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呂不韋:政治中心最早的商人(4)(3 / 3)

罷相位的呂不韋,回到暫時還屬於他自己所有的那個相府,威風當然不比以前。不久前權重位高、車水馬龍的相府,如今成為一座陰森森的囚籠。呂不韋心裏更是明白,秦王嬴政對自己的處決決不會就此罷休。按照呂不韋平常的脾氣,他決不會坐著等死,聽候命運擺布他的,但今非昔比,他沒有辦法了,依照他多年對秦王嬴政的觀察:更嚴厲的苦頭還在後麵。既然現在無能為力,那就不得不聽天由命了。果然,在太後重回鹹陽之時,呂不韋就已經在相府中接到秦王嬴政的手令:

“命令文信侯馬上搬到河南去就國。”當呂不韋膽戰心驚地接受了這道將他趕出首都的君令後,既擔心又慶幸:擔心的是預料的結果果然來了,秦王嬴政開始把攻擊的矛頭指向了自己。“就國河南”事實上就是進一步剝奪曾為丞相的呂不韋勢力,命令他遠離國都,至於下一步是什麼等著自己的,就難以猜測了!值得高興的是,君令上還把自己當作“文信侯”,說明侯爵還是被秦王認同的,而逐出首都的頭銜卻是“就國”,即趕到自己的領地上去。這種措施不僅給自己留足情麵,而且說不定能為政治命運的改變帶來機遇。因為呂不韋曾被賜

洛陽十萬戶領地,封文信侯。但在戰國晚期,秦國賜封給功臣和貴族領地,都是為他們提供衣食租稅的領地,占有大片領地的王侯貴族不必搬到那裏住,居住在首都就可以坐食領地租稅,秦國國君一般不讓占有領地的貴族住在自己封地之內,目的是控製他們的勢力膨脹,以免造成“尾大不掉”之勢。受封領地的王侯貴族也甘願在首都享受榮華,以免造成國君的猜忌。但呂不韋這次卻意外地獲得“就國”的君令,他不由得暗暗興奮。他猜想:嬴政畢竟“嫩”了點,沒有料想到離開首都、逃脫朝廷直接管製的“文信侯”會有一番“作為”。正是因為這一點,雖被驅趕,呂不韋還是憂中有喜,急忙匆匆收拾家當,趕往河南“就國”去了。

當太後回到鹹陽時,呂不韋早已不在原來的相府,踏著黃塵彌漫的通向東方的大道“就國”去了。

一踏上自己的封地,呂不韋就不像原來那個人了。他精神抖擻地拜訪、接待當地豪傑、父老,熱烈的討論政治、軍事局勢,熱情洋溢地接納外來的賓客,不斷同東方各國派來的秘密人士頻繁交往。他一點也不像失寵待罪的大臣,而是稱雄一方的領主。以“養士”而名聲在外的呂不韋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了一批賓客,在他的領地裏又出現了種種十分奇怪的跡象。呂不韋想幹什麼?很快,一些消息不斷傳到秦王嬴政的宮中,有人向秦王舉報:

“關東各國諸侯紛紛派使者、賓客和呂不韋接觸。”

“呂不韋家中收養眾多賓客,有不少人為他歌功頌德。”

“各諸侯與呂不韋信使忙於傳遞,多得能在路上相遇,往來密切。”

開始,秦王嬴政對這些消息不置可否,是因為不放在心上,還是故意裝糊塗?沒有人可以知道。但呂不韋卻反而更加囂張起來,這個飽經政治風雨的政客,在所有的翻案、反攻準備中,處處周密,樣樣仔細,卻惟獨不記得“韜光養晦”這一重要準則。他不該在勢力不夠強大之際,任賓客流傳頌揚之詞,極不應該大肆鼓吹,使得自己聲望一天天上升。也許是虛榮心在作祟,或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不夠小心,為呂不韋招來滅亡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