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大清第一帝努爾哈赤(三)(1 / 2)

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善於“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實現了最大的人生價值;而正當他處於事業巔峰的時候,命運卻讓他意外地遭遇了明朝的書生袁崇煥,他的喜劇人生不得不在悲劇的氛圍中謝幕。

明天啟六年年初,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如日中天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滿洲八旗兵,號稱20萬,向明朝遼東防線發起全麵進攻,意圖一舉蕩平明朝在山海關外的所有軍事力量,然後問鼎北京城下。在滿洲八旗兵的淩厲攻勢下,各路明軍兵敗如山倒,望風而逃。滿洲前鋒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不承想卻在通往山海關路上的寧遠城遭到明守軍的頑強阻擊,不僅沒有攻下城,撤退時反被明軍出其不意地在葫蘆峪設伏殲滅大半,一時滿洲兵攻勢受挫。

雄才大略、屢戰屢勝的努爾哈赤哪把小小的寧遠城放在眼中?更何況,他早已通過探子將寧遠城的情況打探清楚了:整個寧遠城中的守軍,加上百姓壯丁不足兩萬人。

指揮者是一個文官,名叫袁崇煥,綽號“袁蠻子”,他們戰勝滿洲前鋒部隊看來是一時僥幸而已!

正月二十三日,滿洲八旗各路大軍齊集寧遠城下,努爾哈赤將行營紮在了城外螺峰山下的龍宮寺,分兵定向、將寧遠城圍成鐵桶之後,下令總攻。一時間,寧遠城下殺聲震天,驍勇的八旗辮子兵浪濤一般直撲寧遠城牆。守城的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早將城牆潑成了冰牆,不慌不忙地隱在高高的城垛上,對架著雲梯好不容易爬上來的辮子兵刀砍槍刺,箭射火燒,進退自如,令八旗兵無隙可乘,不斷敗下陣去。更厲害的是,守城明軍擁有十幾門當時最先進的火器——紅夷開花大炮,一炮打下去,便將辮子兵擊死一大片。

不到半天,城牆下被消滅的辮子兵屍積如山,就連有“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鑲黃旗勇將額亦都也被明軍抓俘,左耳朵被割下懸掛在了城門中的箭樓上——滿洲兵勇最忌的就是左耳被割,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努爾哈赤第一次感到無計可施,日落時隻得下令鳴金收兵。

守城的明軍守住了城池,士氣大振。可袁崇煥並沒有放下緊皺的眉頭,他清醒地知道敵我力量懸殊,守城的箭支和火藥隻會越用越少,不利於久戰,必須盡快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方能真正擊退敵人。為此,袁崇煥衣不解甲,將眾將和府衙大小官吏悉數召來,共商大計。

大家七嘴八舌,一致認為從快從重打擊敵人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擒賊先擒王,利用紅夷大炮能遠射、威力大的特點,認準努爾哈赤,一炮轟斃他!但怎樣才能認出努爾哈赤呢?說來努爾哈赤雖已建國號為“大金”,自稱罕王,但督戰時並不身穿顯眼的明黃龍袍,依舊穿著與普通戰將無二的盔甲戰袍,況且滿洲士兵都是前腦門剃得精光、腦後拖一根辮子,模樣差不多,極難辨認!

一時間,大家都沉默了。忽然,一員大將高叫道:“聽說努爾哈赤手下有個第一謀士叫範文程,此人本是遼東漢民,大明的秀才,可他卻主動投奔滿洲,為虎作倀,為努爾哈赤屢獻奇計。努爾哈赤對他言聽計從,極是敬重,口稱‘範先生’,和他形影不離。聽說範文程至今仍是秀才衣著,也不曾剃發留辮,若是能認出範文程,則努爾哈赤定在他附近,一炮打去,興許能打中努爾哈赤!”

這倒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大家又熱烈議論起來。坐在袁崇煥身邊的參議僉事章永一指坐在最末位的一個書生道:“顧子楨不是範文程的表弟嗎?明天讓他到城牆上去認一認範文程!”

顧子楨一時窘得臉通紅。這顧子楨年紀三十來歲,是遼東有名的丹青高手,尤善摹繪人貌,隻要與人有一麵之識,便能閉眼將此人的相貌栩栩如生繪畫出來,人稱“小畫聖”。他雖與範文程是表兄弟,卻頗識大義,有一腔報國忠心,與範文程分道揚鑣後,聽說袁崇煥愛才,便投筆從戎,來到袁崇煥軍營中當了一名負責畫地形輿圖的文書。他將遼東地形做成沙盤,使袁崇煥很快熟悉了遼東地形,為上次葫蘆峪設伏殲敵立下了功勞。顧子楨不無遺憾地道:“今天我一直在城牆上四處奔跑,東西南北各處都去了,就是想找到那認賊作父的範文程,讓炮手轟斃他,可惜沒有發現他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