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教育著我。我開始真誠地感謝父母,感謝他們給了我生命,這最可寶貴的禮物。我會珍惜,而不是破壞。雖然父母是不完美的,他們給予我的也是不完美的,但他們給予的,是無可替代的。並且,他們沒有剝奪我保存和修改這份禮物的權利。他們給予了我,我理應擔當起對生命禮物的責任。
6
每當:我聽到或者看到這樣的話時,總有一種揪心的感覺。
美國電影《心靈捕手》裏,當男主人公談論起自己經常被酗酒的父親暴打,並且自己選擇挨打的工具時,心理醫生連續說“不是你的錯”,當心理醫生說第一遍時,男主人公笑笑說,“我知道”。當心理醫生連續說了多遍“不是你的錯”時,男主人公開始有了情緒的反應,乃至憤怒地攻擊心理醫生!而當心理醫生繼續這樣說時,男主人公哭了,擁抱著心理醫生痛哭。當看到這個場景時,我的胸膛也在激烈地起伏,我努
曾幾何時,我不是也感到自己錯了嗎?我一直認為自己錯了,認為自己的生命本來就是多餘的。我來到這個世界,是上帝可怕的玩笑。我背負著罪惡而來,我知道我錯了,可我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為什麼一切都要是對的呢?為什麼我又一定要是對的呢?在不堪重負的壓力下,我的內心被扭曲,乃至產生邪惡的想法。一方麵是必須贖罪的道德觀念,一方麵是被壓抑著的報複欲望。
我的出生讓父母的生活變得不幸,我的出生維持著這個衝突的家庭。我是一個罪人,即使沒有人來審判,我也必須站在審判台上。我判自己必須痛苦,以此來彌補父母生活的缺陷。痛苦,是我為自己所服的苦役。
當我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受到童年期與父母關係的約束時,我開始以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對人們不再畏懼,對自己也不妄自菲薄。我不再那麼需要讓別人承認我很重要,不再那麼渴望被尊重和被讚揚……我漸漸能夠心平氣和地與人相處,而不是急於表現自己。我越來越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交往的邊界,不再急於讓他人接納和肯定自己。由於不再強調自己的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因此在與人交往中我不再害怕貽笑大方,丟失麵子。
7
有一次,當我與公司某領導一起出差時,我看到他的另一麵。平時他給我的印象是嚴肅的,而在外麵,我第一次意識到他其實也是一個不善言談和交際的人,他並不活躍。
當我與他麵對麵地坐在機場大廳時,我們默默無語。看著他麵目依舊的表情,我突然有一種深切的同情。他並不那麼可怕,我看見的是一個“孩子”的表情。也許,我們所有的人都不過是一個“孩子”。
我突然有一種感覺,他的威嚴可能是為了隱藏懦弱和自卑。他需要用外表的威嚴來維持他的自尊不受侵犯和免遭崩潰。
平時在公司,這位領導是說一不二的。然而,到了外麵,我看到了他的幼稚和不懂世故。辦完公事出去旅遊時,他很容易相信導遊的話,被導遊“忽悠”,買了一大堆我看上去完全無用的物品。
在景區的一個工藝品商場,他一進去,就像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麵的孩子一樣,用手在工藝品上摸來摸去。我幾次想提醒他,“別到時候惹出麻煩”,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畢竟他是我的領導。
果然,在一個攤位上,當他又用手去拿一件瓷器時,不小心碰到了鄰近的一件瓷器,磕掉了上麵的一個小角。老板馬上走了過來,態度很蠻橫,氣衝衝地要求他按照標價把損壞的物品買走。
在老板的訓斥下,我的這位領導竟像是一個不小心犯了錯的孩子,滿臉脹得:通紅,支支吾吾不敢爭辯半句。這時,我倒像一個護著孩子的家長,與老板理論起來,指出老板態度不對,我說:“做生意要和氣生財嘛。再說,即使要買下這件物品,也不能完全按照標價。因為在這貨櫃上的所有物品,都是可以講價的,都有很大的折扣空間……”
最後,總算按照我談好的價錢將工藝品買了下來。離開之後,領導拿著這件破損的瓷器悶悶不樂。
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震動。過去,我隻看到自己的問題。而這次,我看到了。他人身上巨大的反差。假象不僅僅發生在我的身上,也可能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我過去在領導麵前的自慚形穢也消失殆盡,我感到了內心湧動的力量。對於人際的衝突,我也不再那麼害怕,我有了敢於去麵對的信心。
