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三”是指抓辦三大實事:其一,加快推進住房製度改革,即在先進性教育活動期間,學校及時為1290人發放了國家住房補貼5784萬元;其二,加大對教學基礎設施的投入,即在先進性教育整改期間,加快了學校風雨操場建設,對圖書館精心地修繕,對支持IPv6的網絡環境進行改造等;其三,加大了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即在2005級新生入學之際,學校繼續開設“綠色通道”,並推出了“愛心圓夢、真情助學”活動。就2005年而言,學校發放各類獎學金、助學金、貸學金、補助款及全免或半免學費共計5365人次,1589萬元。
工作重在落實,這就是王德寵的辦事原則。作為一名優秀的老共產黨員,她始終懷揣著對黨、對工作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心。
除了操勞學校全局的管理,在繁忙的校務工作之餘,王德寵還不遺餘力地輔導學生,帶研究生。在她的人生字典裏,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在北郵的40多年裏,她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和學生相伴。直到離開領導崗位以後,她仍然在帶研究生,繼續她的專業研究,仍然在以另一種形式為北郵工作。性格隨和的王德寵笑著說,她的信仰是工作,是踏踏實實幹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開啟人們心靈之門的鑰匙,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動力。作為一名領導幹部,應該講真情,對廣大師生懷有真情,對工作具有熱情,這是王德寵一貫的作風和立場。在她看來,這種真情具體表現為“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她尤其認同“群眾利益無小事”,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隻有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幹部。
王德寵的個性坦誠直率,雖然身居高位,但她從來不擺架子,從來不會讓大家感覺盛氣淩人。她做黨委書記的14年,大家有話都願意跟她說,因為她做人公正,做事公平,能把一碗水端平。能讓大家吐露心聲,是因為她很善於理解人,即便在別人看起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她也能夠認真傾聽,並願意幫大家解決。在她看來,還是與群眾距離拉近一點更好,便於了解群眾所急、所想。由於王德寵天生具有一種親和力,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有些人在家庭關係出現問題時也願意和她傾訴。無論是工作還是私人問題,王德寵都會提供一些幫助。尤其是家庭問題,她認為一個人“後院”不安定,很難在前台踏實工作。每每這時,她甚至會準假讓對方回家耐心談一談。作為幹部,王德寵有著一副熱心腸,隻要不違背原則和工作製度,能幫忙的她都盡量幫忙,她尤其注重生活中的情感交流,有教職工生病住院的,她一定會去看望,送去一份溫暖。雖然對她來說都不是大事,也未必能解決多大問題,但起碼是一種態度,是一種關心。對於處於事業起步階段的年輕人,她總是格外關照,如果他們向她反映事情,她一定會盡力幫助解決。在王德寵看來,人都是有感情的,受到關心,被人牽掛,問題得到解決,自然會在工作上更加努力。“作為領導,群眾有困難多體諒,你負責把工作做好,我來為你排憂解難”,這是王德寵對自己的要求。
帶著真情做事,就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人民群眾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對人民群眾的困難和要求高度重視、努力解決,用熱情影響群眾,用真情贏得群眾。密切聯係群眾是黨的根本路線,為了讓校級領導多聯係群眾,多和群眾接觸,多了解校情,北郵特地製定了兩項製度:一是校級領導接待製,每一位校級領導都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專門接待群眾來訪;二是基層單位聯係製,每位領導都必須聯係基層單位,去基層學習。督促誰下去,必須得去,每個領導挨個排班,排到誰是誰,不得例外。可以帶著秘書,秘書負責督辦一些事情。如果有大的活動,領導們都要參加。如此深入到基層,就是要搞清楚大家都在想什麼,都在幹什麼。有的是個人的事,有的則帶有普遍性。這種走基層的工作方式,一則密切了領導與群眾的聯係,二則對學校大政方針的製定也大有裨益。
做人講真實,待人講真誠,做事講真情,是王德寵貫徹“情”字方針的具體體現。作為黨委一把手,她始終認為工作的關鍵在於解決好對廣大師生的思想感情問題。在其位,謀其政,她時刻提醒自己,認清肩負的職責,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心係師生、服務師生,以優良的作風推動學校事業發展,以一流的業績造福北郵廣大師生。
