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1主要研究成果(1 / 1)

本書把港口作為航運空間經濟係統中的一個節點,從港口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關聯性出發,運用經濟一般均衡原理、經濟博弈理論及區域經濟的相關理論,結合現代經濟學以及數理統計的分析方法,從經濟學不同視角深入分析和探討了港口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以及現代港口的經濟效應。

本書的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1)運用港口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分析了現代港口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機理以及港口投資的經濟效應和產業集群效應。結果表明:現代港口是區域經濟最具開放功能和創新功能的元素,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港口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有腹地擴張和產業延伸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港口投資的經濟效應主要表現為技術效應、產業效應、貿易效應、空間集聚效應、網絡效應和經濟係統效應等多個方麵。港口產業集群能產生巨大的集群效應,通過對臨港產業集群的培育可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提出了港口投資的經濟有效性評價方法,建立了港口投資的經濟有效性評價指標,並運用港口和區域經濟的實際數據對港口投資的經濟有效性及相關性進行了實證分析。上海港投資的有效性結果表明:2000~2009年中8年港口投資十分有效,2年港口投資基本有效。上海港投資對區域經濟的有效性結果表明:2000~2009年中上海港投資對區域經濟發展都十分有效。上海港與區域經濟的相關性檢驗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上海港投資與GDP的相關係數為0.935,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及集裝箱吞吐量與GDP的相關係數分別為0.968和0.965,表明上海港投資與區域GDP存在密切的相關性,港口投資有效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3)運用經濟的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原理建立了反映跨區域空間經濟特征變化的港口投資空間一般均衡模型,推導了港口投資一般均衡模型的結構方程式,可用於計算各區域的中間投入和附加價值投入量,資本和勞動投入量、企業產出及居民效用等相關經濟變量。並且利用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個區域的宏觀經濟數據進行了實際計算,結果表明:所建立的港口投資空間一般均衡模型反映了區域間經濟要素的相互影響及港口投資的波及效應,可用於定量分析港口投資使運輸成本降低所產生的福利經濟效應。

(4)從港口運輸係統的經濟主體——貨主和承運人經濟行為的NASH均衡出發,建立了港口集裝箱運輸的係統模型,推導了港口集裝箱的最佳箱源分配和貨運量,並運用實際數據計算和分析了我國上海、深圳、大連、天津、青島、廈門和寧波等七大港口為改善水深條件進行的港口投資的經濟效應。結果表明:隨著港口投資增加和深水泊位的建設,各港口的集裝箱運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003年上海港的增長幅度最大達到13.5%,深圳港和青島港則分別增長12%和9.5%。港口貨運量的增長與港口投資和硬件設施的改善程度密切相關,港口的泊位數和泊位水深的提高都將減少貨物的運輸成本,從而提高港口的貨物運輸量並產生經濟效應。

(5)探討了政府在港口投資與發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國內外港口的主要投資模式和政策,並針對我國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及措施:改善港口的管理模式,加強港口基礎設施投資;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發揮臨港產業集聚效應;完善港口物流的服務功能,拓展港口的海向與陸域的腹地範圍;強化集疏運體係的建設,提高集疏運係統的運輸效率;發揮港口對區域經濟的作用,促進港口與區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