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即日中,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午。(11時至13時)。
未時:即日跌,這個時候太陽開始偏西。(13時至15時)。
申時:即哺時,太陽已經開始西墜。(15時至17時)。
酉時:即日落,正是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即黃昏,這時候,太陽已經落山,但天還沒有全黑。(19時至21時)。
亥時:即人定,指夜色已深,人們開始進入休息的時間。(21時至23時)。
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
幹指天幹,共有10個符號: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幹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幹支,用於紀年。當天幹的10個符號與地支的12個符號排列滿60個幹支後,會重新再進行新一輪重複的排列,所以,對於這種排列,民間也有“六十年轉甲子”一說。
一天到底有多長
一天是指地球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但不是整整24小時。
令人驚訝的是,有時候它竟然會多出50秒或者少50秒。這是因為海潮、天氣格局和地質活動所引起的摩擦,使地球的自轉速度在不斷變化。
在一年中,平均每一天都比24小時少零點幾秒。
一天過24次新年
當北京時間在0時進入新年時,美國華盛頓卻是12月31日上午11點,我國烏魯木齊是12月31日晚上10點,然而日本已是新年的1月1日淩晨1點鍾了。為解決時間混亂問題,科學家們經過商討決定統一時間標準,由於全球按經線劃分為24個時區,因此世界不同時區進入新年的時間也不同。
你在一天之內想過24次新年,是辦得到的:當你在世界第一個響起新年鍾聲的時區迎接新年後,立即坐飛機以每小時1700千米的速度向西飛行,就能及時在下一個時區度過一個新年,依次類推,一天之內保證可以過24個新年。雖然過了24次新年,我們的年齡卻隻長了一歲。
曆法
曆法是指利用太陽、月亮、地球運轉周期的比例,為人們的社會生產而創立的計時係統,屬於天文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我們把365日分為12個月,又稱為一年。常說,一年有365天,其實,這隻是一個概數。實際情況卻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所用的時間是365日多一點,相當於月亮繞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點;月亮繞地球一周所用的時間是29天多一點。它們相互間的比例都有一個除不盡的尾數,為了能把年、月、日的周期相互配合起來,並且都能用整數進位,便於人們計算和使用,於是,曆法就這樣出現了。
曆法的分類
在世界曆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種曆法,但總的來說可分為三大係統: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以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周期係統稱為陽曆;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係統稱為陰曆。為了調和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異,便出現了陰陽合曆。
陽曆
陽曆又稱“太陽曆”,它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基礎的,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符合。因為曆法年的長度是365.242199日,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為了補足這個差數,規定每4年加1日,即366日,叫做閏年,實際上是閏一日。雖然如此,但仍有差距,數字盡管很小,但時間長了,差距仍會慢慢變大,所以陽曆曆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曆年閏97日,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多出2小時53分22.5秒,這樣就大體上符合了。這種曆法的優點是:季節固定,冬夏分明,便於人們安排生活,進行生產。
陰曆
以月亮運動規律作為依據設置的曆法叫做陰曆。它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基礎的,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於地球自轉59周,所以陰曆規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由於兩個朔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曆月一年要長出8個多小時,三年就要多出26個多小時,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5個小月。這樣,陰曆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同36個朔望月的時間隻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因為它的一年隻有354日或355日,比回歸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陰曆的新年在季節上反差比較大。
陰陽合曆
陰陽合曆是兼顧了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曆法。它既要求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曆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曆優點,調合陰、陽曆矛盾的曆法,所以叫陰陽合曆。我國古代的各種曆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曆,都是這種陰陽合曆。
日曆的由來
我國的曆法最早出現在大約4000多年以前。而真正的日曆卻是產生在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據今大約1200多年。那時,皇宮中已經使用皇曆,用來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
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並在每一頁上都注明了天數和日期。後來,把月日、幹支、節令等內容也寫在了上麵,留下空白處記事,和現在的“台曆”十分相似。
後來,大臣們紛紛仿效,最初的日曆也開始在民間傳播開來。
現在,雖然日曆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在不斷翻新,但它基本上仍然保持著古老日曆的格局。
公曆的由來
公曆,其實是一種陽曆,目前全世界通用。
原始的陽曆是古埃及人創立的,他們把一年定為365天。後來,羅馬統治者儒略·愷撒對陽曆作了修改,製定了儒略曆。公元前8年,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對儒略曆作了調整,把一年分為12個月,平年365天;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共366天。但這樣的儒略曆從實施到16世紀末期,累差已經達到10天。為了消除了這個差數,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把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了10天;並規定:能被4除盡的年份仍然為閏年,但對世紀年(如1600,1700……),隻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這樣,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的長度基本接近。到20世紀初時,修改後的曆法被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曆。
農曆
農曆是一種民間的稱法,最早也被稱為“夏曆”“中曆”“舊曆”,是我國一種較為傳統的曆法。它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因為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天,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稱大月;有的月份是29天,稱小月。月初所在的日期,是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而定,不是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天或355天,與回歸年相差11天。閏月的安排則是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閏年
閏年是為了填補人為曆法造成的時間差而設置的,補上時間差的年份被稱為閏年。公曆閏年判定遵循的規律為: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
公曆閏年的簡單計算方法(隻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就是閏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如2100年就不是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