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場“非典”,對於王德寵來說是一次大的考驗。這場突如其來的流行病讓整個北京城陷入恐慌,而北郵在當時也算是重災區,挨著北京交通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這兩所都有感染病例的學校。其中,中央財經大學是教師被感染,北交大則是學生,為此,這兩所學校當時的氣氛都很緊張。出於安全考慮,北交大先停課,接著中央財經大學也步其後塵,後來北師大也停了。在這種情況下,北郵校園內部也出現了要求停課的呼聲,不僅學生如此,很多老師也積極呼籲。時任黨委書記的王德寵並沒有當即下決定,而是積極采取防禦措施,籌備藥品、買溫度計、買口罩,隻要對師生的健康有益,都采納執行。與此同時,王德寵了解到,北京市並沒有要求統一停課,而是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決定。既然沒有疑似病例,最安全的辦法就是讓學生繼續上課,否則因沒事幹而四處流動,反而容易增加感染的幾率。
但是,在那種特殊時期,看似一個簡單的決定,卻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為了穩妥起見,王德寵首先和校長進行溝通,如果黨政班子思想一致,擰成一股繩,工作會便於開展。王德寵書記提出繼續上課,為了以防萬一,準備出一個隔離樓,避免交叉感染。校醫院要及時備好各種預防的藥物,公共場所如食堂之類的地方趕緊采取預防措施。校長認為建議可行。有了校長的支持,王德寵心裏有了點底,決定上常委會做個溝通。但是,常委會溝通的結果卻不理想,兩種意見中,反對意見偏重,要求停課的呼聲很高。他們認為相鄰的學校都已停課,即便上課,效果也不會好,學生們會心不在焉。關於這一點,王德寵看得很遠,她重視的是學校秩序的正常運行和對學生的徹底負責。對於北郵來說,並沒有疑似病例,隻是一種恐慌,不至於到停課的程度。況且,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工作,如果現在停課,學生畢業前勢必要補上,送舊迎新,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一起,會雜亂無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畢竟北郵的情況有所不同。於是,在第二次常委會上,王德寵提出三個問題請大家思考:北郵是否還要辦學?學生是否正常畢業?學校是否正常招生?最終,從大局的角度,本著對學生和教學負責的態度,常委會支持了王德寵不停課的決定。
不停課的目的是讓該畢業的學生能如期畢業。為了安全起見,王德寵首先強調教學方式的變化,從大班變成小班分次授課,上課的學生一定要相隔而坐。為了消除恐慌,穩住人心,王德寵很重視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定時定點檢查學生的體溫,給學生們發放板藍根和口罩。為了穩定軍心,作為決策者的她自己卻不戴口罩,她覺得那樣能減少一些恐慌。正是她的這種不顧個人安危的舉動,給每次看到她的師生們增添了不少信心。
喧鬧而緊張的2003年4月,師生剛接受不停課的事實,卻又麵臨著“五一”勞動節是否放假的問題。不放假的理由,一是保證學生的學業,而最重要的則是擔心學生外出流動。但是,如果不放假,學校的壓力就會特別大。果然不出所料,外地學生家長們通過電話向學校提出強烈抗議,認為北京“非典”嚴重,要求接孩子們回家,並強烈譴責學校在病毒如此蔓延的情況下還堅持上課,簡直就是對學生的嚴重不負責。有的家長甚至不顧及長途電話的費用,堅決要求一定要聽到校領導的聲音,領導沒時間就一直不掛線,直到接聽為止。對於家長的質疑和強硬的態度,王德寵和家長們耐心進行溝通,擺事實、講道理。
“我非常理解您作為家長的心情,如果我的孩子也處在這種情況,我的心情不會比您好,甚至比您還著急。但是,請您相信,作為學校領導,我也非常關心我的學生,我不希望任何一位有風險,我要盡所能保護學生們的健康、安全。我們學校之所以堅持上課,是經過慎重研究後作出的決定,認為這是最安全的方式。學校是辦學單位,讓學生們放假回家,老師和領導都輕鬆,但是,卻加重了家長們的負擔。現在的情況是學校的責任加重了,家長們相對輕鬆。再說,我們如果讓學生回家,您能保證您孩子的健康嗎?他要坐火車或其他交通工具,要是在路上被傳染了,這豈不是得不償失?這些事都很難預料。我們不讓學生流動,目的就是減少在校外感染的幾率。現在學校裏非常安全,我們在盡最大的努力,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學生在校,您盡管放心。”經過苦口婆心的溝通,家長們終於理解了學校的做法,由反對變成支持。畢竟雙方的出發點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平安、健康。
直到“非典”過後,一直堅持不停課的北郵,平安無事,一切正常。就在其他學校開始重新整理教學、忙於補課的時候,北郵的學生該放假的放假、該畢業的畢業,一切都如期進行。全校師生為順利邁過了這樣一個大坎兒而歡欣鼓舞,連連稱讚學校關鍵時刻的抉擇英明正確,校領導的眼光看得遠。王德寵對此感觸頗深,在幹部大會上,她做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講話:
“‘非典’是個突發事件,對領導班子是個考驗。作為領導幹部,在這樣的危機麵前尤其不能退縮,在大家恐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站出來,讓大家看到黨的幹部的先進性,看到中堅力量的存在,這樣大家就會有安全感,危機局麵才能被控製住。”
公平、公正、公開是王德寵做事的基調,也是她的領導風格。她認為,作為領導,必須做人、做事講原則,從大局、從全局考慮問題,不要搞個人小圈子,有親疏遠近。王德寵在北郵黨委書記的崗位上工作14年,她從來不搞親疏,不搞個人崇拜,做任何事情都堅持從公平、公正的角度出發,心無小我。
