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德行言語敦睦天下(2 / 3)

愛才惜才、知人善任,是王路江在人才管理方麵最顯著的特點。把不同特點、不同類型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讓他們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正能量,是王路江識人、用人的方式。談起王路江當年在履新之初由於愛才而“虎口奪食”,硬是把今日北語副校長曹誌耘留下這件事,至今還在北語校園傳為美談。

2000年,王路江來到北語的第二年,北語的少壯派青年博導曹誌耘就流露出想調往清華大學的意向。當時北語全校一共隻有四位博士生導師,如果曹誌耘再調往清華,北語的博導就隻剩下三位,這種高層次的人才外流,會給北語未來學科發展和凝聚人心方麵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於是,王路江決心把曹誌耘留下。與此同時,她也深知這項說服工作的難度。首先,想文理兼修、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清華,其影響力非北語所能比擬;其次,北語近幾年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學校又剛剛更換了領導班子,廣大教職員工對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信任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北語未來的發展前景還不明朗,而曹誌耘是真正想幹事業的人,北語事業留人的條件還不具備;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作為曹誌耘本人,內心開始聆聽清華的召喚,去意已決。

在做曹誌耘的說服工作時,王路江首先從學科和個人發展方麵談起。在她看來,清華的主流學科永遠是電子工程、建築、水利、汽車、物理等這些傳統專業。盡管目前要向綜合性全科一流大學轉變,但是以理工科為主的辦學方向不會改變,語言類永遠成不了清華的主流學科。而北語則不然,語言類不僅是學校發展的重點學科,更是學校未來發展的一麵旗幟。王路江誠懇地表示希望曹誌耘在語言學方麵有所建樹,北語會盡全力為他開展科研提供便利條件。

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曹誌耘的同時,王路江又積極和清華大學協商,希望母校清華“放人”。她甚至開玩笑地說,清華對曹誌耘的放手就是對北語的最大支持。為了使曹誌耘盡快“回心轉意”,王路江又發動曹誌耘的妻子和他的親朋好友一起勸他,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三路並進的說服,終於打消了曹誌耘離開北語的念頭。與其說是多方說服到位,不如說曹誌耘是被新任黨委書記王路江的誠意所感動。“士為知己者死,既然您這麼重視我,我決定留下來。”當王路江聽到曹誌耘這句明確表態的話時,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留下曹誌耘,王路江為北語栽培了一棵語言學參天大樹。在她的支持和幫助下,曹誌耘也不負眾望,在學術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碩果累累。其中,他用近10年時間完成的語音卷、詞彙卷、語法卷三卷《漢語方言地圖集》,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統一的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寫的、全麵反映20世紀漢語方言基本麵貌的原創性語言特征地圖集。曹誌耘也因學術成果卓著而成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學校是思想的熔爐,新思想、新舉措對於一所學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北語行政領導班子換屆。教育部為進一步加大競爭性選拔幹部力度,決定將3個副校長崗位麵向北京市範圍公開選拔,以便在拓寬選人視野、擴大群眾參與、創新方法程序、推進信息公開等方麵,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從2011年6月開始,整個公選工作曆時一個月,經過了發布公告、宣傳動員、公開報名、資格審查、筆試、麵試、民主測評、組織考察及公示等環節。2011年9月,3名副校長正式上崗。北語3位副校長的公開選拔,從發布公告到最後確定結果,整個過程都充分體現了民主,而這一組織和民主相結合的換屆方式,在高校換屆中也堪稱典範。這其中,學校黨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領導、精心謀劃,為公開選拔工作創造了有利的前提。在公選前,黨委領導班子深入開展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麵意見,精心製定公開選拔工作方案並報教育部黨組批準。同時,深入開展宣傳動員,為公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為此專門成立了公開選拔工作領導小組、考評委員會和監督小組,其中,考評委員會包括教育部的兩位司長和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幾位書記和校長,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公開選拔工作全過程,在討論重要事項時,堅持民主集中製,集體討論、投票表決。由於學校黨委的高度重視和精心組織,使得公選工作始終沿著公平、公正的健康軌道運行。

