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草根皇帝朱元璋(一)(2 / 2)

家破人亡的慘痛,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進了無底深淵。這時,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朱元璋實在走投無路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願舍身的皇覺寺,於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裏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裏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於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

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麵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裏”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

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裏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裏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師隻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念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隻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裏年景好就往哪裏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麵,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裏,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

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於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麵。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