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女性領導,家庭和事業是逃不開的話題。肩負著事業和家庭雙重重任的杜金香在走上領導崗位後,卻一直把重心放在學校。80年代的高校,就像國企一樣,是一個家長製的大集體。那時候校領導就像家長,事無巨細,不論是學校的發展規劃,還是教職工的閑雜瑣事,什麼都要操心,大部分精力要泡在各種繁瑣的事務裏。杜金香不僅要做好學校大量的管理工作,還要帶動學校發展壯大。在那個時期,國家經濟比較蕭條,學校經費很少,但是學校的發展需要錢,需要政策,很多方麵的事情,沒錢解決不了。為了學校的發展,杜金香可謂絞盡腦汁,為了學校她可以跑教委要扶持,可以跑企業要資金。就是這樣,讓她每天不是在學校操勞各種事情,就是在四處奔波,拖著疲憊了一天的身體回家,經常是累得不想說話,隻想安靜地休息一會兒。但是麵對上有80多歲的老母、下有年幼的一對兒女的家庭,再累她也不能休息。母親的責任感讓她覺得愧疚,同樣是麵對孩子,在學校麵對的是別人的孩子,在家麵對的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杜金香卻不能花同樣的時間去對待他們。在學校她可以全心全意地為學生著想,在家裏卻不能心無旁顧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本來平日就無暇照顧孩子們的杜金香到了事情多、工作忙的時候,更是連給孩子們做一頓家常飯都成了奢望。休息日、節假日需要加班的時候,她又放心不下家裏的孩子們,索性就把他們帶到辦公室,孩子們寫作業,她辦公。杜金香做什麼事情總是想著集體,想著學校。每當集體利益與她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她都責無旁貸地挺身而出,心無小我地去麵對、去完成。
作為一個“以人為本”的管理者,杜金香有著自己獨特的領導魅力,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良好口碑。她始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管工作再忙、職位再高,她對自己的要求都從來沒有一絲鬆懈。細微之處見精神,杜金香無論是在書記還是在校長的高位,都能時刻將勤儉節約記在心中並且踐行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上。不論是隨手關燈,還是吃飯時打多少吃多少,盡量不剩菜剩飯,都堪稱楷模,衣著樸素典雅而得體。
服務管理,治校有方
杜金香在首都醫科大學工作40多年,在黨委書記任上17年,在校長任上2年。她始終認為,作為領導者,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服務,要想做好領導工作,就要懂得服務,做好服務。
在杜金香看來,“管理就是服務”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一種實踐。要做好“管理就是服務”,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強烈的責任感。隻有理解“權力就是責任”,才能理解“管理就是服務”。要實踐“管理就是服務”,就要以人為本,通過掌握教職工的思想動態、工作狀況、生活狀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搭建專業成長的平台。要通過努力做到:待人以誠,交心知心,與人為善,化解矛盾;成人之美,甘為人梯;助人為樂,排憂解難。在真誠、尊重、賞識、關愛、包容中將這種服務落到實處。要做好“管理就是服務”,其次就是要避免事必躬親,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事必躬親不利於調動整個領導班子的工作積極性,不能充分發揮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利於凝聚人心、團結協作,甚至容易造成責、權、利不統一,最後還會形成會上一言堂,會下各部門自說自話,都打著各自小算盤的一盤散沙的不良局麵,不利於事業的良性發展。事業的成敗關鍵在人,更重要的是在於有一個善於識人用人的勝任領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長期事必躬親,不僅是自己在逞強,而且是對班子其他成員的不信任,也就會逐漸失去班子成員和職工的信任,嚴重影響集體力量的發揮。真正的管理,是以信任為基礎,通過別人的成功,並創造條件去幫助別人成功,最終取得集體的成功。這就需要管理者知人善任,善於發現每個人的長處,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形成高效團隊。要做好“管理就是服務”,還需要不計繁瑣,善於引導,做好協調工作。黨委書記的工作涉及方方麵麵,事務繁雜,需要細心、耐心、熱心和恒心。蓋洛普中國區總裁郭昕曾說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給一線打雜,為各部門搞協調。”看起來像是自貶的話,但是這樸實的話語就是要求管理者強化大局意識,提高協調能力,在有效的協調中體現服務。“管理就是服務”,最後就是要力戒表麵、浮誇,而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對工作實際要像庖丁解牛一般洞察全麵、仔細和客觀,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是做好管理、搞好服務的前提。杜金香深知,隻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切實將服務落到實處。
無論是擔任黨委書記還是校長,杜金香從來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更談不上擺官架子。在她看來,大家都是平等的,隻是分工略有差別。所以杜金香在領導崗位上,始終以全心全意為學校和廣大師生服務為宗旨,努力當好“後勤部長”,積極創造各種條件,使教師們多出成果,使學生們成人成才。正是由於她始終秉持服務至上的理念,在領導行為中處處體現服務的宗旨,因此她被首都醫科大學的廣大師生親切地稱呼為“平民書記”、“平民校長”。
作為平民領導,杜金香辦公室的門從來都是敞開的。無論是誰,隻要有事都可以直接走進去和她商談。無論是工作上的事情,還是生活中一時解不開的疙瘩,隻要大家願意傾訴,杜金香都會認真傾聽。而且,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她總會想辦法幫忙解決。她經常想,大家隻有在真正遇到困難時才會找領導幫忙,而且在進門前思前想後,沒有一定的勇氣根本張不開嘴求人。也許她不一定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但她要求自己必須不遺餘力地想辦法爭取。有一次,一位後勤工作人員怯生生地走進她的辦公室,請她在孩子入學的事情上幫忙。杜金香了解情況後,讓這位員工回家等消息。經過多方協商,這位員工的孩子終於如願以償。當這位員工拎著禮品來答謝時,杜金香很不悅,當即下了逐客令,告誡這位員工以後再拿東西不許進門。對杜金香來說,提意見可以隨時進門,有要求也可以隨時進門,但是隻有拎東西不能進門。因為她要的回饋不是物質,而是希望看到困難解決後大家會心的一笑和困擾消除後所迸發的工作熱情。
