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2 / 3)

今天,“王者歸來”的普京除了找理由不參加美國主導的G8峰會之外,還要求北約提供書麵保證,確保其反導係統不針對俄羅斯。此前,俄羅斯總參謀部已表示,不排除就北約導彈防禦係統采取先發製人的打擊措施。

麵對徐利亞,雖然仍有人質疑俄羅斯的堅定性,認為在處理敘利亞問題立場上不能排除其在關鍵時刻“變臉”的可能。這種擔憂,其實完全基於對利比亞戰爭認識,但這畢竟是老皇曆了。果真那樣,隻能表明俄羅斯另有遠見:巧借敘利亞戰場消耗美國實力,僅此而已。

筆者以為,美國針對敘利亞的戰爭一旦打響,大級別戰爭不被引爆的概率極低,可以說,是遲早的事。

在如何處理敘利亞危機立場上,將不僅僅是俄羅斯,許多國家麵臨退無可退的現實,即便不想主動迎戰,恐將被迫卷入進去。

事實上,美國的舉動與其說是在逐一收拾敘利亞、伊朗,從其布局和戰略圖謀看,還不如直截了當明示劍指俄羅斯、中國,破壞世界和平。

所以,一旦敘利亞遭到美國軍事打擊,很難排除俄羅斯不與中國被迫結成利益同盟,甚至聯合歐亞大陸版塊上的一些國家,共同反霸。

為什麼將歐洲國家也納入進來一起說事?利比亞戰爭帷幕落下之後,歐洲官員活動頻繁,歐盟有反思,更有分化跡象。

一方麵,從支持美國製裁伊朗石油禁運方麵看,歐洲已經表現出了三心二意。歐盟2012年元月底開會作出的決定,卻將製裁伊朗的時間表確定為7月1日,而不是馬上,但卻以“替代方法”為由打發了美國人。

所謂“替代方法”,在筆者看來,恐將隻是成本上的推升,但也給了美國人麵子。但要命令歐盟像小孩子那樣,百分之百地按照美國“老板”設計的方案去做,與伊朗實現真正意義的切割,可謂難而又難。

6月3日、4日,在競選連任不順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將經濟問題歸咎於歐洲並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施壓的時候,即將出訪中國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29次“俄羅斯—歐盟峰會”上,刻意強調俄羅斯與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額分量並發表相關聲明,強調歐亞一體化與俄羅斯同歐盟發展間的關係。這種強化俄歐、分化歐美的動作無一不彰顯普京遠見。而在歐洲大陸並非鐵板一塊,在利比亞戰爭中分化趨勢已經顯現的情況下,即便敘利亞戰爭被引爆,此後的戰爭動作是否能夠做到一呼百應如期如願,更有待進一步觀察。

另一方麵,截止當前,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丹麥人),已多次表態不參加對敘利亞、伊朗兩國的軍事打擊行動,令占北約防務總支出超出75%的美國人無以言對。2月28日,拉斯穆森在華盛頓作出表示:北約無意幹預敘利亞和伊朗事務。4月27日,針對法國外長朱佩此前二天發表的軍事打擊敘利亞的威脅言論,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在羅馬公開說,北約沒有計劃介入,他說,敘利亞問題的正確出路,是在安南計劃基礎上尋求和平的政治解決方案。

而法國所稱軍事幹預給出的時間期限為5月5日,這顯然是一場政治秀,因為次日是2012法國總統競選揭曉的日子。因為在結束的第一輪投票中,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得票率占到27.5%,而薩科齊僅26.6%。如果奧朗德獲勝,一位新手上台執政,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他會放著正事不幹,而去步薩科齊後塵匆忙打響針對敘利亞的第一“槍”。如果薩科齊下台,那麼他將失去動武的資格。

5月6日,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以51.9%的支持率擊敗薩科齊,當選新一屆法國總統,這也是17年來首位左翼人士擔任總統。

正像人們預測的那樣,這位被稱之為“左翼”人士的法國新總統奧朗德,在軍事上、經濟上甚至外交等方麵,采取了與前任總統薩科齊完全不同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