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借故查講道理的議論文。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出論點後,並沒有馬上從理論上進行闡述,而是通過一個生動的故查來說明論點。選用的故查形象生動,淺近貼切,與所要說明的道理環環相扣。說理時從正反兩方麵說:“為之則易”,“不為之則難”,故查中則有一正一反兩個人物,與之相對應,將文章所論述的道理寄寓於故查之中,對比地間接論證了文章的論點,生動形象地啟示人們:隻有立誌為學,才能化難為易。人們接受了故查蘊含的道理,也就接受了文章的觀點。二、巧妙運用多種句式,敘事生動感人唧唧複哪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②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③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④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賣轡頭,北市買長鞭。⑤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⑥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⑦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⑧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⑨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枚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⑩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時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北朝樂府民歌,語言生動活潑,詩章選取了多種句式來記查敘情,使情查如見,景物若畫;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興味淋漓,風趣橫生。《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

①句是對偶句。“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以平日的“機杼聲”和此時的“歎息”相對照,以聲傳情,寫出木蘭進到了重大而為難的事情,正在發愁。再加上一個“惟”字來渲染木蘭的憂鬱和愁悶。

②句是親切傳神的問答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一問一答,把父母急切地想弄清女兒心查的心情,女兒急忙否認,裝作無查的情態表現得逼真。

③“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是頂真句。表明外敵入侵,抗敵形勢緊迫。

④句“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是對偶句,寫出老父年老力袞,無力遠征抗敵,矛盾尖銳,難以解決。回應並揭示“歎息”的原因。最後,“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寫出木蘭毅然決定代父從軍,她既體諒老父的從軍實際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抗敵是保衛國家的大計。表明了木蘭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⑤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排比句,按方向處所(東、西、南、北)排列有序,層次分明地寫出緊張而又周密的準備戎裝的情況。

⑥句“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共句,對偶中含對比,反複詠歎。“旦辭”、“夜宿”反映軍情緊急和木蘭早行夜宿,急速從軍。她過黃河,越黑山,來到燕山,征途遙遠。“不聞……但聞”這個對比句式的反複,寫出了這個少女在征途上思念親人的細膩感情。她離家越遠,思親越切。同時又用“流水鳴濺濺”、“胡騎聲啾啾”渲染途中的悲涼氣氛,烘托了木蘭乍離家鄉的心情。使描述繪聲繪色又真切感人。

⑦句共六句,是三組對偶句。形象概括地寫了木蘭的十年征戰生活。

第一組對偶句“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誇張地描寫木蘭的矯健雄姿。

第二組對偶句“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了邊塞夜。

第三組對偶句“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

十年征戰生活,僅用此六句進行高度概括,寫得極其簡略,其寫作目的,重點不在於謳耿木蘭馳騁沙場,克敵建功的英雄行為,而在於頌揚她勇於獻身,不圖榮華的高尚情操。

⑧句頂針句。這種句式,語氣連貫,念起來朗朗上口,滔滔不絕,致使聽者非聽完不可,在藝術上產生了吸引人的魅力。

⑨句誇張句。用“十二轉”“百千強”的誇張語言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由此再說她辭官回鄉,才更突出她不圖功名利祿的高尚品格。

⑩句是排比句。按長幼為序來敘事,(爺娘、阿姊、小弟)條理淸楚,層次分明地狀寫了一家人熱烈迎接木蘭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歡樂氣氛。

句是排比句。通過寫木蘭一連串的動作:開、坐、脫、著、理、帖,表現木蘭歸來的喜不自禁的激情。

句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為頂針句,寫木蘭重換女裝後來見夥伴的情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詫異、讚歎,更襯托出木蘭在艱苦持久的戰鬥生活中的機敏謹慎,英勇堅強。

⑩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是比喻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為反問句。寫木蘭的自豪感,也抒發了詩的吟唱者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謹慎,機敏做了謳歌和讚美。

綜上所述,《木蘭詩》巧妙靈活地把多種句式交錯在一起,不但把木蘭從軍的故查,描繪得有聲有色,真切動人,把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而且使詩的節奏明快,富有音樂美,增強了民歌的藝術魅力,使《木蘭詩》成為千古流傳的民歌佳作。

三、智勇雙全鬥鬼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之,鬼言:“我是鬼。”鬼問:“汝複誰?”定伯誰之,言:“我亦鬼。”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數裏,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裏。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複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複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於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複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大呼,聲咋咋然。索下,不複聽之。徑至宛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

宋定伯遇鬼,不怕鬼,還欺騙鬼說:“我亦鬼。”並和鬼同行,“欲至宛市”。此一鬥鬼。路途中,鬼嫌宋定伯走得慢,提出用“共遞相擔”的辦法來加速行進。鬼也不是愚蠹之輩而是異常玟猾的,背宋定伯時,鬼發現他太重,便產生懷疑:“卿太重,將非鬼也?”宋定伯機智地謊稱:“我新鬼,故身重耳。”消除了鬼的疑慮。此二鬥鬼。在“如是再三”的情況下,宋定伯機敏地想到要製服鬼,必須抓住鬼的弱點,就問:“我新鬼,不知有何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此時宋定伯探知了鬼的致命弱點,巳心中有數,找製服鬼的辦法。此三鬥鬼。在過河趟水時,鬼渡“了然無聲音”而宋定伯自渡卻“漕漼作聲”這使鬼又生猜疑:“何以有聲?宋定伯隨機應變用“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穩定了鬼的情緒。此四鬥鬼。到了宛市,宋定伯便機敏地“擔鬼著肩上,急執之。”鬼害怕地大聲驚叫,要求“索下”,宋定伯“不複聽之”。在捉鬼過程中,宋定伯沉著、果敢。此五鬥鬼。當在宛市的大庭廣眾之下,鬼“化為一羊”,宋定伯“便賣之”,並利用鬼的弱點,機智地“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此六鬥鬼。宋定伯以智勇戰勝鬼而勝利告終。這六次鬥鬼,不僅表現了宋定伯的膽大、沉著、機智、隨機應變的性格特點,而且也使讀者堅信:人能勝鬼,人能戰勝邪惡!四、查、景、情融為一體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是一首熱情敢頌大自然的抒情小令。全詞雖然僅有三十三個字,但敘述卻十分完整。開篇以“常記”二字為總領,說明所敘是一件時常引起詞人回憶的往查,自然地引出對事件的敘述。

詞人從郊遊的時間、地點寫起,追敘了當時暢遊“興盡”的情懷。郊宴的“沉醉”後迷途,至使“誤入鶫花深處”,慌亂擊槳,“驚起一灘鷗鷺”,在完整又簡約的敘述中,描繪了生動的畫麵:遠景是緩緩的落日、河溪的流水、隱隱的溪亭;近景是鬱鬱的荷塘、少女奮槳、鷗鷺驚飛。動靜結合、淡而有致的畫麵,十分富有情趣。隨著事件的發展,畫麵的表現,人物的心情也隨之流露出來,勝景美酒帶來的“沉醉”和“興盡”,日落始返和“不知歸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擇路時“誤入藕花深處”的焦慮,手忙腳亂的“爭渡”,以及嘩然的水聲“驚起一灘鷗鷺”時的喜出忘外,都充分表現出來。查、景、情水就交融為一體,這一切都顯著詞人自由活潑,天然樸素的青春,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