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時間
時間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的確是客觀存在的。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因此住在東邊的人總比住在西邊的人早看到日出,也就是說,世界各地的時間是不同的。在幾百年前,定時非常混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直到1884年,世界天文學家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統一時間的國際會議,規定了世界各國的計時方法,一個全球共同遵守的統一時間才才誕生了。
標準時間
標準時間是指在各種條件都正常時,一位熟練的工作者,在規定的作業方法和用具下,保質保量完成工作所花費的時間。
界定標準時間的準確性需要以下條件:
1.在常規環境中。
2.采用規定的作業方法。
3.使用規定的設備和工具。
4.必須是受過訓練的作業人員。
5.達到一定的品質要求。
地方時
地球繞著太陽自西向東公轉,所以地球東邊的點始終比西邊的點先見到太陽,這種因經度不同引起的時間差異,稱之為地方時。
平常,我們看鍾表上的“幾點幾分”,就說“時間”是多少,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它應當被稱為“時刻”。因為一個地區具體時刻的規定,與這一地區所處的地理緯度有關。如,人們在習慣上,都會把太陽所處於正南方(即太陽上中天)的時刻定為中午12點,把正好背對著太陽的另一地點(在地球的另一側)的時刻當成是午夜12點。如果整個世界統一使用一個時刻,那麼,這種時間,隻能滿足同一條經線上的某幾個地點的生活習慣。所以,它不能成為整個世界的統一時刻。而這種在地球上某個特定地點,根據太陽的具體位置所確定的時刻,人們稱它為“地方時”。
時區的劃分
“時區”的概念是1879年由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的,並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係統”。區時是指每一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區時係統”規定,地球上每15度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麵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中(零)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度。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世界上隻存在24種不同的時刻,因為兩個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正好是1個小時,所以,各個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也就變得極為簡單了。
國際日期變更線
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還規定了一條國際日期變更線。這條變更線位於太平洋中的180度經線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標誌著地球表麵新的一天開始的地方。實際日界線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這條線上的子夜,即地方時間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按照規定,凡越過這條變更線時,日期都要發生變化:從東向西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
時間的換算
不同的時區具有不同的時間標準,這是地球自轉所產生的結果之一。隨著世界聯係的日益密切和國際間交往的頻繁,不同時區間的時間換算已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地方時的換算
地方時取決於經度,因經度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時刻。在這裏,我們有一個地方時的換算公式:
t1- t2=λ1-λ2
在公式中,λ1、λ2分別表示任意兩個地點的經度,其本身含有+、-號,規定東經為+,西經為-;t1、t2分別表示上述兩個地點的地方時。根據此公式可方便地換算兩個不同地點的地方時,但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單位的統一。
區時換算
地球按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地根據經度的不同,則分屬於不同的時區。下麵的公式可以計算出任意已知經度的地點所處的時區。
n=λ/15°
公式中,λ為某地點的經度,n為所在的時區序號,計算結果四舍五入保留整數。任意兩地如果處於同一時區中則具有相同的區時;若時區不同,則區時也不相同,它們之間的關係是:T1-T2=n1
-n2式中,T1、T2分別為兩個地點的區時,n1、n2分別為這兩個地點所在的時區序號,規定東時區為+,西時區為-。用這個公式就能方便地進行任意兩時區的區時換算。
地方時同世界時的換算
由於世界時是指0度經線的地方時,所以在地方時換算公式中,以T0表示世界時,以t表示某一地點的地方時,以λ表示該地點的經度,仍然是東經為+,西經為-,則得:T0-t=0-λ所以:T0=t-λ,用此公式可進行任意地點的地方時刻與世界時的換算。
區時同世界時的換算
由於世界時即0時區的區時,所以在區時換算公式中,隻要以世界時T0代替某一時區的區時就可得到公式:T0-T=0-n,而T0=T-n。地方時換算和區時換算是兩個基本的公式,其他公式都可在此基礎上推出其他的公式。
無論用哪一種公式,最後計算的時間結果都可能出現特殊值,需要對它們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時間值大於24時
大於24時說明時間已經超出本日的範圍,在時間上應該加一天。這時,需要用結果減去24時。例如:當西10區的區時為星期三12:00時,東10區的區時是幾點?
已知:T1=12 n1=-10 n2=+10
求:T2
解:根據區時換算公式,得:12-T2 =-10-10
T2=32
32-24=8即:東10區的區時是星期四的8∶00。
時間值小於0時
小於0時說明在時間上還沒有到達當天,在時間上應減去一天。這時,需要用結果加上24時。例如:當東8區的區時為星期六3∶00時,西5區的區時是多少?
已知:T1=3 n1=+8 n2=-5
求:T2
解:根據區時換算公式,得:3-T2 =8-(-5)
T2 =-10
-10+24=14即:西5區的區時是星期五的14時。
中國古代計時單位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並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分二至四層,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劃分100刻,箭隨蓄水上升,露出刻數,用來顯示時間。一晝夜為100刻,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鍾。所以,我們常常四舍五入,把一刻說成是15分鍾。
十二時辰小常識
十二時辰是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的。
從夜半子時,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算起,直到亥時。
子時:即夜半,是十二時辰的開始。(23時至1時)。
醜時:即雞鳴,是十二時辰裏的第二個時辰。(1時至3時)。
寅時:即平旦,就是暗夜與晨日的交替之時。(3時至5時)。
卯時:即日出,是指太陽剛剛露出笑臉的一段時間。(5時至7時)。
辰時:即食時,就是古人吃早飯的時間段。(7時至9時)。
巳時:即隅中,這個時候是指快要到中午的時間段。(9 時至11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