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呂不韋:政治中心最早的商人(2)(1 / 2)

其實,對秦國必勝的感覺,並非呂不韋先知先覺,當時的一些有遠見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能看得出這個曆史大潮流,尤其是秦國以外的關東人,凡是到過秦國本土實地考察的,就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就在呂不韋入秦的差不多同一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大學者趙人荀況也來過秦國遊曆。到鹹陽後,他會見當時秦國執政的範雎。因為荀況已是名聲在外、德高望重的大人物,範雎對他很有禮貌。會麵時範雎不免向客人詢問所見所想。荀況當即以其思想家的敏銳,概括地說出他對秦的形勢分析:“秦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形勢十分好,山林川穀極有利,物產十分富足,這是一大優勢。”荀況不緊不慢地侃侃道來,“我到貴國後觀察地方風俗,深刻體會到這裏的老百姓都很淳樸,不尚浮華,從秦國盛行的服裝和音樂中,也強烈地感到,這裏的人們不喜歡浮躁和奢侈。”荀況下這樣的論斷顯然是與東方的諸侯國,特別是鄭、趙、衛這些國家內的風俗對比而言的。這位老先生是嚴肅的學者,每句話都是有道理的。

接著他又評論起秦國的政治:“秦國的老百姓很恐懼官府的勢力,都十分聽從政府官吏的指揮,遵守法令。而衙門裏的官吏,都是依法辦事,認真為朝廷辦事,不偷賴,不講私情和關係。這樣的官和民真是太有希望了。”在荀況的政治設想中,上古的官民關係就應該是如此,其實這僅是他個人的想象。不過,對秦國的吏治,老先生相當欣賞的:“還有貴國的士大夫,也都守法奉公,常年往來於官府與家中,從不結黨營私、拉關係建立私黨,每個人都照顧整體利益。再看朝廷,處理政務簡捷明快,從不拖泥帶水,也未見為繁瑣細務糾纏扯皮的情況,真像恬然無治的樣子。”“恬然無治”也正是荀況最向往的政治理想。最後,荀況得出這樣的結論:“難怪秦國不斷取得勝利!這不是僥幸,這是理應如此啊!”而當時的秦國確實是在諸國中最具實力的。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不斷強盛,不斷向東擴張勢力。公元年,秦惠文君自己封自己為王。兩年後,秦命令相國張儀和齊、楚大臣在齧桑相會,使大家認同秦國的霸主地位。公元年,犀首聚集韓、魏、燕、趙、中山五國稱王。此後,許多有勢力的侯國都以王號相稱了。

不韋從秦國回來,又到了邯鄲。他先見父親,敘說了詳情,父親十分高興。

第二天,就準備厚禮拜見公孫乾,然後見王孫異人。

不韋將玉符交給異人並說:“我去西遊,見你國君大人,說立你為嗣,讓我交此玉符給你,與你為報,你不必懷憂,我自有辦法,救你還秦!”異人感謝他說:“如果能回秦,必定不忘記你的大恩!”呂不韋又將王後和太子夫人一段說話,細細說與異人聽,將黃金五百鎰及衣服獻上。

異人高興得不得了,對不韋說:“衣服我留下,黃金請先生收去,要是有用得著處,先王隻管花吧,隻要能救我歸國,感恩不盡!”此時在遙遠的邯鄲當人質的異人,竟一下子變成秦王位的繼承人。

不韋從秦國回來,又到了邯鄲。他先見父親,敘說了詳情,父親十分高興。

第二天,就準備厚禮拜見公孫乾,然後見王孫異人。

不韋將玉符交給異人並說:“我去西遊,見你國君大人,說立你為嗣,讓我交此玉符給你,與你為報,你不必懷憂,我自有辦法,救你還秦!”異人感謝他說:“如果能回秦,必定不忘記你的大恩!”呂不韋又將王後和太子夫人一段說話,細細說與異人聽,將黃金五百鎰及衣服獻上。

異人高興得不得了,對不韋說:“衣服我留下,黃金請先生收去,要是有用得著處,先王隻管花吧,隻要能救我歸國,感恩不盡!”此時在遙遠的邯鄲當人質的異人,竟一下子變成秦王位的繼承人。

身份既然變了,當然也不能再當人質。於是秦國就請呂不韋回到趙後,請求趙國放人。但當時秦、趙兩國關係正值緊張關頭,趙國哪會好心將異人放回。呂不韋又施展出他的多種才華,他對趙王說:“異人這個公子,現在已經是秦王的寵子,他自己母親沒有得到寵幸,可現在最得寵的華陽夫人要收他為養子了。貴國若強留異人,對趙國一點好處也沒有,如果秦國存心要滅趙,根本不會理會一個在這裏抱空質的異人。若貴國能將異人送回秦國,以後異人一旦坐上王位,必定對趙有好處。”巧舌如簧的呂不韋如此一番花言巧語,最後竟說服了趙王,決定將異人遣送回國。呂不韋這一次又走了一步好棋。

正在異人和呂不韋滿懷希望地打點行裝準備離開趙國時,不料長平之戰爆發,使異人無法成行,隻好呆在邯鄲再作打算。

自從被困在秦軍包圍之中的上黨由韓國的馮亭“獻”給趙國之後,秦軍又把進攻的矛頭由韓國轉向趙國。貪婪的趙孝成王貪圖一片戰火中的土地,而使自己陷入戰火中,秦、趙兩國又一次正麵展開了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