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俠和吳軒琪別了張三豐,下了武當山便向北而去,一路上梁正俠又與吳軒琪說了於謙力排眾議與瓦剌人決戰之事,吳軒琪也是十分佩服,是以兩人商定先去京城,看能否為守城盡一份薄力,再去漠北尋宋一清蹤跡。兩人快馬加鞭,二十天便到了京城之外,見瓦剌軍已經在城郊安營紮寨,白天不敢經過,等到夜裏,兩人運起輕功,不消半個時辰便到了城門之下。
兩人向城門上的守軍說明來意,那守將見兩人雖身穿漢人服飾,但夜晚前來甚是可以,是以並不放行,隻道於謙於大人在德勝門駐守,讓二人去德勝門,那德勝門在京城的北麵,兩人隻得繞了半個京城到了德勝門城門之前。
梁正俠朗聲向城門上值夜的士兵喊道:“我乃是錦衣衛千戶梁貴,奉於大人之命外出公幹,煩請各位放個繩索拉我二人上去。”
城門上幾個士兵商議一會,有一人道:“大人請稍等,我去回報於大人,方能讓你二人進城。”
過了一炷香的功夫,之間一人穿著白色棉衣,披著黑色袍子到得城門之上,正是於謙,他披頭散發,顯然是被叫醒後急忙趕來,並未梳洗更衣。於謙向城門下看了一眼,正是梁正俠,便對旁邊的士兵道:“開城門,他們進來。”
梁正俠道:“於大人,莫開城門,隻需放下繩索我們便能上去。”
於謙一想,若是開了城門,此時瓦剌兵又在旁邊豈不壞了大事,當下便道:“還是梁大人想的周。”又對周圍的士兵道:“趕緊放下繩索。”士兵聞言便向城下垂了一根麻繩下去。
梁正俠見麻繩下來,也不謙讓,抓住繩麻繩用力一扥,便借勢躍了兩丈高,之後又拉著繩子,腳在城牆上一蹬,便躍到了城門之上。吳軒琪內功更深,一扥繩子便借勢躍到城門之上,一旁的士兵趕緊將繩子收了上來。
於謙趕緊向兩人施禮,道:“梁老弟別來無恙。”
梁正俠還禮道:“於大人,下官將公子托付給張真人,便趕赴京城,望能助於大人一臂之力。”
於謙拱手道謝,一看梁正俠旁邊還站著一位滿頭白發,衣袖飄飄的中年道士,問道:“這位是?”
梁正俠道:“這是武當山的玉瑛子道長,聽聞於大人之事,也是十分敬佩,是以隨我一起來到京城,也是為了盡點綿力。”這吳軒琪雖然已經離了武當山,本不該在以道號自稱,但兩人怕說了真名,引來仇人,是以還以道號自稱。
於謙初時他力排眾議,決意固守京城之時,憑的是一片丹心,抱的是以死護國之念,這兩月來卻沒想到,莫說京城裏的士兵都是士氣高昂,連百姓都是十分積極,參軍的參軍,運糧的運糧,當真是上下一心,將士用命,這一月間連江湖草莽俠客也前來京城護國,於謙更是感動。當下便向吳軒琪深作一揖,道:“道長高義,難以為報。”
吳軒琪還禮道:“於大人多禮,咱們今日來了便以於大人馬首是瞻。”
於謙點頭道:“兩位連日趕路,先下去休息,明日咱再商議禦敵之事。”
梁正俠道:“還得給於大人打聽兩個人。”
於謙道:“何人?”
梁正俠道:“杭州衛家莊衛祁衛大俠一家,小人走時在濟南府和他們相遇,衛大俠說他們要來京城,不知有沒有來拜見於大人。”
於謙沉吟一會道:“倒是沒見到,隻是這幾日來京的英雄好漢不少,也許隻到了京城卻沒與老夫相見罷了。”
梁正俠心想這幾日瓦剌軍圍城,於謙定是日理萬機,也許忘了或者沒見也是有理,便拜別於謙,領著吳軒琪回到自己的府裏休息。
次日一早,於謙便差人到梁正俠府裏將兩人請到德勝門前,待兩人到德勝門時見四周已站滿了江湖人士和錦衣衛,梁正俠環顧四周卻沒見到衛祁一家,心下納罕,這時卻聽一人在城門之上高喊道:“各位義士。”這人正是於謙,此時他身著鎧甲,甚有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