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青春的迷宮(2 / 3)

我對人是真誠的,可人際關係卻非常失敗。同室的一名同學對我頗為客氣,我也想把他當作朋友。但我不敢貿然地邀請他一起出去玩,既怕打擾他的安排,也擔心我們真的在一起時會沒有什麼話說。一次晚飯後,他主動邀請我一起出去逛街,當時我情緒正不好,就坦率地說:“我不想去。”他就與另外的同學去了。看著他們出去的身影,我感到自己剛才太不夠熱情了,顯得冷淡,好似要拒人於外,其實這不是我的本意。我擔心他會因此對我有不好的印象,從此疏遠我。我自責懊悔了一整晚。其實,後來他還是與我保持了很好的關係。他是我大學時代唯一,也是最可紀念的朋友。

5

我不喜歡照鏡子,我不想麵對自己的容顏,寧願自己的靈魂遊離在肉體之外。

我覺得身體每況愈下,在旁人看來要比實際的年齡老一些,顯得少年老成。

有時在課堂上,我幻想著自己在教室裏暈倒過去,或者嘔出一攤鮮血,病歪歪地撐著課桌……

我怕自己會活不長。我沒有指望自己活到七老八十,我預感自己隻能活到三四十歲。我把自己的壽命與拜倫、雪萊、王勃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聯係在一起。他們在死亡的年齡,已經創下了足以垂世的功業,而我到了那個年齡,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害怕自己的一生都會是悲劇。

6

非常想戀愛,卻沒有戀愛的勇氣。

一個下雨天,我獨自打著雨傘在校園裏走著。一位女生左手拿著一個文件夾遮住頭,右手提著裙子,從我的旁邊快步走過。那是個漂亮的女孩。我多麼想伸出手去,把我的雨傘給她用,或者最好是兩個人共用雨傘,送她到女生宿舍。我的心在“突突”地跳動,可就是沒有勇氣走上前去。女生漸漸地走遠了,她好像回頭瞥了我一眼,也許是鄙視我沒有男子漢的風度。我的臉上,依然表現得無動於衷,內心卻在責罵自

對未來的愛情充滿了很高的期望,我渴望一個理想的愛人,渴望一份理想的愛情,然而,我本身又並不是理想中的自己,我的愛人、愛情又怎能是完美的呢?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為將來我愛的人創造幸福。這時候,我總想起小時候一次母親責罵我的話:“你這個樣子以後別耽誤了人家的女兒。”我真的擔心,我愛的人會因為我而不幸福。正像克爾凱郭爾不幸言中的:“我可以成為什麼人,卻不會成為一個讓女人幸福的男人。”

我擔心萬一我愛的人在遭受暴力侵犯時,我沒有能力保護她的安全。

7

我拚命地讀書,把自己沉溺在書本裏麵。如果說圖書館是一座城堡,那麼我就是城堡中的一隻小蟲子。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天堂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沒有向往上天堂,我隻是在逃避地獄。

我從書本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後來我明白,我的癡迷書本與沉迷網絡並沒有兩樣。讀書讓我沉浸在一個精神的境界裏,既可以是理性的思辨,也可以是幻想和虛擬。我得到了精神的食糧,但同時我也回避了麵對具體的生活。

隻要一放下書本,我就會感覺到一種令人窒息的空虛。讀書便成了一種被迫無奈的選擇,成了一條唯一可以逃遁的通道。隻要一天不讀書,我便會覺得虛度了24小時,就好像對自己的生命欠下了一筆債務。所以我總讓自己變得很匆忙,讓自己變得很緊張,用書本把自己的時間填滿。

後來,讀到毛澤東的一段話,使我深切地體驗到讀書的人是多麼地弱小。毛澤東說:“讀書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書本放在桌子上,它不會長腿跑掉,所以讀書比屠夫殺豬要容易得多,比農民種地要容易得多。”

我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隻是貪婪地涉獵各種各樣的書。我希望自己能通過書變得無所不知,我像一個貪食症者一樣,貪戀著書本。如果說戀愛是一種感覺,那麼可以說我是與書本戀愛了。

書本中確實有美麗的愛情可以打動人。大學四年,我一共讀了四遍《紅樓夢》。我感覺自己是賈寶玉,一個多情的種子,卻又並不喜歡黛玉。我需要一個鼓勵我建功立業,而不是多愁善感的人。我並不缺少淚水,也不缺少哀怨。

8

在讀到一本《秋瑾文集》之後,我便確定,古往今來,我最愛慕的女人,便是這個有“鑒湖女俠”之稱的秋瑾。她是一個秀氣的女人,有一顆才女的慧心,卻又並不是一個柔弱的女子。她能舞刀,能舉槍,是一個革命的英雄。她又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當時,國家不幸,個人婚姻不幸,最後被捕就義,命運不幸。這是一個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傑。她是女人,又是豪傑;她是俠客,又是文士。

我遺憾自己沒有與秋瑾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隻能踏著她的足跡,去感受她的氣息。

在一個淋漓的雨天,我獨自一人來到紹興,恰逢秋瑾故居關閉修繕。我撐一把雨傘,在鑒湖上看一湖的波漾,在古軒口看秋瑾就義時的遺跡和雕像。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這個時代沒有秋瑾。

沒有時光的隧道,何處去尋找秋瑾,我心中仰慕的女人?

當我想象劊子手的刀向秋瑾砍去時,那顆美麗的頭顱滾落。不像當初牛頓頭頂的蘋果掉落,而是一個偉大的生命隕落,它一直落到了這個時代,讓我為之垂淚。

9

我一方麵在拚命地讀書,另一方麵又總是顧及眼睛的疲勞,害怕持久用眼導致失明。

我常常在想,如果自己不能看見這個世界,那會怎麼樣?一方麵我覺得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處於黑暗的生活之中,不能再閱讀,不能再創造,不能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我將成為生活需要別人照料的人……

另一方麵,我又在想,其實看不到這個世界又有什麼關係呢?在這浩瀚的宇宙之中,我們視力所及,不過是太渺小的範圍。天文的距離是以光年來計算的,銀河係就有上萬億個太陽一樣的恒星。地球這個世界,我們感覺它很大,有廣闊的海洋與陸地,有60多億的人口,有無數的城市和鄉鎮。然而,相對宇宙而言,這也僅是一個微觀世界。

如果真的有一種生命能夠在遙遠的地方觀看我們,就像我們觀測其他星球一樣,那在它們眼中地球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點,不會比我們在螞蟻窩前看到的米粒更大。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看上去也不會比一窩螞蟻更為壯觀。在遙遠的地方注視著我們的那個生命,大概與我小時候蹲在地上看螞蟻一樣。我沒有在乎一隻螞蟻的生死,當然更沒有在乎隨便哪隻螞蟻的悲歡喜樂。我覺得迄今為止,人類的智慧根本不值一提,因為再聰明的人都可能對最基本的問題一無所知,比如宇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又為什麼要存在?

如果我失明了,我可以用想象去感知這個世界。也許,這要比我看到的更真實。我看不見太陽的光,但我可以“看到”宇宙的光。我看不到太陽的模樣,但我可以“看到”整個宇宙的形狀。而這些,在睜開眼睛的時候,反而被限製了。

10

豐富的想象力並沒有讓我變得平靜。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想得很多,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思考世界……我越來越領會到“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深刻之處。雖然我至今仍不相信上帝以及一切的神靈鬼怪。但是,當我想到地球在整個宇宙中的比例和分量,就會感到一切嚴肅的話題都會顯得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