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到秦國最高權力的金字塔尖上,呂不韋雄心壯誌,自任丞相以後,刻不容緩地籌劃東進的軍事行動。
財富為呂不韋創造了投機的時機,財富又為他在秦國獲得成就奠定了物質基礎。
簡單明了,呂不韋在秦國掌權十餘年間的成就,是在以前良好的基礎和秦國原有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成就之上取得的。呂不韋所能達到的成果,沒有秦國原有的經濟、文化的堅實基礎是根本不可能的。
早在呂不韋沒到秦國以前,秦國就是一個在經濟實力、國土麵積最大的諸侯國。在呂不韋當權前的半個世紀,謀士蘇秦去楚國,聯合楚與東方各國與秦對抗,他說:如今楚國是南方的一個大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比起齊、魏、燕、趙、韓等國來,已是誰也打不敗的強國了。可是另外一個謀士張儀後來告誡楚國國王說:”秦地占天下的一半,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百餘萬,糧食多得像丘山。各諸侯國沒有是秦的對手的。
不說別的,僅以“粟”——·糧食,這一條,楚國的“粟支十年”多得不得了。但秦國卻能“粟如丘山”,堆積如山的糧食表明秦國的富有。不用說,張儀的鼓吹存在一些不合乎實際情況。但秦國的國力強盛,確是可以從中略見一般的。
秦國的國力是建立在物質條件不斷發達的基礎之上的。到呂不韋當政的時候,秦本土是全國財富中心之地。
這時的秦國人口不足全國的3卻占有全國1/3土地,而擁有全國財富,儼然已是個“超級大國”了。
財富的源泉是生產,而古代的生產主要是農業。秦國的農業生產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秦國本土關中,黃土地肥沃,八百裏秦川給人們創造了棲息、生產的絕佳條件。這裏自古就是農作物生長的理想之地,北依靠黃土高原,南有巍峨蔥鬱的秦嶺,中間是渭河流域的衝積平原。他的主要部分由渭河一、二級階地組成,地勢平緩,地下水豐富,土壤肥沃,有一係列黃土台塬分布其間:馬額原、樂遊原、翠峰原、橫嶺原、神禾原、白鹿原等。原麵全都是平坦階狀地形。涇河、渭水、河、灞河、皂河、黑河、灃河、石川河、澇河、隴水、戲河、並水,縱橫蜿蜒,形成錯綜複雜的水道網。這個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有利的環境。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又實行“賜爵”、免除徭役的方式刺激人們勤勞從事農業生產,凡生產搞得好的,可獲得與在前線殺敵立功一樣的待遇和榮譽。這種獎勵耕、戰的政策,刺激秦國的物質條件迅速發展起來。呂不韋時代鄭國渠的修建,使關中大片土地變為良田,這為秦國的戰爭走向勝利提供了保障。
秦惠文王時代秦國占有了巴、蜀地區。這也是一塊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水平很高,成為秦國糧食主要供應地。
所以,當呂不韋執政時,秦國南有涇、渭之沃野,占有巴、漢之饒土。占有農業生產的優勢,糧食多得如山丘就不足為怪了。
呂不韋很擅長發揮下屬的才能,能讓他們為統一的目的奉獻才智。但是,他在家中收留的三千“食客”,當然不能個個都像李斯得以承擔重大的責任。那些無所適從的賓客們,豈能隻是讓他們白混飯嗎?根本就不可能的!呂不韋養士與“四公子”以擴大聲譽為主要目的是不一樣的。不能收到實際效益的投入,這是他從來不會做的傻事。
呂不韋有什麼絕招讓那如此多的賓客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呢?他一再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方法。於是,一項曆史奇跡又製造出來了。
有一天,呂不韋突發奇想,他把門下一部分賓客聚集到一起,其中當然也包括已經鋒芒初現的李斯,而大多數是那些沒有任何成就的“食客”。
“各位初來乍到,幾乎人人都表示過自己有了不得的本領,或有經天緯地之才,或有治國安邦的計謀。我知道你們個個都了不起。”除了最後一句,呂不韋說的的確沒錯,那時無論哪個“遊說之士”、“說客”、“食客”來到權貴門下的時候,沒有不炫耀自己一通的。“請你們將各自所學的知識,你們的主張、見聞和對宇宙、天地、政治、經濟、人事、哲學、生產的見解和觀點,都給我清楚地用紙和筆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