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以及交通運輸的發展要求港口向提供以運輸與生產一體化為特征的物流服務方向發展,成為現代綜合物流係統中的一個重要平台。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要求港口不僅要滿足交通運輸的要求,還必須承擔起發展城市經濟的社會責任。港口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帶動及輻射等多種功能,港口投資不僅可以促進港口繁榮還可以促進其腹地經濟的發展,港口已成為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為此針對我國港口投資與區域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7.4.1改善港口的管理模式,加強港口基礎設施投資
本書從理論和實證分析結果得出港口投資對區域經濟發展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政府應加大對港口建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同時強化政府管理職能,突出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職能,創新管理方式,全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1)強化港口管理局對港口地區的經濟規劃和管理功能,實現從港口行業管理機構向港口地區管理機構的角色轉變。其主要職能是促進港口運輸以及創造相關經濟活動,推動港口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2)港口投資立足於區域經濟實際情況,依托港口的區位優勢,將港口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相結合,與臨港工業、出口加工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相結合,與土地開發和城市規劃相結合,促進港口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
(3)在圍繞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提升港口產業,建立市場主導型的資源配置機製,統一港口裝卸及運輸等價格,鼓勵港口企業以資產為紐帶,通過企業重組和兼並培育大型化的航運和港口企業,建立完善統一的港口運輸市場。
(4)優化港口投資決策,注重投資合理性,減少重複建設,提高港口投資的使用效率和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將注意力轉移到港口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貨種結構的調整、港口腹地範圍的擴大等方麵,注重港口的可持續發展。
7.4.2促進臨港產業的發展,發揮臨港產業集聚效應
臨港產業是依托港口資源和港口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它將港口碼頭納入工業生產的組成部分,使物流過程無縫連接,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臨港產業發展是港口區域經濟壯大的重要支點,臨港產業布局是海岸地區利用海運業發展大型基礎工業的主要形式,也是發展大工業的成功途徑。
港口經濟的發展經驗表明,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是港口的共同選擇,要把石油化工、鋼鐵機械、建材造船等基礎工業布置在港灣地帶,充分有效地利用國內和國際資源及市場。港口產業對原材料的需求直接帶動腹地經濟的振興,也有利於優化港口城市的工業布局,加速城市化進程;還可以促進創辦保稅倉庫或自由港,建立以港口為主體的出口加工區,促進臨港經濟及區域經濟發展。
發展臨港產業應解決好產業集聚關係,提高產業的帶動力和輻射力;通過實施產業規劃、優惠政策、產業配套等措施來推動產業集聚,注重引進高質量項目,即規模大、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對優勢產業的帶動和稅收貢獻大的項目;打造和延長工業產業鏈,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和贏利能力,進而有效提高產業整體的競爭實力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結合上遊經濟規模的擴張和發展規劃,加快下遊相關項目的引進和原有工業的整合,盡快完善下遊產業配套,提高工業園區產業規模,以培育自己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港口發展還處於臨港產業集聚階段,港口和區域的關係主要是港口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經濟高速發展。重化工業加快向沿海集聚,加工工業中心集中於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表明我國港口、臨港產業和區域經濟處於良性互動發展階段。但從區域、港口、臨港產業的長遠協調發展看,隨著港口和臨港產業的規模擴大,其進一步發展既受到區域發展的製約,還將對區域的發展產生負麵效應。特別是在土地、能源、環境等因素已經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瓶頸的情況下,港口和臨港產業的發展思路有待調整,應以港城協調發展為目標,積極推進區域、港口及臨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7.4.3完善港口物流的服務功能,拓展港口的腹地範圍
港口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其腹地的發展空間和在航運網絡中的區位,所以港口物流發展的目的是拓展港口的海向與陸域腹地,其中海向腹地的拓展需要依托港口保稅物流功能來吸引中轉物流量,陸域腹地的發展需要依托港口卓越的物流服務來吸引腹地的內外貿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