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3 / 3)

在軍事上,奧朗德公開向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起挑戰,宣布2012年底從阿富汗撤軍。這一撤軍計劃,比其前任薩科齊承諾的2013年年底提前一年,比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的2014年撤軍計劃要早兩年時間,因此被美方官員稱之為與北約計劃相悖的撤軍計劃,被指“對北約的團結和信心的踐踏”。

奧朗德的這種做法,在外交上,遵循了戴高樂主義,完全摒棄了親美政策而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回頭再反思其前任,這無異於對薩科齊的全盤否定。

雖然法國目前在阿富汗駐軍數量超過了3千人,麵臨十餘架戰機、上千輛車輛及其他配套裝備的撤出等繁重任務,在財政、技術、安全、外交及時間安排等方麵存在諸多挑戰,但是奧朗德決心已定。

5月20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規模空前、有60個國家領導人及代表參加的第25次北約峰會期間,無論拉斯穆森如何要求,美國總統奧巴馬如何申明,但絲毫未能動搖奧朗德。

而在經濟上,麵對公共債務居高不下,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及失業率高的現實,奧朗德放棄了法國正在推行的緊縮政策措施,毅然將刺激經濟增長擺在了突出的位置。這意味著法國下一步將一方麵擴大財政赤字,一方麵要求歐洲央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提振法國經濟。

奧朗德還提出了兼顧社會公平理念,即通過對富人增稅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從而照顧各方麵利益。而其前任則完全相反:在困局麵前,薩科齊的經濟政策結局,用法國民眾的話講“導致了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並激化了社會矛盾,致使法國大規模示威抗議一度頻頻爆發。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下一步如何運作,無論結局如何,左翼的奧朗德會把精力放在他認為應放的位置上,這顯然不是戰爭。

尤其是5月25敘利亞“胡拉慘案”發生後,法國政府隨北約國家也發表聲明譴責,奧朗德本人還提出了軍事打擊構想,但卻有前提條件設限:“而實施前提是符合國際法、即通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換言之:單邊行動與奧朗德無關。

包括6月1日普京對歐洲的首輪出訪,在敘利亞問題上奧朗德再度闡明了巴薩爾必須下台以及軍事幹預立場,並被輿論界稱為“話不投機”,但筆者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奧朗德的平衡術,完全是做給奧巴馬們看的。一方麵,針對其本人2012年底從阿富汗撤軍的武斷表態,另一方麵,針對普京斷然拒絕參加G8峰會,同時捍衛其個人威信。在方式上,奧朗德以響亮的“雷聲”回應了美國,同時令眾人難堪,強化了新總統的獨立性,更令奧巴馬政府無話可說。

所以,在軍事打擊敘利亞的蠢事上,如果至今仍寄望於奧朗德領銜,那些抱刻舟求劍心態幢驚利比亞戰爭夢想的“劍客”,將無一不因被奧朗德忽悠而懊悔。

至此,相信不少人都在思考剛當上法國總統的奧朗德對未來局勢的影響。其實,細心者不應疏忽,奧朗德除了與以上政客意見相佐之外,關鍵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分歧較大,而德國扮演著歐洲領頭羊角色,如果默克爾繼續連任下屆總理,如果這種分歧局麵得不到扭轉,至少對於歐盟而言,絕非好兆頭。同時,不能夠真正兌現其競選承諾,將難免重蹈其前任覆轍。

再說反霸問題。古語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世界級大戰如果因美國入侵敘利亞、伊朗而被逼爆發,俄羅斯、中國等國被迫舉起反霸旗幟,以實際行動捍衛和平,已備受期待。

對此視而不見卻一意孤行的美國,其動作不僅不可能像在利比亞那樣得手,終將因世界大戰的被逼爆發而重蹈納粹德國、法西斯日本覆轍,美國無異於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