在決策層麵上,如何做到公平,並不是靠語言說說而已,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要讓大家看到公平的體現。在決策討論會上,如果大家的意見都一致,就統一決策,但更多的情況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意見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王德寵會將決策暫時擱置,會後對有爭議的事情做深入調查,她相信調查如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如一朝分娩。在深入調查之後再討論、再決策,這樣的決策由於堅持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往往能讓所有參與決策的人心服口服。王德寵認為,絕對的公平很難做到,但要盡量把握公平的基調,營造公平的氛圍,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沒有公平的環境,很多人會覺得領導層是“一言堂”,意見說與不說沒有區別,那些良藥苦口的建議、智慧的觀點就會被湮沒在沉默中。正是由於黨委堅持民主、公開、公正的原則,有些最初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覺得提了建議也得不到采納的人,開始慢慢轉變心態,逐漸參與各種討論,敞開心扉,把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都表達出來。收獲集體的智慧,政策的製定自然也就符合學校發展的實際。
一段時間,北郵的退休製度規定:男同誌到58歲、女同誌到53歲,就該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雖然製度中有這樣的明文規定,但是卻出現了執行的偏差。有些領導到了年齡,還仍然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為借口,不退的大有人在。王德寵認為,既然學校有規定,就要嚴格執行,不能因為一些人搞特殊而影響到對他人的公平。盡管要求延長退休的理由足夠充分,但製度不能被視為一張無用的白紙,躺在抽屜裏睡大覺。於是,王德寵決定和主管校長共同來強化這項製度的執行。不管是什麼理由和什麼崗位,都一視同仁,到了年紀就退。嚴格實施這樣的製度讓王德寵得罪了不少人,但她認為,這樣做,不是針對具體的個人,而是希望給年輕人機會,保證新老交替,讓領導崗位輸入新鮮血液。再者,那些以能力為理由不退者,理由也不夠充分,不能因為個別人搞特殊化而影響整體的公平。在最初執行這項製度的時候,由於屬於開創先例,難度很大,阻力很多,而且之前該退的人還在位,目前該退的人又在盯著,導致說服工作非常艱巨。這不隻是觀念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名譽和權力。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需要勇氣和毅力。況且,無欲則剛。由於不搞遠近親疏、秉公辦事,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習慣了接受新的製度。
雖然擔任領導多年,王德寵卻一直沒有丟棄專業,始終堅持上課,並親自帶研究生。對於有些企業或個人提出給予項目支持,王德寵總是要求對方把支持提供給學校,而不是她個人的團隊。對此,項目組的人就會發表意見,說書記太正直,有錢不要、過期作廢,甚至人家主動給都不接受,哪有這樣的道理。對此,王德寵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想以權謀“私”,如果領導帶頭這樣,對下麵的人就沒辦法管理,身不正、影子斜,影響不好。況且,在她看來,當領導就是付出,不但付出體力和精力,還要舍棄一些名利。多年來,每當各種名譽評比的時候,王德寵總是退後,把機會讓給別人。大家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自己也就輕鬆省事多了,她經常這麼想。
真抓實幹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在要求,也是共產黨人的科學態度和根本工作要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又是黨委書記,王德寵對真抓實幹的實踐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她認為,江山是打出來的,事業是幹出來而不是談出來的。對於社會上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即“幹得好不如說得好”,王德寵覺得這種風氣不好。作為領導幹部,不但要會說,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更要帶頭真抓實幹。
“所以我信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每一件事都應該不打折扣、不應付、不偷懶,咱們應該有這種風格,千萬別做語言的巨人,一到真幹事兒就差點勁。”
