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成王接受了上黨之地後,為保住利益,隨即派老將廉頗率兵駐守由上黨通向趙國邯鄲的交通要道長平,以抵禦秦軍進攻。
廉頗接受命令後,分析一下時局,他認為秦軍以得勝之師進攻趙國必勝無疑。但其軍隊遠離本土,兵源、給養都會供應不足,一定急於攻城取勝。而趙國軍隊依靠後方優勢,但戰鬥力則遠不如秦軍,不宜急於與秦軍展開正麵交鋒。因此,廉頗決定采取以靜製動的戰術,決定死守城以消耗秦軍實力。他向軍中下令:秦軍攻城,趙軍不許出戰,違者以軍法處置。於是,無論秦軍使用什麼花招,趙軍皆巍然不動,在城中不出來。由於當時武器裝備簡單,這種戰術竟使秦軍毫無辦法,隻好長期圍城,趙軍堅持守城,雙方在長平拉開近三年之久的持久戰,始終不分勝負。
時間過長的對壘,顯然對遠途出擊的秦軍損失很大。
經過大本營的謀士們一再考慮,秦國君臣終於明白到不能再繼續僵持下去。他們又想出了一個破壞趙國軍隊“以逸待勞”決不出戰的方針,就策劃了一個挑拔離間的陰謀。
公元年,在趙國的前線陣地和首都邯鄲人們聽到一個消息。開始,人們還是不敢大膽地議論,很快就成為公開談論的話題:“秦國士兵其實並不怕廉頗,”有人這樣說。
“你怎麼知道?”“因為廉頗私下裏和秦軍勾結呢,別看他表麵好像忠效於趙國。你看他總是不主動出擊、老是守在城裏。”“秦軍真正怕的是誰呢?”“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是秦軍最怕的。”陣地、軍營、街頭、巷尾中的這些討論,原來都是由秦國來的間諜故意動搖人心的,而這些謠言又迅速轉到趙國王宮。不聰明的趙王不僅對自己的臣下一無所知,而且對這種十分明顯的離間性質的謠言也不會用自己的腦子想想。當聽到秦國並不害怕廉頗而趙括才是克星的謠言後,昏庸的趙孝成王竟決定撤換前線主帥,以趙括代替廉頗為將。成功地與秦軍對抗了三年之久的大將廉頗,竟這樣輕易地被撤換下來了。
取代廉頗到長平率兵的趙括是如何一號人物呢?原來他是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空談家。
身為將門之子的趙括,他的父親趙奢乃是趙國名將,他在軍事才能和戰功方麵並不比廉頗差,因而被封為馬服君。趙括自幼學習兵法,比兵法時,這個年輕氣盛的小將說得處處有理,有時連趙奢也辯不倒他。趙括也認為自己精通兵法天下無雙。可惜,自視甚高的趙括隻知道空談軍事,一點實戰經驗也沒有,更不懂書本上的理論如何與實際相結合。更有意思的是,恃才傲物的趙括一貫自命不凡,從來不肯聽旁人的勸告。而趙孝成王卻對敵軍的謠言信以為真,任命趙括取代廉頗統兵,這就播下了悲劇的禍種。
其實,悲劇可以避免,對於趙括的致命弱點旁人早就明了。在長平之戰很久以前,趙相藺相如就曾指出趙括隻知照搬書本,不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軍事知識,隻會把瑟上麵的弦用膠粘住,還妄想撥響瑟弦。就是他的親生父親趙奢也直截了當地斷言:“趙括若為將,趙國就將毀在他的手裏。”可是,當趙孝成王任命趙括之時,趙奢早已入土。黑白不分,是非顛倒的趙王根本不知道聽取趙國國內的其他建議,而是按照秦軍的安排召回廉頗,派趙括接管長平前線軍事統帥。當得知趙括即將赴任之時,趙括的母親竟然站出來,堅決上書趙王反對自己的兒子趙括為將。
“趙奢、趙括父子決不是同等出色的人,請大王一定要改變主意,不能委任趙括為將。”趙母語重心長地又補充強調,態度極其堅定。
“這件事我已決定,不容變更了!”趙王根本不采納任何意見,他不願收回已發出的命令,大概覺得那樣做會有失體麵。許多君主往往把個人尊嚴看得比國家得失還重,趙王就是其中之一。
“若大王堅持要派趙括為將,請答應妾身的一個要求。”趙母見無法打動趙王,隻好絕望地提出最後的請求。
“有何請求,說吧!”趙王隨意應付她。
“若小兒趙括在指揮戰鬥中違犯國法,妾請求不要連累於我。望大王饒恕我免受連坐之罰。”趙母這個令人心酸的要求,分明是換一個方法給趙王敲警鍾。誰知最後這一著也打不動趙王,昏憒的趙王竟一口承應了趙母的“請求”,不改初衷派趙括立即啟程,換回廉頗。
趙括率領親信從邯鄲奔赴長平上任,秦國的離間計大獲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