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敗仗回國,太子安國君帶領王孫子楚到郊外迎接,齊奏呂不韋之賢,秦王封他為客卿,擁有食邑千戶。
從此,異人便高枕無憂地在宮中等待。他隻有等到年老的秦昭王死後,把王位傳給父親安國君。然後再等安國君死後,自己才能當皇帝。雖說這個目標遙遙無期,但異人信心十足。因為當時老王位的昭王繼位時,而尚未繼位的父親安國君就已四十七歲。不難算清楚,安國君即使登上王位,這個淫逸成性的王儲也坐不了幾天王位。而異人還很年輕,等待是大有希望的。盼望異人取得秦國王位的還有一個呂不韋。他的風險投資都是靠異人登上王位才能收回。是一本萬利還是輸個淨光,問題在於異人。所以,當異人不得勢時,呂不韋一定是左右不離地守著他的“奇貨”,風雨同舟共度那焦灼、難耐的時光。
莊襄王登極後的第一道召令就是為呂不韋起草的:“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以今陝西蘭田縣西蘭田十二個縣作為食邑。”當這道命令剛一發布下來時,秦國的文武大臣目瞪口呆。當朝的百官中還沒有一人能有如此大的榮譽,在秦國的曆史上把官、爵、食邑最高等級都一個人占有,也是少有的。在秦國的曆史上,既封丞相又封侯的隻不過二人,那就是範雎和魏冉。秦昭王時期的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當了應侯。但應侯範雎是在特殊的社會情況下繼魏冉之後為秦相的,這是一個特別的例子,而魏冉既是相國又是穰侯,除了他在秦國掌握朝政數十年外,更重要的是他與宣太後是親戚。可是,呂不韋既不是秦國宗室貴族,也沒有對秦有功,在任相國之前一點官、爵和政績都沒有,卻在莊襄王繼位之後馬上就作了丞相,授以文信侯,賜賞了十萬戶食邑。新國王剛一即位就把官、爵、封地統統給了呂不韋。滿朝文武如何也想不出原因。
呂不韋一心一意謀取秦國權位。從秦昭王四十五年在邯鄲控製公子異人開始,十年風霜磨一劍,全家財富,悉數投入到這筆投賞“買賣”之中。他那“富累千金”的家已不留分文,呂不韋在生活上已舉步維堅,終於在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年)到了盡頭。
呂不韋本人心如明鏡:這是十年前在邯鄲風險投資所收回成本的時候了。那時異人曾親口答應,有一天能回國當上國王,定與呂不韋一起分享秦國。當了莊襄王之後的異人,開始遵守自己的承諾了。
從此正式步入政壇,發揮出了他積累多年的才華。
呂不韋也沒有讓莊襄王失望,他竭盡全力以報知遇之恩。
公元年,東周國君聽說秦接連死了二王,國中多事,於是派賓客去遊說諸國,想再次“合縱”去攻打秦。本來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年,西周的赧王被秦吞並之後,掛名的周“天子”已名存實亡。但在鞏地還留下一個東周君。這個東周君也就是周公,雖不稱為“天子”,但畢竟是周王室的傳人,他的出現無疑是各諸侯國君統一中國的心頭阻礙。要無緣無故地把他滅了,在名聲上又會受到譴責。恰好,這時機會來了,東周君竟圖謀攻秦,正給呂不韋創造了建立功業的機會。丞相呂不韋對莊襄王說:“西周已滅亡,而東周還有一些存餘,自以為是文武之子孫,想要鼓動天下,不如盡早滅掉他,以除後患。”秦王於是任命不韋為大將,率兵十萬攻打東周,活捉了國君回來,一共收複了鞏城等七邑。周始於武王己酉登上王位,終於東周君壬子,曆經三十七王,共經曆了八百七十三年,而被秦國滅掉。
呂不韋輕輕鬆鬆地征服東周,將東周國土收入秦國版圖,徹底除掉了統一中國前進途中最後的政治障礙。但在滅東周之後,呂不韋施實了一個特別的措施:把東周君遷移陽人,讓他侍奉祭禮,延續著空餘名頭的周人宗室。呂不韋的這一行動,顯示出與過去君王的政治思想不同:消滅東周國,又不把他宗祀滅掉,是按照儒家“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理想的具體實施。秦國百餘年來用武力攻打東方各諸侯國,在各諸侯國中留下極其惡劣的印象。
“虎狼之國”、“凶殘暴虐”、“仁義不施”等不堪入耳的名字,總是與秦國緊密相連的。不少有識之士也因秦國無禮、義,而站在反秦立場上不與其為友。呂不韋將東周君遷往陽人,一方麵達到徹底鏟除東周,掃除統一天下的障礙,同時又為自己樹起崇奉禮、義,施行“興滅”“繼絕”的好形象,從而贏得世人的讚同,也減少一些薑、姬姓諸侯國的仇恨、反抗情緒,為大批士人投奔秦國和順利地完成統一作好鋪墊。
滅東周這一行動,可稱呂不韋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