正文 第23章 呂不韋:政治中心最早的商人(4)(2 / 3)

“他獨特之處在哪一點?呂相國的特點是尤其注重效益的原則。雖說‘養士’的方式是仿效春申君、信陵君等公子創造的例子,但呂相國與那幾位闊少爺不同,他‘養士’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買人心,買個虛名。花這麼多錢,讓咱們多數人都不幹活,他心裏可不好受。”

“但是,他讓咱們著書寫作又是什麼目的呢?”

“我看他是為提高名氣,他自己是商人出身,擔心那些貴族和文人輕視他,也來附庸風雅罷了。”你說得對,不過也不一定單隻為了個空名頭。“

“大概相國想的事情多了:戰爭就要獲得最後勝利,天下馬上就要統一起來。戰爭結束,這個大一統的天下如何治理?相國的權勢也達到頂點,上了年紀,一定會想到宇宙、人生、社會的等許多問題。他自己感到無從解釋,這不正是用我們的時候了嗎?”有人客觀地分析道。“對!這個看法有點像樣!”多數人都同意這樣解釋。

對於呂不韋組織著書的目的,也是後世分析呂不韋和《呂氏春秋》的學者們的一大課題。究竟是為留名後世、附庸風雅?還是僅僅為解決當時麵臨的種種難題?今天看來,兩種可能都存在。從呂不韋注重實效的風格來推測,大概更偏向於後者。他想要通過編一部書,使自己與當時的著名思想家荀況、莊周、老聃、李悝、墨翟、商鞅平起平坐,成一家之言,留芳百世,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但更重要的目的可能還是為了解決一些難題,當時的中華大地正處於一個巨大的動蕩時期,每個人處於社會大變革時不免要考慮到許多問題。而身為相國的呂不韋自己,更處在極其重要的轉折時期。特別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即將出現,采用什麼辦法治理這個國家。

以及由此而采用的對曆史、對人生的種種屬於哲學的、政治的、經濟的理論議題,都急待理論解答。呂不韋大概覺察到了要回答這些問題的緊迫性,但自己又找不到答案,因此,隻有借助這批賓客的聰明才智了。

呂不韋家中收養賓客十分繁雜。來秦國的賓客中,幾乎包括了戰國時代的所有學派和各種派別的學者。現在要求這些學者賓客奉獻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且要把如此繁雜的內容編成一部書,這在當時是空前之舉。

一方麵不能改變各派學者自己的觀點、風格的獨立性,另一方麵又要合編在一本書中,成為很完整的作品,這辦起來的確很困難,但經過分析,終於得到比較圓滿的處理,即按照統一規定的模式,以大體相等的字數把各派學說收錄在各篇章中。因此,這部書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與其他諸子的著作都不一樣。體例是統一的,內容則具有多樣性。真如“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齊而不純,雜中有序。呂不韋借此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兩個第一:第一次有策劃、有目的的私人集體編書誕生;第一部“雜家”著作的誕生。

賓客們所著的文章即將完成,總編任務馬上要開始之時,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給這本書命以什麼名呢?”呂不韋提出了這個疑問。

後來,這部由呂不韋組織編著的,由許多學者完成的雜家首部著作,就叫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則包括了差不多先秦時代各個流派的學說思想和觀點,而在講述這些主張時,書中各篇遵循“百花齊放”。名言、警句、思想和哲理的火花,異彩紛呈,爭奇鬥豔。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在許多篇中穿插了一些小故事或曆史典故,使各種生硬理論都顯得十分淺顯、生動。這是本書一大獨特之處。下麵先分別進行講解:在《呂氏春秋》的《恃君》篇中論述君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