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木蘭詩》《賣油翁》《宋定伯捉鬼》《古代詩詞五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望嶽、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西江月(稻花香裏說豐年))》
【閱讀方法】
―、朗讀要讀出文章語氣
朗讀時要讀出文章的語氣,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意和感情。例如:第1段開頭兩個設問句,目的在於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因此,要讀得緩慢些、清晰些,問號之後停頓應稍長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富和尚兩次說:“子何恃而往”語氣是不一樣的。第一次屬於通常發問,有懷疑、詢問之意。第二次是以蔑視的語氣出現的。從語境上看:富和尚聽說窮和尚僅憑一餅一缽就要去南海,顯然是大吃一驚,他多年來想買舟而下尚未成功,窮和尚想去南海豈不是癡人說夢。因此,這裏的“子何恃而往!”是質問,含有對窮和尚的蔑視、譏諷,讀時要注意。
此外,還要通過朗讀,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乎、矣、也、焉、哉”所表達的語氣和用法。
二、按敘事詩的特點,讀懂《木蘭詩》詩歌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就體裁說,有舊體格律詩和自由體詩;就作者說,有文人創作的詩,也有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民歌;就表達方式說,有敘事詩和抒情詩。《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敘事詩。
敘事詩不同於抒情詩最為突出的特點: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環境。《木蘭詩》具有這一特點,讀懂它,就要抓住這一特點。
《木蘭詩》按事件發生的先後時間順序寫了: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木蘭的十年征戰生活木蘭還朝辭官,回鄉與親人團聚,故事情節完整;用富有傳奇的情節塑造了鮮明的人物:木蘭馳聘沙場十餘年未被識破(女扮男裝),勝利歸來謝絕高官,回到家中著女兒裝使“火伴皆驚忙"這些情節,頗有傳奇色彩,生動含蓄地表現出她勇敢堅毅,機敏謹慎,不貪名利的品格,既有男子的英雄氣概,又有農家女的細膩感情。木蘭是當時社會中人們理想中的人物。她的名子也成為後世女中豪傑的代稱。詩歌在敘事中交代了:“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不用尚書郎”等,寫出了社會環境。
三、抓詳略,理解木蘭性格和詩的主題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寫,但寫得有詳有略,安排得當。通觀全詩,作者詳寫木蘭出征前的思想活動,細致描述出征前的準備和征途上對雙親的思念,生動具體地描敘了木蘭回家後親人歡聚的歡樂場麵,而對木蘭十幾年的戎馬生涯隻有"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六句三十字略寫6這是因為詩的重點不是謳歌木蘭血戰沙場,克敵建功的勇武,而是要表現頌揚木蘭深明大,勇於獻身,蔑視功名,熱愛家鄉的高尚品格。
四、抓詳略,把握重點
《賣油翁》這則故查篇幅不長,但敘事清楚,事情的發生、經過、結果都寫到了。記敘事情時有詳有略,重點突出。因為故查要說的道理是熟能生巧,並不是說陳堯谘的如何善射,所以對陳堯谘射箭寫得簡略,隻用了“十中九”幾個字,而且是就賣油翁的親眼所見來寫的。對賣油翁的酌油則記敘得比較詳細。這樣詳略得當的寫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五、朗讀課文要講究重音的運用
朗讀課文,除了要用普通話進行朗讀、讀準字音、掌握好句中短暫停頓處,還應該注意把握朗讀的重音。特別是朗讀文言故查,重音處理得好,不僅抑揚頓挫,讀來鏗鏘悅耳,而且有助於突出人物形象和情節的展示。
宋定伯勇敢製服鬼的形象,是通過寫他的語言,動作和記查等多側麵的刻畫樹立起來的,朗讀時抓住這些方麵有關的詞語重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遇鬼時,“逢”;裝鬼時,“誑之”“我亦鬼”;與鬼鬥智時,“我新鬼”“身重耳”“何所畏忌”“新死”"不習”“勿怪;捉鬼時,“擔鬼著肩上”“急執之”;賣鬼時,“徑至”“賣之”“唾之”這一係列的動作、語言描寫和記查,生動地突出了宋定伯膽大、沉著、隨機應變、很有智慧的形象。遇鬼、裝鬼與鬼鬥智、捉鬼、賣鬼的情節得以清晰的展示。記住這些讀重音的詞語,還能幫助我們複述課文和背誦課文。
六、欣賞古代詩歌的方法
(一)正確誦讀要借助課本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弄明白字、詞的意思。例如:閱讀、欣賞《觀滄海》一詩,就要先把“竭”(俾)、“澹”(血)、“竦”(始卯)、“瑟”(涵)等字的字音讀準。“澹澹”(水波動蕩的樣子)、“竦峙”(聳立)、“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發出的聲音、“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等課本上注釋有的詞或短語要弄僅以外,還要把課本注釋沒有的一些重要詞語,借助工具書,也要弄明白。如“東帶碣石”的“臨”,字典有好幾個義項,選哪個呢?應結合語境好義項。(此處應是登上之意、
