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王路江
大路朝天彙中西,雄江向海闊天空
就像一個人的功績是他人生的標簽一樣,名字是一個人從小就帶著的符號。路,寬闊無邊;江,雄渾壯麗。王路江書記是我所有的采訪對象中最MAN、最IN的一位。作為一名像母親一樣關心師生成長的大學女書記,她的溫柔和笑容背後的豁達與堅強,是對在五大洋上遠航的北京語言大學的最好掌舵。
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創辦於1962年,是一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大學。她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組建的。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增多,尤其是教育與文化的交流更加迫切。當時形勢的發展需要建立一所學校,既對來華留學生教授漢語、進行學習專業前的漢語培訓,又對中國學生進行出國前外語培訓,因此,國家決定組建“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根據國家外交、文化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1964年學校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經過學校幾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50年來,學校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
黨和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關心北語的發展。周恩來總理等領導曾多次對北語的辦學和發展給予親切指導。1974年9月9日,抱病中的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北語題寫了校名,這是毛澤東主席生前親筆題寫的最後一個大學校名。1975年5月,鄧小平同誌在巴黎接見了北語在法國講學的閻純德和李憶民教授。2002年,江澤民同誌在北語40周年校慶前親切接見了北語漢語教師吳建玲女士並發來賀信:“你們積極進取,不懈努力,為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為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重要成績。希望你們繼續銳意進取,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更進一步,努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李鵬同誌曾親筆為北語題詞:“發展對外漢語教育,傳播中華優秀文化。”2009年,胡錦濤同誌在巴基斯坦接見了北語漢語教師王曉亮。2012年,溫家寶同誌為北語50周年校慶題詞:“立言語德行,傳五洲四海。”
作為一所以對外國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記錄了新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足跡,也見證了新中國外交政策逐步走向開放的曆程。50年來,北語始終堅持以“推廣漢語,弘揚中華文化”為辦學宗旨,以全方位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為指導思想,堅持把學校建設與國家民族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培養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使者和知華友華人士,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和漢語國際推廣事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截至目前,北語已經為176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5萬餘名懂漢語、了解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人才。北語的畢業生遍布全世界,他們中有的擔任了所在國的政府總理、議會議長及其他政界要員,有的擔任了駐華大使、公使、參讚等高級外交官,有的成為著名漢學家、教育家,有的成為著名企業家,更多的畢業生在所在國從事漢語教育和文化傳播工作。他們為促進中外友好交往,促進教育、文化交流,發展中外經貿關係,促進中國走向世界和讓世界了解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不辱使命,開創北語改革發展新局麵
世紀之交,教育部任命王路江為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
當教育部對王路江的任命書下達到北京語言大學(時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時,與其說北語師生對於新領導的上任充滿憧憬與期待,不如說大家當時的態度更多的是觀望。甚至有些人不免心生疑慮:在這樣一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時刻,北語發展的關鍵時期,一位女舵手能否指揮和駕馭這艘傳播對外漢語的“航空母艦”,迎接風雨挑戰?一位女領導如何使北京語言大學實現艱難轉型和快速發展?
