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 用人要訣之一:用當其“時”(1 / 2)

果實的成熟,大致可分為前成熟期、成熟期和後成熟期3個階段。人才的成熟(其德才水平明顯髙於常人),也可以分為前成熟期、成熟期和後成熟期3個階段。人才學又稱之為:基本成熟期、巔峰狀態期和後熟發展期3個階段。顯而易見,搶在前成熟期就開始摘取果實,果實的利用率最髙,損耗率也最低。如果正好在成熟期摘取果實,使用時間就顯得短促了,除了及時食用、加工及銷售外,較遠的外地就無法運去。倘若貽誤到後成熟期才摘取果實,那麼,幾乎可以斷定,將有極髙比例的果實會白白損耗掉。這一現象啟示我們,用人和摘取果實一樣,也應該抓住適當時機。每個人才,都有他一生中的最佳時期。在這最佳時期中,又有一個對其健康成長最為有利的“起用”時機。作為一個真愛才而不是假愛才的領導者,他在使用人才時,就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準確捕擔“起用”時機,充分利用最佳時期,以最大限度地開發人才資源,盡力避免和防止嚴重浪費人才資源。

要想及時起用人才,首先必須棄清怎樣計算人才的“最佳時期”。目前,人才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意見認為,可以從人才的基本成熟期算起,加上他的整個最佳年齡區,即為人才一生中的最佳時期;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人才的最佳時期,實際上應該短於他的最佳年齡區,一般可以從他的基本成熟期算起,直到他的“巔峰狀態期”(即“峰值年齡”794前後)為止。按照上述2種意見,我們便可以粗略測算出一個人才的最佳時期。例如,某個領導人才的基本成熟期為3。歲左右,他的最佳年齡區為3555歲,他的“峰值年齡”為祁歲,那麼,他一生中的最佳時期,就是3。歲左右至45歲之間,或者從3。歲左右至55歲之間。鑒於各類人才的基本成熟期、最佳年齡區和峰值年齡,各有迥異,長短不一,因而在測算人才的最佳時期時,應該因人而異,區別對待。

不過,不管按哪種意見計算人才的最佳時期,使用人才,還是以盡可能提前為好。道理很簡單:起用人才愈早,人才的使用期就愈長,利用率也愈高。所謂捕捉人才的“起用”時機,應該符合以下兩個條件:其一,能夠最充分地利用他的最佳時期,使人才在精力最充沛、才華最橫溢的時期,為黨和人民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其二,對其健康成長最為有利,能夠產生激勵作用,促其成才。隻有在這樣的時刻,大膽地、及時地將人才選拔到重要的崗位上來,才算準確捕捉到了“起用”時機,用當其“時”。

按照上述原則,不難看出,用當其“時”,有兩個明顯好處。

1能夠充分利用人才的最隹時期,避免造成無形的人才浪費。

假如毎個人才的最佳時期,大約有152。年左右,那麼,如果我們在他的基本成熟的時候,就及時起用他,他就能將自己的全部最佳時期,都用來從事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重要實踐,反之,如果我們行動遲疑,舉棋不定,直到他過了峰值年齡,到了後熟發展期,才勉強起用他,顯而易見,他能夠用於工作的最佳時期,就所剩無幾了。由此觀之,前後兩種“起用”,盡管都沒有超出人才的最隹年齡區,然而,人才能夠發揮的效能,以及他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大小,是大不一樣的。所以,人才學界認為,捕捉人才的“起用”時機,就是他基本成熟的時候。在正常情況下,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經過五六年實踐鍛煉,隻要他在德才素質方麵已經趨於成熟(不必“完全”成熟),大約到3。歲左右,組織上就應該及時起用他。當然,最初可以將他擱在低層次的崗位上,經過一段時期的鍛煉培養,再視具體情況,逐級往上提升。這樣做,不僅能使他盡早得到實踐鍛煉,盡快提高領導才能,而且還可能為四化建設多做貢獻,避免造成無形的、難以測算的人才浪費。

1、能對人才產生有效的激勵詐用,促其更加勤奮,更加刻苦地自覺成才

在組織人事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遇到下列反差強烈的人才現象:每當組織上找選拔對象談話時,倘若選拔對象是一個⑶?3。歲的青年幹部,他就會表現為“感激涕零”,將組織上的委任,視作是對自己的充分信賴,當即堅決表示,決不辜負上級的期望,一定要“好好幹”;倘若選拔對象是一個4。多歲的中年幹部,惜況就稍有不同,盡管他出於政治上的成熟和理智上的抑製,也可能向組織上作一番“感激”、“謙虛”的表白,然而從他的祌情和態度上,卻可以明顯看出,他在內心深處,並沒有因為組織上的委任,而引起什麼感情震動,至多不過認為,這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甚至還會認為,論他的資曆、能力和貢獻,“早就該當”這一職務了;倘若選拔對象是一個5。多歲的“老”同誌,情況就更為不同,他肯定不會將組織上的委任,視作是對自己的充分“信賴”和最大“激勵”,而隻能視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照顧”和“安慰”。上述3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隻有在風華正茂的成熟時期,及時起用那些立誌高遠、前途無量的中青年人才,才能對他們產生強烈的激勵作用,促其更好、更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