8
在整個心靈覺醒的過程中,愛和性的意識也同時覺醒了。我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理解了愛情和性。
z醫生說:“一個兒童,愛自己的母親,並對母親產生性的幻想,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種性的幻想不是一種罪惡,而是一種對母親強烈依戀的表現……如果說人需要一種安全感,那麼子宮不正是一個既溫暖,又安全舒適的地方嗎?渴望與母親的肌膚相親,表明我們仍然需要一個像子宮一樣安全的地方。俄狄浦斯王的結局是個悲劇,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戀母情結’,卻是我們每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是的,或許我真的有這種想回到子宮去的心態。我其實一直在依戀著父母,想向他們證明什麼。小時候,父母一直是我心中力量的象征。”
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講述了一個人所不能克服的命運,一個令人恐怖的故事。命運像是如來佛的手掌,俄狄浦斯逃不開弑父娶母的命運。他這樣做了,也受到了懲罰。根據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我們每個人都是俄狄浦斯王。不過我們比他要稍幸運一點,我們隻是潛意識裏存有弑父娶母的願望,而並不會這樣去做。
但是,禁忌並不能平息內心的性衝動,那種想要通過性而建立關係的強烈渴望,在徘徊著尋找出路,像一隻被關在籠子中的獅子,咆哮著,但又無奈。
罪惡感導致了日後我對道德的嚴謹恪守,產生了很多道德上的過分禁忌和規則。而被壓抑、被恐嚇的心理,又使我的內心積蓄著憤怒和攻擊性。
因為那些罪惡和亂倫的幻想,我害怕遭到懲罰,尤其擔心身體遭受侵犯,比如被閹割。閹割,是毫不留情的懲罰。因此,我必須逃開。最徹底的逃開就是消失不見,於是,我設法把自己弄丟了,丟在自己都陌生的地方,這就是處於心理問題和症狀之中,處於自己不能解釋的境界裏。
我麵對著鏡子,卻看不清鏡中的影像。因為那個自我消失於虛無。麵對虛無,我必須學會控製“無”。
從“消失”的那一刻,我開始學會在虛無之中保持完整的自我。我隻有依靠自己的幻想和荒謬的強迫症狀。
在“消失”之中,我渴求對他人的愛,歸根結底是在尋找自己,尋找回去的路。我要努力地“回去”,回到最初“消失”的那個地方。
9
世界既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單調,也不像我想象的那樣豐富。
我一直認為,生活中存在著很大的危險,那就是讓歲月磨掉青春的激情。當一個人習慣了平庸,他也就變得平庸了。
我在不斷地重複著自己的生活,生活是由很多的瑣事構成的。我無法拒絕瑣碎,無法拒絕生活的細節。細節讓生活變得真實。有時候我拒絕細節,不去做那些舉手之勞的事情;有時候我又會深陷細節,為一些瑣碎的事而煩惱。
我對細節不再感到畏懼、擔憂。我深知細節的不完美,每一個細節,都是我們生命之樹上的綠葉。再深刻感人的小說也永遠沒有真實的生活動人。
我變得對細節充滿興趣。我抱著很大的耐心去做一些小事,並從這些行為之中獲得了快樂。我把情感投入到細節之中,而不僅是邏輯和思維。我不再沉陷在假設和推理之中,而是生活在具體的細節中。雖然細節有時候讓人覺得麻煩,但生活,永遠是一個不斷處理麻煩的過程。害怕麻煩,就是拒絕生活。擺脫心理障礙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我不再拒絕混亂。
10
當我能夠言說內心的混亂時,森林的迷霧漸漸地散去。
我看到的並非真正的問題所在。在問題的背後,還有著重重的帷幕。表麵的假象,不過是誘導的麵紗,如同女妖的尖叫聲。我被吸引和沉迷,並漸漸地被催眠。
我感到了巨大的缺失,但又不知道到底失去了什麼,因此感到恐慌和不安。從“失去”的那一刻,我被逐出了精神的“伊甸園”。我在一片荒原之中流浪。從此,我的生活,就是一部“複樂園”的史詩。“失樂園”的生活被我忘卻,也許是因為在當時的我看來它太過恐怖,那樣的生活是不允許被記住的。我們總是容易忘記帶有創傷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