這樣的疑慮和看法有其必然的邏輯。畢竟,在北京語言大學的曆史上,王路江是第一位女性正職校領導,而且當時的年齡還不到50歲。期望、希望、觀望,交織在人們各種各樣的議論和想法中。作為教育部“空降”的黨委書記,王路江於1999年9月1日悄然赴任。踏著前輩傳播漢語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足跡,她開始了新的征程。
走近王路江,你就會發現,她不僅是一位有決心、有魄力、勇於開拓的文化使者,更是一位熟悉教育、善於管理、德才兼備的大學管理者。
“作為黨委書記,我必須要統一大家的思想,讓大家有信心,有凝聚力,集中大家的智慧,為北語的未來製定出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凝聚人心,統一思想,這是王路江履新之後的首要工作。上任伊始,她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打無準備之仗,是王路江一貫的行事風格。在“空降”到北語的前幾個月裏,她幾乎很少表態,也不做任何決定。那段時間,她總是沉下身子走出辦公室,用自己的眼睛看最真實的情況,用自己的耳朵聽最真實的聲音。按她自己的話說,來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傾聽、傾聽、再傾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經過幾個月的深入調研,在認真聽取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通過與同時間上任的校長曲德林教授的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在一個學期以後,北語開展了“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深化學校各項改革”為主題的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大討論活動。這次大討論從廣度和深度來說都是空前的。討論中涉及的問題既有宏觀的,也有具體的,既有思想觀念上的,也有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並在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的定位和辦學目標、拓展專業加強學科建設、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以及教學與科研等有關學校發展的主要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除了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上達成比較一致的看法,這次大討論還提高了北語廣大教職工創高水平大學的意識,進一步調動了大家參與學校事務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了北語教育教學改革的強大推動力。
緊接著,王路江開始在校內整頓內務,對機關幹部管理體製進行改革。第二年又進行了學院的管理體製改革。經過兩年的內治,幹部隊伍和學院的機構設置基本得以穩定下來。而且,這一係列大膽而又影響深遠的改革使廣大教職員工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正是以這樣切實的改革和良好的開端為基礎,北語在日後的發展上重新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開啟了一段新篇章。
2002年,北京語言大學建校40周年。王路江認為這是整合人心的好機會,她決心借助校慶期間的慶祝活動把大家凝聚起來。為此,40周年校慶不僅要隆重,更要熱烈。她想通過校慶活動,讓北語廣大師生看到新一屆領導班子想幹事的決心和能力,讓大家相信他們不但想幹事,而且還能把事情幹成。因此,校慶的每一個環節,從人員的邀請到現場的環境布置,她都進行了精心策劃。就人員邀請方麵,王路江利用在教育部工作多年積累的人脈,向中央和教育部領導、兄弟院校的同行以及世界各國的大使和參讚、海內外的朋友都發出了誠摯的邀請。他們的到來使北語廣大師生深刻地體會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感覺,也使北語校園蓬蓽生輝。當時,北語校園寬闊的梧桐大道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各國國旗,一時間,170多個國家的國旗在秋日北語校園的上空迎風飄揚,絢麗奪目,整個北語獨成一景。其中,最讓王路江得意和自豪的是慶典現場的舞台設計,無論是舞台大小的選擇還是色調的搭配,她都進行了精心策劃和考量。尤其是舞台的寬窄按照0.618的黃金分割來布局,顯得非常美觀、大氣。在舞台配色方麵,王路江也下了一番功夫。慶典活動一定要以紅色調為主,這一點毋庸置疑,同時還要搭配其他顏色。但是,紅色的種類很多,大紅色會讓人覺得有些土氣,暗紅色又不喜慶。從小就對攝影和繪畫感興趣的她,對光影陰暗和色彩搭配比較敏感。於是,她拿著印刷廠的色譜親自挑選,從上千種顏色裏選出其中的一種,輔以銀色進行搭配。作為校慶期間各種宣傳品的主色,王路江選定的紅色既喜慶又典雅,得到了校友和來賓的一致讚揚。許嘉璐副委員長還特別稱讚那種紅色非常大氣,並玩笑地稱之為“路江紅”。
舉辦活動是增加團隊凝聚力的最好方式。經過40周年校慶,整個北語的凝聚力迅速得到提升,教師們的歸屬感和使命感也被激發出來,這為身為黨委書記的王路江日後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之後,王路江開始主抓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學科建設。在就職之初,她就發現北語學科單一,專業狹窄,已經無法適應國際市場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難以肩負起“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這一重任。經過深入調研和認真思考,她對學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北語的學科發展,一是要有特色,二是要準確定位。按照“十五”規劃,應該在加強學校優勢學科與特色學科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建設若幹個適應新世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的學科和專業,把學校建設成為海外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首選高校、學習中華文化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高校;成為中國學生學習外語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主要高校;成為對外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窗口;成為中外語言與文化研究和中文語言信息處理研究的主要基地;成為培養中外交流友好使者的“搖籃”。
為此,北語提出,要在“十五”期間全麵打破過去單科發展、單腳走路的狀況,在保持原有對外漢語教學優勢和特色的前提下,突出學科建設的重要地位。大膽創新,積極開拓,建立圍繞漢語國際教育的輔助學科,全麵麵向留學生市場,保證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核心基地的地位不動搖。同時,積極改造老專業,拓展新學科。對於設立時間較長的優勢專業,按照“新起點、高標準、國際化”的思路建設,培養與國際接軌的新型人才。新建專業要積極尋找與優勢學科、專業的結合點,充分挖掘、利用優勢學科的效能,培養出特色和優勢明顯的跨專業人才。