在廣大師生眼裏,杜金香不隻是心眼好,有求必應,她的大度與寬容也非一般女人所能相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是對杜金香最好的寫照。在她麵前,教職員工可以暢所欲言。即便是因為觀點相異爭得麵紅耳赤,她也不會計較。在用人方麵,她堅持的原則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她認為,如果隻看人的短處,天下無可用之人;如果多看人的長處,人人都是可用之才。平時工作中,杜金香也經常勸大家,一定要心胸開闊,多換位思考,善於“移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這句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也正適合杜金香。2004年,在首都醫科大學學習工作了整整40年,其中在黨委書記的崗位上工作17年、在校長崗位上工作2年的杜金香卸任,調離到北京政協接任新的工作。在她作離任發言時,在場的很多教職員工都流下了不舍的熱淚。40年,在滾滾的曆史長河中不過是小小的浪花一朵,但對於杜金香個人而言,卻是她與首都醫科大學相濡以沫走過的40年,從困難時期的艱苦創建,到十年“文革”,再到恢複整頓,直至步入改革發展的漫漫長路,都是積極求新、上下求索與精彩交織的一段曆程。對於1960年建校至今已有54年校齡的首都醫科大學來說,這40年更是一段從青澀走向懵懂、從稚嫩走向成熟的成長曆程。首都醫科大學從當初的北京第二醫學院發展到現在包括外科學(神外)、眼科學和耳鼻咽喉科學等八個國家重點學科的全科醫學,從沒有附屬醫院到現在擁有13所附屬醫院,這些發展讓每一個首醫人都為之振奮,倍感欣慰。杜金香不會忘記首醫,首醫也不會忘記杜金香這40年裏灑下的汗水。
從杜金香個人的際遇來看,盡管由於所處的年代所限,能夠讓她自己選擇的事情並不多,基本上都是服從組織安排,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規劃人生,但是她深知黨和國家的安排完全是人民的需要,所以她始終把進行的事業當作一項“光榮的任務”。不論在什麼崗位,她從沒有怨言,隻有一顆為事業甘於奉獻的心。自始至終,她都沒能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在一線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但幸運的是,她在首醫待了40多年,一輩子為她摯愛的醫學事業而奮鬥。盡管她沒有親手救死扶傷的病例,但是她的四十載兢兢業業,卻使首醫培養了不計其數的白衣天使。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對一項事業隻有熱愛了才會有幹勁兒,才可能取得成績。讓杜金香欣慰的也是如此,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業這兩件事變成一件事,在首都醫科大學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許這是杜金香年輕時候從沒有想到過的事情,也正是這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讓杜金香成就了首都醫科大學發展中的穩中求進。
《大學》中說,“君子有諸己而後求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後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對於一名領導者,尤其是一名女性領導者來說,人格和名聲的優劣,是決定“人心向背”的關鍵。不論在公還是在私,身為女性領導,都必須分外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並且用這種修養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別人,影響學校;必須以身作則,時時處處克製和規範自己,博學多識,心胸寬廣,廉潔公正,盡職盡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自身的言行來影響、改變其他教師的言行。
在杜金香主政首醫的19年裏,首醫走出了一段成就輝煌、碩果累累的路程,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在學校規模上,實現了校園擴建,並成功將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北京職工醫學院並入首醫;在教育質量上,拓寬了學科建設的渠道,辦學層次也因此得到了深化,學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通過改善人才結構,建設出一支跨世紀的師資梯隊;在教學配套上,跟上了教學科研的諸多硬件,吸納了13所醫院作為附屬醫院,實現了基礎教學與臨床的結合,為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黨政工作上,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穩定了學校秩序,優化了育人環境。
孔子有言:“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領導的言行就是反映學校精神麵貌的風向標,是帶動學校風氣、引領學校發展的推動器。正是杜金香的這種個人修養,讓首醫從領導層到教學崗,從行政到科研崗,讓學校的每個部門都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一種大家都為首醫越辦越好這個共同目標而齊心努力、共同奮鬥的良好局麵。成績是杜金香孜孜不倦努力的最好證明,也是對將畢生都獻給首都醫科大學的她的最好褒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如今的首都醫科大學在康莊大道上正闊步邁進、奮勇前行。而杜金香,已經離開工作崗位,由昔日的繁忙轉變成今日的悠閑和逍遙。但是,她從沒忘記首醫,還經常回來看看,看她熟悉的校園,看她熟悉的一切……
四十年前,捧著一顆心來;四十年後,不帶半棵草去。這就是杜金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