(二)整體把握從整體上把捶詩耿所描繪的大致內容,讀懂詩歌的大概意思,這是閱讀、欣賞詩歌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隻有這樣,才不致於把詩句理解錯誤,不會偏離了詩聯的主題。例如,、閱讀《如夢令》後,我們應該明確:這首詞是李清照寫的一次夏日郊遊的歡樂圖景。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作者和她的伴侶們在這溪邊的亭子裏曾經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大家都喝了不少的酒,酒宴上必定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到夕陽西下,大家才匆忙上了船,走上了歸途。作者沒有寫是否找到了歸路,而隻描寫了迷路時“爭渡”的情景,至“驚起一灘鷗鷺”及戛然而止。作者選用這一典型細節就更為鮮明、更為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在這次郊遊中的歡樂心情,從而寫出了少女們活潑的性格,抒發了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了解背景,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我們可以借助注釋或參考資料,了解作者的一些情況,了解與作品有關的材料。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閱讀、欣賞詩歌的水平。例如:閱讀、欣賞《觀滄海》一詩時,可以通過注釋和參考資料中了解到:這首詩寫在曹操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準備南下消滅其餘地方割據勢力之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二月,曹操在一道命令中說:“吾起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當時袁紹的殘餘勢力依附烏桓,為曹操後患,曹操決意征討。夏五月至無終(今河北薊縣附近)。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軍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經白植(今河北溁平一帶)等地,東指柳城(今遼寧朝陽市附近),未至。月,登白狼山(今內蒙喀喇沁旗附近),大破烏桓及袁尚、袁熙軍。(袁紹之二子)。九月,引兵自柳城還,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描寫了大海的雄偉壯闊的景象,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奇特想象表達了作者的法偉政治抱負。
(四)領會意境詩歌創作用的是形象思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把社會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凝縮到藝術形象之中,創造出詩的意境。
欣賞過程中則要把它還原回去,也就是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運用形象思維,結合自己的經驗,運用想象和聯想,領會詩中形象和意境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內容。古人要求:“作者得於心,覽者會以意”(《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強調的正是作者創作與讀者欣賞的“來複關係”。巴爾托克指出:“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隻透露一星半點兒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幻滅》),揭示了想象、聯想在詩歌欣賞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由於詩歌具有跳躍性,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隻有在欣賞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去發現和“再創造”詩中意到而筆未到的那些內容,才能完整、透徹地理解作品。以上所述,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欣賞,我們一時做不到這一點,不要急於求成,要循序漸進,隻要多讀、多想,多實踐,欣賞詩歌的水平就會逐步提高。現在能達到下麵的要求就算得上高水平了。比如《西江月》上闋:“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閱讀中,你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出現這樣的畫麵:夏季的夜晚,月兒緩緩升起,夜幕籠罩著的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了,棲息在樹枝頭上的山鵲被耀眼的月光照醒了,發出幾聲不安的啼叫,清風吹拂,送來陣陣蟬兒的“知了知了”的鳴叫。在濃鬱的稻花香裏,在悅耳的蛙叫聲中,人們在預卜著今年的豐收。這就是你已具備了初步欣賞詩歌的能力了,在初一乃至初中能算上較高水平了。
【精要賞析】
一、說故查,說道理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缽足矣。”
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貧者至焉。人之立誌,顧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