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群體“取長”法時,不要過分機械、刻板地理解為:凡是在宏觀比較中顯露出來的最佳才能,肯定是那個人才的“特長”。因為就某個特定的人才而言,他畢竟有自己的特長和短處。如何揚長避短,還需結合人才個體的特殊情況,
權衡利弊,再作打算。因此,在做出用人決策之前,應對這個人才的內在素質,做一番審慎的分析。這也是我們並不主張完全用群體“取長”法來取代個體“取長”法的原因之所在。
1提前“取長”法
這是立足於長遠利益,同時兼顧眼前利益,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選用人才特長的一種用才方法。其主要手段是:對人才的各項基本要素,進行全麵分析,然後根據每項要素的發展勢頭,提前選擇最有可能成為最佳才能的某一項基本要素,並以此作為使用某個人才的決策依據。這樣取長,有點像瞄準“獵物”需取提前量一樣,可以透過客觀事物的暫時現象,敏銳看清人才內在素質中的真正優勢。在許多情況下,人才的特長和短處,並非始終如一,一成不變,而是在複雜的內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各自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發展勢頭。有時候,其特長可能繼續保持領先地位;還有時候,其特長進展遲緩,而其特“短”,卻後來居上,很快成為新的特長。因此,采用提前“取長”法,能使選才者提高使用人才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避免靜止“取長”可能導致的被動局麵。
有這樣一個實例:其機關幹部,善寫機關公文,人們公認其為“大筆杆子”,其上司長期讓他當文字秘書。在改革的大潮中,他的妻子經營一家商店,他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幫助妻子算算賬目,出些主意。天長日久,他逐漸精通經營管理,在這一新的領域,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其上司發現他原先的特長已經發展到頭,很難再有什麼新的提高,而他原來的特“短”一不善經營管理,卻取得長足的進步,正逐漸成為他的新的“特長”。根據這一判斷,在一次調整企業領導班子時,果斷決定,調他到某企業擔任黨委書經過一段肘間的鍛煉,這個昔日的“筆杆子”,果然成長為一名出色的企業領導人才。
顯而易見,提前取“長”,一要看準,二要果:?。而賽做到這兩點,就必須具有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膽略:並輔之科學的考彎方法和暢通的信息渠道。今後,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進步,新學科、新情況的不斷浦現,每個人才的特長和短處,將會經常出現新的發展變化。相信提前“取長”法,在我們的組織人事工作中,將得到更科學更廣泛的運用,
上述3種取長方法,是目前較為常見的用才方法。在用人實踐中,各級領導者,應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靈活選用或交替運用其中一種或多種取長方法,以獲取最佳人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