承前啟後,做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使者

“建設國際性高水平大學,培養國際化複合型人才”,這是王路江到北語後提出的辦學理念。十多年間,她努力實踐著、推動著北京語言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她曾先後出訪英國、法國、美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穿梭往來於不同的大學之間,為尋求校際間合作,為更多的教師、幹部提供學術和工作交流的機會,讓更多的學生有交換學習的機會,也為建立孔子學院,提升北語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地位而奔波勞頓、不辭辛苦。

說到國際交流與合作,這既是開來,又是繼往,因為北語有這個曆史傳統,有這個光榮任務,同時又是時代的要求。因此,對於對外漢語傳播這塊北京語言大學的“主業”,王路江有著清晰的思路。“這首先一定要把學校的曆史了解清楚,因為發展一定要和學校的曆史相延續,絕對不能割裂。”這就是傳承,說大了是學校的辦學精神,說小了就是學校的辦學目的。擔任北語的兩屆黨委書記,王路江始終堅持認為,學校的其他學科建設要以對外漢語傳播為核心,這種思想一直不曾改變過。“對於一所大學而言,應該有多種學科,並與社會的發展需求相適應。但無論學科有多麼豐富,辦學層次有多麼高,多麼與時俱進,起家的學科卻永遠不能丟,這一點必須切記。”北語之所以能夠一直取得老同誌的信任和支持,關鍵是堅持了根本。並且,學校當時其他的學科建設也都是緊緊圍繞“對外漢語傳播”這個核心。

在這種大思路下,北語的“對外漢語”這一學科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很多留學生,包括一些名人政要。比如,埃塞俄比亞的議長,先是在北語學習了一年語言,然後再去就讀其他學校;哈薩克斯坦的總理,也是在北語學習的漢語,然後到武漢大學攻讀博士。當年他們在北語學習漢語的時候是上世紀70年代,現在每次來中國都還說自己是“工農兵學員”,還珍藏著當年很多珍貴的照片。他們對北京語言大學一直都很有感情,這份感情不僅僅是針對母校,同時也是針對中國。在北語校友會上,出席者很多都是外國的駐華大使,比如現在法國駐中國的女大使白琳,就是當年北語的學生。

北京語言大學是法語聯盟的合作方,王路江在任北京法語培訓中心的理事會主席期間,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原則下,與法方密切合作,積極探討教育交流的新路徑,雙方建立起相互間的信任並獲得很大成功,為中外文化交流界所廣泛認可和稱道。在2010年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的新年慶祝會上,法國前總統德斯坦先生與王路江親切交談,高度讚揚王路江女士為中法兩國文化教育交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北語堪稱中法交流的橋梁。1985年,時任法國駐中國大使的馬樂先生代表密特朗總統授予北京語言大學一級教授盛成先生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截至2009年,北京語言大學共有8位教授獲得法蘭西勳章。著名翻譯家袁樹仁先生獲得法國棕櫚教育騎士勳章;中國首位法國歌劇翻譯家孫慧雙先生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曲德林教授、胡玉龍教授、劉和平教授、喬成偉教授因對中法兩國教育交流作出重要貢獻,均獲得法蘭西共和國棕櫚教育騎士勳章。2009年,時任法國駐華大使的蘇和先生將一枚法蘭西共和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別在了北京語言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王路江教授的胸前。

此次授勳,旨在表彰王路江長期以來為中法兩國教育交流所作出的貢獻,以及為法語聯盟在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1998年10月18日,法語聯盟在北語建立“北京法語培訓中心”。法語培訓中心的理事長由北語的主要領導擔任,楊慶華校長、曲德林校長曾先後擔任理事長,他們為法語培訓中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2005年,王路江接任法語培訓中心理事長職務,她對北京法語培訓中心的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她曾多次與法語聯盟秘書長會晤,共同探討法語聯盟在中國的發展和漢語在法國的發展等問題。她鼓勵培訓中心不斷壯大,親自為培訓中心排憂解難。如今法語培訓中心在北京已經建立了三處教學基地,是法盟在中國區招生規模最大的培訓機構。王路江書記致力於推進法語聯盟在中國的發展,使北京法語培訓中心成為法語聯盟中國區的合作典範。