談到家庭,在工作上盡職盡責的王德寵覺得有點愧疚。自古以來,忠孝難以兩全,要說兼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王德寵,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天平傾向了工作。“我覺得我們那代人對家庭的照顧太少了。我們那時候的理念,永遠工作是第一位,家裏的事情是第二位。不像現在的人,孩子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事業與家庭。比如女士征婚,要求男方一定要關注家庭,如果完全把事業放在第一位,還不一定被看中,跟我們那個年代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王德寵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她在黨辦工作。那時候黨辦一共隻有兩個人,一位歲數較大的老師負責管理文件,剛調去的王德寵則既要負責寫各種資料,還要做會議記錄。尤其是開會這種事,能準點開始,卻沒有辦法定點結束,拖延時間是常事。對於別人來說,有急事可以臨時離開,但是王德寵卻不行,多晚都要陪到底,因為如果她走了,就沒人做記錄了。
當時,王德寵的孩子在師大實驗小學,離家並不近,中午放學必須有人接,否則下午上課來不及。黨辦的工作把她拴得很緊,經常是上午的會議開到快下午一點才結束。心急如焚的她隻要會議一停,馬上就騎著自行車飛奔,趕緊到學校接孩子。由於時間太緊張,回家後顧不上給孩子做別的,隻能熱個饅頭,煎個荷包蛋,就讓剛放下書包的孩子拿著夾著雞蛋的饅頭,坐在自行車的大梁上迅速往回趕。而她自己隻能餓著肚子,接著去上班。對於王德寵的孩子來說,每天在學校門口等到最後一個被接走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雖然大人總是交代無論多晚都不要離開,一定要不見不散,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自己做個決定也是常有的事。有幾次,開會到一點才結束的王德寵急匆匆地趕到學校門口時,發現孩子不在。那個年代通訊很不方便,急得她繞著學校轉了幾圈都找不到。就在她急忙往回趕時,發現孩子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
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對於王德寵來說,她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她的愛人對家庭的奉獻和對她默默地支持。愛人對她的支持是王德寵一心做好事業的基石。在北郵工作的幾十年,王德寵始終把學校當成家,學校的事情無小事,經常要犧牲自己小家的利益以保障工作的完成。而且,王德寵是急性子,不拖遝,今天的事情必須今天完成。並且,她習慣於心無旁騖地工作,不喜歡被打擾。王德寵的愛人深知她的個性,因此,無論她開會開到多晚,甚至深更半夜到家,她的愛人從來不催促。除了關心她的安全,至於其他方麵,沒有任何怨言。要是發表意見,也隻是說再累、再辛苦,也要注意身體、保證睡眠之類的話。
“要是沒有我先生那麼支持我,我也沒辦法幹到現在。你想,後院都著火了,我還有心思幹工作嗎?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愛人。”
工作期間,王德寵的手機一天24小時都保持開機狀態,隨時一個電話,她就要趕到學校。平時總是風風火火、忙裏忙外的王德寵,幾乎沒有買菜、做飯的時間。但是,每當忙完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卻總是有人在等待,有現成的熱飯熱菜擺在桌上。
工作上問心無愧,對孩子和愛人卻總覺得有些虧欠,這是王德寵在職期間經常有的感覺。白天在單位忙得無暇顧家,晚上回去經常是累得不想說話,與孩子缺少溝通,與愛人缺乏交流,“感謝家人對我的體貼與體諒”這句話,是王德寵在談到家庭時說得最多的一句。目前,有了空閑的王德寵,主動把一切家務都承擔下來,彌補一度對家庭的虧欠,每天買菜、做飯從不間斷,樂此不疲。其實,年輕的時候不是不熱愛生活,隻是一心無法二用,把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了,能留給家庭的已是所剩無幾。雖然生活的重心因偏於工作而怠慢了家庭,但並不意味著家庭的分量有所減輕。柴米油鹽的小事她可能顧及得不多,但她也為了家庭做過義無反顧的決定。
198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的一紙調令,要把時任北郵黨辦中心主任的王德寵調到秘書廳工作。調令下來的時候,王德寵一下子就愣了。中共中央辦公廳,那可是一個級別遠遠高於北郵的地方,多少人夢寐以求,想進去卻苦於無門。但對於王德寵來說,她實在難以承接,不是顧及自己的能力,而是考慮到家庭。
“當時中辦的工作非常沒有規律,就拿個出差的旅行包,讓你走你就得馬上走,還不能跟家裏說。我覺得這份工作自己實在駕馭不了,家裏老小哪一個都離不開我。在學校工作雖然也沒時沒點,但至少能天天回去,自己累點,起早貪黑還能照顧到家。去了中辦就不一樣了,時間就由不得自己掌控了。”