隨後,王路江又提出“建設國際型高水平學校,培養國際化複合型人才”的目標,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北語建設成為以語言教育為特色優勢,涵蓋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及信息科學等學科,教學與科研並重的高水平國際型大學的發展理念。此後,北語在學科建設方麵,成績斐然。
1999年,北語隻有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1個博士專業、7個碩士專業、9個本科專業;2000年,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2年,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成為全國重點學科,對外漢語研究中心被列為全國百所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國唯一的對外漢語研究基地);2003年,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取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英語語言文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取得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形成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協調發展的格局,北語的學科發展邁上新台階。
目前,北語已有文學、經濟學、法學、工學、曆史學、教育學和管理學7個學科門類,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專業15個、碩士專業28個、本科專業25個,實現了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門類涵蓋文學、經濟學、曆史學、法學、工學、教育學和管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目標。其中,國家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9個。學校現有全日製中國學生6000人,外國留學生10000餘人。
學科拓展了,辦學層次和水平提高了,教師職稱評定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王路江剛到北語的時候,由於學科單一,北語隻有評副教授的權利,沒有評正教授的資格,所有正教授的評審都要送到校外即北京市統一評審,這無形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對於知識分子而言,職稱還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麵。尤其是“教授”這個頭銜,對於一輩子教書育人的老師來說,還真是看得很重。有了這個頭銜,社會的認可度就高,平台也大,機會自然增多。
“如果沒有這個頭銜,無論你說得再好,經濟獎勵再多,都沒有用,知識分子還是很看重自我成就的。如果有了‘教授’這個資質,就會得到更高的平台,就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做事。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某些時候,名譽和認可比經濟獎勵更能產生效果。”正是有了對知識分子性格的深入了解,王路江格外重視這件事,三番五次地跟教育部協商,在教育部人事司的支持下,最終拿到了正教授的評審權,解決了很多人的心理落差。
“十一五”期間,走在複興之路上的中國大發展帶動了文化的大繁榮和漢語“走出去”戰略,“漢語熱潮”在全世界湧起,一浪高過一浪。在此形勢下,王路江和領導班子帶領全校上下積極謀劃,把握航向,堅持把特色型學校建設與國家民族的重大需求緊密結合起來,與中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和“走出去”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決心把北京語言大學打造為“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讓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
當北語人還沉浸在“十一五”期間所獲得的各項成果的喜悅中,王路江已在思考和部署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對王路江來說,北語不可能停留在過去的榮譽上止步不前,成績隻代表過去,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未雨綢繆。在北語的“一體兩翼”布局中,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有著同樣重要的定位,盡管外國語言文學也取得了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好成績,但是它的發展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反而逐漸被中國語言文學拉開了距離。中外語言文學的平衡發展是北語發展幾十年一直堅持的道路,不曾偏廢。為了加快外國語言文學的發展,王路江書記多次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商討,並親自主持會議,研究製訂方案,推進外國語言文學與中國語言文學兩個一級學科和諧、平衡發展,讓“兩翼”都要硬,都要飛得高、飛得遠。
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人才培養的質量又完全取決於學校教學科研隊伍和管理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因此,高等院校要承擔起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首先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王路江非常讚同哈佛大學前任校長科南特的觀點,“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在王路江看來,北語發展的關鍵也是要有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業務上有本事、踏踏實實做事的優秀人才。於是,針對教師隊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北語開始采取一係列改革措施:嚴把教師進口關,提高新任教師的學曆層次;加強在崗教師的培訓,鼓勵在職教師攻讀學位;根據事業的發展,積極引進在相關學科領域頗有造詣的拔尖人才。為了創造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麵,北語改革了用人機製,完善了分配激勵機製,建立了規範有效的獎勵機製,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