2011年的金秋時節,現任法國駐華大使白琳女士履新不久即主動與王路江商議,將象征中法關係和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的“中國法語年”開幕式確定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辦。

國務委員劉延東與法國國務部長兼外交與歐洲事務部長阿蘭·朱佩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北京語言大學榮耀地見證了國家間的人文交流友好往來。

為了使自己的出訪有較高效率且符合國家有關外事規定,王路江每次出訪都安排最緊湊的時間、最經濟的路線,爭取盡量多到幾所學校。有時在一天內就要跨越東西來完成工作任務,即使有時能在某個國家待上兩到三天,也需要“轉場”多處,常常得不到休息。

盡管如此,王路江每次在與外方會談時都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她對教育的熟悉、她的見識以及高雅風采、大度談吐常常令外方折服。2007年,王路江帶領教育部預科教育考察團到瑞士,著名的弗裏堡大學的校長是一位神甫,他沒有來過中國,王路江向他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王路江的見識深深地打動了他,原本十分鍾的會見,談了一個多小時。最後校長激動地說,“我一定要到中國去,希望你能帶我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國。”2009年5月,在澳門舉辦的“中國和平發展、機遇與挑戰國際研討會”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親切會見了王路江,並稱她為“中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當問及王路江為何在如此緊張、辛苦和勞頓的旅行之後還能保持旺盛精力時,她回答:“每次出訪都肩負著北京語言大學廣大師生的重托,是一種責任和使命感讓自己忘我勞作,傾力投入。”每每想到要與外方對等負責人談合作、簽協議,她都有一種興奮感,有使不完的勁頭。

王路江表示,我的工作就是接過北語前輩漢語推廣者、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點燃的火炬,繼續前進,讓它在全世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不僅僅是法國,王路江還擔任北京語言大學與國外合作創辦的多家孔子學院的中方理事長,在孔子學院建立和基本建設方麵,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為她深知,推廣漢語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開辦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範例。北語作為國家漢語推廣的核心基地,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孔子學院的數量應居全國之首,質量要成全球最優,要努力成為示範性孔子學院。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幾年來北語有了長足的發展並且達成了她的目標,王路江也因此被外方譽為“名副其實的理事長”。

為此,日本7所外國語大學中,學生人數最多、辦學規模最大的關西外國語大學授予王路江名譽博士,以表達對其卓越貢獻的肯定,彰顯其推動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業績。王路江也因此成為該校曆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在北京語言大學,王路江還分管港澳台事務,擔任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管委會主席,為此她同樣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09年5月在澳門召開的“中國和平發展:機遇與挑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時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何厚鏵先生對王路江說:“北京語言大學為澳門特區政府培訓了700多名政府公務員,並先後派遣了20餘名教師赴澳門從事普通話教學,為澳門地區在普通話的推廣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你和北語人對澳門的貢獻,澳門人民會銘記在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中國人古老而又樸實的諺語,在這裏又一次應驗。在王路江的帶領下,北京語言大學先後與世界上50多個國家的290多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形成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富有成效的國際教育格局。北語在巴基斯坦、美國、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古巴、墨西哥、韓國、日本等國家建立孔子學院16所,居全國高校之首。

繼承創新,始終把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學校中心任務

北京語言大學有很多美譽,“小聯合國”、“對外漢語教學核心基地”、“漢語國際教育航空母艦”……“航空母艦”的說法,來自其近半個世紀始終以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為己任,始終把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中心任務。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語言大學(當時稱作北京語言學院)主要接收國家通過外交渠道招收的獎學金“公費生”,當時的北語在全國幾乎處於留學生招生、培養與管理的全程“壟斷”地位。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擴大,對來華留學生的接收和培養逐步由國家計劃任務型轉向市場自由選擇型,國家開始招收自費留學生。而且,有資格招收留學生的學校由一開始的幾所試點高校擴大到全國各類高校,形成許多對外漢語教學的“旗艦學校”。市場上各種社會力量所辦的漢語學校、漢語中心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