實幹是把決策變為行動、知行合一的關鍵環節,沒有知行合一,隻在“說”上做文章,那是空想家,不是實幹家。作為實幹家,王德寵崇尚握鐵有痕、擲地有聲。實幹的背後是責任感的體現,很多事,王德寵喜歡親力親為。在工作期間,不知多少次,同事們都勸她,身居這麼高的位置,有什麼事讓下屬幹就是了。但她總是一笑答之:“當年是黨組織培養了我,沒有黨組織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現在趁著還能幹的時候,還是要幹好一些。”崇尚奉獻、追求卓越,這種北郵精神在王德寵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多年來,王德寵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北郵的工作當中,為促進北郵的發展而辛苦忙碌。對於王德寵來說,加班不計其數,以校當家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真抓實幹的領導,一定喜歡真抓實幹的下屬。王德寵對下屬的要求也是這樣,不要光說不做,要敢做,敢負責,敢擔當。誰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好點子,她都毫不猶豫地支持下屬去實施,讓大家無所顧忌地、放心大膽地去幹。事情做得多,出錯的幾率也大。但隻要踏踏實實地幹了,就算出了點差錯,王德寵也都給下屬擔待著,該撐腰的時候,絕對腰板挺直不駝背。她的這種推功攬過的仗義性格,讓在她身邊工作的人心裏踏實,願意跟著她一起幹。對於那些有能力又踏實肯幹的人,王德寵一定不虧待,給他們提供發展機會。原來王德寵手下有一位負責學生工作的幹部,幹活非常認真,就是沒時間學習英語,總是考不過去,時間點也剛好卡著,再晚兩年就沒有機會了。為了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王德寵就給這位幹部調整了個稍微清閑點的部門,還特意囑咐少安排點工作,給他留點學習時間,結果這位幹部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出國進修了。
“不能讓踏踏實實幹活的人吃虧,老是因為沒時間複習英語考不出去。相反,有些工作清閑或者會偷懶的人總是抓住機會,這樣不公平。”既有做事原則又看得準人才,既注重實幹又仗義講人情,這就是王德寵的真性情。
2005年是北郵50年校慶,也是王德寵主政期間的一件大事。作為北郵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王德寵認為自己在位期間能趕上這個機會,很激動也很榮幸。很多人認為,趁這個機會把學校名聲再打響一點,邀請各路名流校友烘托一下氣氛,辦個紅紅火火的校慶就可以了。但是,對於王德寵這種實幹又實在的人來說,她認為除了慶典,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借機為學校的未來發展建設籌集資金。剛開始與其他校領導商量這個事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主意很好,有些業內企業規模大,實力雄厚,為學校捐贈部分發展資金合情合理。但大家礙於麵子,拉不下這個臉,都不願意去。為此,王德寵就勸大家,學校要建設,又受到資金的限製,校慶是個很好的契機。再說,大家不是為個人謀福利,得到的資金也不裝進私人口袋;如果是為了個人,她自己都不願意帶這個頭,更張不開這個口。有些校友知道王德寵做科研帶學生,主動提出給她提供項目經費,王德寵一並謝絕,她希望大家積極為學校捐資。對於一位第二年就要離開領導崗位的人,王德寵聽到一些好心人的善意提醒:“費那麼大勁兒幹嗎,輕鬆站好最後一班崗得了!”對此,王德寵很感慨:“習慣了,隻要在位一天,就要把分內的事幹好。”
“把分內的事幹好”,王德寵總是做得多、說得少。在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王德寵由於真抓實幹,在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整改提高階段,及時提出了“五個三”,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也正是這紮實有效、成果顯著的“五個三”,使北郵多次受到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北京市委第六督導組的表揚,並號召其他單位向北郵學習。
王德寵提出的“五個三”,不僅僅是“說”,關鍵體現在“幹”,體現在帶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下的落實。
第一個“三”是指立足於三個層麵:其一,學校領導班子層麵,即學校黨委把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作為學校黨建工作的頭等大事,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其二,中層領導班子,即黨支部層麵,包括各分黨委和基層黨支部履行職責,精心組織,大膽創新,營造黨內政治生活的良好氛圍;其三,黨員個人層麵,即以黨員為教育活動主體。
第二個“三”是指推進三大工程:其一,質量工程,即牢固確立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其二,人才工程,即找出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製定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其三,校園工程,即規劃老校區,加速推動新校區的建設。
第三個“三”是指明確三大目標:其一,圓滿完成“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驗收;其二,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其三,以優異的成績通過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達標評估。
第四個“三”是指理順三大關係:其一,理順學校近期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係,科學製定並全麵實施“十一五”規劃;其二,理順局部與全局的關係,不斷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製;其三,理順科研與產業的關係,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