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微妙複雜的上下級關係(1 / 2)

有些不諳謀略的領導者,總是習慣於隨意役使下屬。他們將下屬視為依附於自己的奴仆。“我想怎樣使用你,就怎樣使用你。反正你歸我管轄,你必須聽我擺布。”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用人藝術之花枯萎了,用人行為模式僵化了。本來十分微妙複雜的上下級關係,被他們誤以為是一種單向的屈從和使用關係。於是,在隨心所欲、肆無忌憚的用人行為中,潛伏著令人擔憂的危機。

事實上,上下級關係,呈現出一種十分微妙複雜的變化格局,它是建立在雙向選擇、雙向支配基礎之上的。在兩者之間,至少存有以下多種複雜關係:

——相互協作關係。上級的工作,需要取得下屬的配合:下屬的工作,也需要取得上級的支持。

——相互支配關係。能力強的上級,可以支配、左右下屬的行為方式;能力強的下屬,也可以支配、左右上級的行為方式,“牽著領導者的鼻子走”。

相互競爭關華。上級的能力強於下屬,下屬就聽命乎上級;上級的能力弱於下屬,下屬也詩以通過正當的或非正當的途徑,設法取代上級,將原有的上下級關係顛倒過來。

——相互選擇關係。上級有權選擇令自己滿意的下屬;下屬也有權選擇令自己滿意的上級。當原單位的領導者有壓製、打擊、迫害下屬的行為時,下屬完全可以及時進行擺脫不利成才環境的反饋調節,盡快調到一個有利於自己成才的新單位去工作。

-一相互提防關係。以權力為紐帶的上下級之間,關係再融洽,再親密,雙方也都難免程度不同地互存戒心,相互提防。這種提防,有時純屬一種潛意識,隻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明顯暴露出來。這一點,在上層領導者之間,顯得尤為突出,尤為普遍。

總之,任何領域、任何職類、任何層次的上下級關係,都呈現出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他們共存於一個微妙複雜的共同體之中,相互之間保持著某種暫時的平衡狀態。在一定的內外因素刺激下,舊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建立起來。這種由平衡到失衡,再由新的平衡,到新的失衡,——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動態變化過程,就是一切上下級關係的特點及其運行規律。

圍繞著怎樣看待人、怎樣用人,自19年以來,西方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的戰略思想,大致經曆了以下3個演變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至2世紀3年代。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工業從手工業中脫胎出來,獲得了初步發展,作為具有家長製作風的企業主以及受雇於企業主的經理階層的用人指導思想,把人看成是純粹的“經濟人”,認為隻有物質利益才能刺激廣厲的生產積極性,所以他們調動下屬

積極性的基本做法就是“定額加獎勵”。反映這一用人思想的理論學派,就是以美國人弗雷德裏克泰勒和德國人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古典管理學派(進入2。世紀卯年代以後,美國管理學家艾爾弗雷德”錢德勒和保羅”勞倫斯等人又先後提出了開放型經濟人模式的管理理論,強調必須重視外部因素外部壓力對組織內部管理的影響和作用,這在管理理論的發展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這一理論對人的看法,仍然沒有掙脫“經濟人”的模式,就這一點而言,作者依然將它歸人“經濟人”的理論體係內)。

第二階段,這一時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以經營管理為專長的職業“軟專家”的大批湧現,人們的用人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集中表現在不再把人看成是純粹的“經濟人”,而是把人看成是有情感有理性並受到各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製約的“社會人”,領導者要想調動下屬的積極性,除了給予必要的物質刺激以外,還必須使下屬處於“自由”、“平等”、“有興趣”的工作環境之中。反映這一用人思想的理論學派,就是以美國哈佛大學副教授愛爾頓,梅奧為代表的人際關係學派,以及著名的X理論和V理論的提出者道格拉斯麥格雷戈。

(進入7。年代以後,美國康乃可大學教授卡爾維克和斯坦福大學教授詹姆斯,馬奇等人,又相繼提出了所謂最新管理理論,強調在管理過程中,應把人、物、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這一理論,對人的看法,仍然沒有擺脫“社會人”的模式)

第三階段,從卯世紀卯年代初至今。這一時期,西方發達國家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領導者越來越重視改進和完善用人手段,勞資關係在總體上日趨穩定。反映在用人思想上,就是更加尊重人的獨立意誌、人格、個性和思想,更加重視運用科學手段和藝術方法來發掘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反映這一用人思想的理論學派很多,作者統稱其為現代管理學派或新潮管理學派,代表人物有:美國學者杜拉克、查德、帕斯卡爾爾、安東尼阿索思、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