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附郭子興後由郭子興取的。朱重八的父親,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媽媽,叫陳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製,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此於《元史》無征,冉證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舉當時紹興鄉間為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命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據俞樾鉤沉,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爺爺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等等,皆為佐證。
和大多數封建皇帝一樣,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為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母親剛懷孕時,曾經做了個夢,夢中有一個神仙給了她一粒仙藥,放在手中閃閃發光,於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親從夢中驚醒,但是仍餘香滿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時,紅光滿屋,時值夜晚,紅光從屋中射出,鄰居見後,以為失火,忙奔走相救,結果是虛驚一場。
朱元璋祖籍是江蘇句容縣(今南京市句容縣)通德鄉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種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蒙古統治者的剝削,舉家逃到了淮河岸邊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墾荒種地。朱初一死後,家裏一貧如洗,朱元璋父親朱世珍(本來叫朱五回,後來朱元璋給父親追名為朱世珍)隻好東遷西移,五十歲時,才在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的東鄉定居下來,並在這裏有了朱元璋。
由於營養不良,朱元璋小時候體弱多病,瘦得皮包骨頭。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認為隻有觀音菩薩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於是,他們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覺寺,並讓朱元璋拜寺裏的老和尚高彬為師。
朱元璋到了10歲時,其父親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再次搬家。後來就在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過程中,朱元璋結識了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並成為要好的朋友。日後,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人為建立明朝南征北戰,立下了功勳,成為開國元老。
朱元璋自幼聰明頑皮,並曾經讀過幾天書,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遊戲就是扮皇帝,他穿著破衣爛衫,把棕樹葉撕成絲絲縷縷,粘在嘴上當胡子,用一塊車輻板放在頭上頂著當作平天冠,然後往土堆上一坐,就裝模作樣稱起皇帝來,還讓夥伴每人撿一木塊,用雙手捧著,三跪九叩,並高呼萬歲。
當放牛娃,不僅常挨主人打罵,而且經常吃不飽,隻有餓肚子放牛,於是發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時,朱元璋和徐達、湯和、周德興都覺得肚子餓,於是朱元璋出點子,將一頭小牛犢殺掉,大家烤著吃了。沒多久,隻剩下一張牛皮、一堆骨頭和一條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麼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發愁了,於是互相埋怨。朱元璋於是站出來,想了個辦法,他讓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跡掩蓋起來,然後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縫裏,就說小牛鑽進山洞裏去了,拉不出來。小夥伴都紛紛讚同。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瞞不過地主劉德,結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頓並趕回了家,而且給父親增添了賠償小牛的債務。但是朱元璋卻因敢作敢當而深得小夥伴的信任。
蒙古帝國統治時期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漢人村裏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隻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漢人在死亡線上掙紮。
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幹幹淨淨。禍不單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其64歲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可歎朱世珍一生勞苦,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處。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驚動鄰居劉繼祖,於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後,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不到半個月,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複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