由於擔心“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為了家庭,王德寵忍痛割愛,很堅定地對組織說了平生僅說過一次的“不”字。實際上,她當時的困難是現實存在的:愛人在清華上班,早出晚歸;上有80多歲的婆婆,下有上小學要每天必須接送的孩子,一老一小都需要照顧。當時北郵的黨委書記也很體諒她,最後讓她推薦一個合適人選。王德寵還真有眼力,慧眼識人。她推薦的人選不但欣然接受這份工作,而且能力也很強,能駕馭這份工作。最終,獲得個兩全其美的結果。
如今,全身心投入家庭、為家庭盡職盡責的王德寵,重拾青年時代的愛好,享受它們所帶來的益處和樂趣。王德寵非常喜歡體育運動,這些年沒事的時候,她每天都堅持鍛煉,散步、遊泳、打羽毛球、打乒乓球。這種以休閑放鬆為主的新生活,既讓她彌補了以前由於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所造成的遺憾,也調養了因辛苦勞累而嚴重透支卻從未得到好好調理的身體。
王德寵在北郵的發展,一路穩中求進。但是,卻很少有人知曉她結緣北郵的那一段坎坷曆程。她在進入北郵讀書之前,經曆了一段坎坷的求學之路,甚至曾經有幾次都差點讓她與北郵的這段“金玉良緣”擦肩而過。第一次是1961年,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王德寵家裏的處境也因為有六個孩子而顯得特別艱難。家中長兄到北京上學之後,初中畢業後就有在生產大隊當會計的經曆、又憑借著一心向學的心回到學校讀高中的她,這一次為了體諒母親的難處,緩解困難補貼家用,也盡到一個姐姐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沒有怨言的王德寵雖然心裏難過,卻表麵上若無其事地和同學們說了一聲“我不去了”,就離開了課堂。幸好當時的班主任惜才,覺得這麼好的孩子不能就這麼給耽誤了,親自上王德寵家裏來做說客,最後以免學費為條件,這才使得王德寵重返校園。另一次是高考出成績後,在工地給建築單位搬磚、和泥、做小工賺錢補貼家用的王德寵被告知榜上提名,她被北京的大學錄取了。深知家裏經濟條件的王德寵並沒有感覺那是一個多令人興奮的喜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她必須麵對這一現實。於是,她帶著沉甸甸的心情趕回家征求媽媽的意見。王德寵帶回家的消息同樣讓母親犯難,家裏的孩子各個學習很好,老大已經在北京上大學,如果王德寵也接著上,實在供不起。於是,王媽媽隻好勸女兒為了弟弟妹妹們能繼續讀書做點犧牲,放棄上大學為好。王德寵一向體諒母親,她不願意為難她。但是,王德寵的同學卻覺得放棄這個機會非常可惜,她主動跑去勸說王媽媽。與此同時,王德寵的一位阿姨得知此事後也為她惋惜,勸說姐姐如果不讓孩子上學有點屈才,她願意出學費幫助外甥女進京就讀。在同學的勸說和阿姨的幫助下,王德寵走進了北京郵電學院(更名前的校名)的校園。王德寵踏進北郵之前的求學之路,可謂坎坷。當時的她大概怎麼都不會想到,那個被她一度認為為國家培養郵遞員的北郵,居然成了她一輩子事業的歸宿。對於北郵,她充滿感謝。
生長在河北廊坊的王德寵,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很大。因為父親為養家糊口在外奔波,都是母親一個人在辛苦持家。對於識大體、有大愛之心的母親,王德寵有著這樣的尊敬:“我覺得我媽非常有中國女性傳統的品質,勤儉持家,精明強幹,有裏有麵。”當時王家有六個小孩,就隻有父親一個人當店員的收入支撐家庭。盡管家裏經濟很緊張,但王德寵的母親還是堅持照顧夫家的親戚,按時郵錢資助。平時節省,每逢過年過節,她都要給孩子們做新衣服,什麼事兒都做得有裏有麵。在孩子們的為人處世方麵,王德寵的母親也格外重視,總教育他們要屈己待人,“凡事不要總顧著自己,要學會多幫助別人。自己受點委屈沒關係,一定要對別人好,要善待周圍鄰居”。正所謂“言傳身教”,母親對鄰居的照顧和對老人的尊敬,正是對王德寵及其兄弟姊妹最好的無聲教誨。在做事方麵,王德寵深受母親的影響,“要人窮誌不短,要懂得努力,要有上進心。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認真、做好”。在母親的教育下,從小學到高中,王德寵讀書都特別認真,學習成績也非常好。“受我媽媽的影響,那會兒念書、幹事都非常認真,隻要老師交給我一件事,絕對好好幹,精益求精。”也正是受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王德寵的性格中才有了好強又踏實、達觀又細致的因子。對於母親,王德寵始終心存感激。
有人說,母親的性格中包含著一種教育製度。深受母親影響的王德寵,在北郵近40年的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因為她一直謹記小時候母親的教誨:“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它。”
在做事方麵盡職盡責,精益求精;在做人方麵,王德寵也繼承了母親無私忘我的品格。不圖個人私利、強調大謀的她從來隻為學校而謀,為廣大師生而謀,卻止於自己。
“謀定而後動,知之而有得”,正因如此,使她收獲的是一項成功而精彩的事業,是一個在她14年領導下蒸蒸日上的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