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人生的伴侶——讀書(1 / 3)

夜闌人靜,一杯清茶,手秉書卷,遨遊書海,心靜如春雨秋水,蕩滌了浮躁的塵埃,過濾出清新的心靈,一切雜念如青煙散盡。古有梅妻鶴子之說,坐擁書城,與書結緣,尊其為師,愛其如侶,憐其如子。書房成了心靈的驛站,書籍成了人生的伴侶。

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習慣,其中最重要的是讀書的習慣。

愛書讀書,讓學校多一份書香氣,讓教師多一份書卷氣,讓學生多一份書生氣。

【素材連接】

名人忠告

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培根)

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雨果)

每一本書,都在我們麵前打開了一扇窗戶。(高爾基)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一個沒有書的家,就像一間沒有窗的房子。(霍利斯曼)

感受經典

高考狀元的讀書情結

大量的實踐表明,廣泛閱讀有利於培養興趣,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成績。“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給教師的建議》)

1998年畢業於四川資陽中學的任羽中同學,當年獲全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專業。他曾著文介紹說:“要廣泛涉獵,努力拓寬知識麵,僅僅局限於課堂上的一點點東西是絕對不夠的……特別應該多讀那些看似對考試‘無用’但都已有定評的經典著作,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而成的。我在高二是定了課外讀書計劃,每天臨睡前用30-60分鍾讀課外書,即使除夕夜也沒有中斷。結果兩年下來,我把《史記》中的‘列傳’、‘本紀’、‘世家’讀完了,把朱東潤編寫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和翦伯讚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讀完了。”可見,任羽中同學優異的高考成績,不是靠廢寢忘食的做題和學習得來的,從某種程度說是靠每天雷打不動的半小時的閱讀得來的。

優秀的讀書民族

讀書是猶太人成功的第一秘訣。據研究,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智力成就最高的民族。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至2001年已達129人,猶太人獲獎數占總量的15.47%。領導近代科學三次偉大革命的科學家都是猶太人——馬克思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引起了唯物史觀的革命;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引起了時空觀、運動觀的革命;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學說,發現了人的心靈深處的無意識奧秘,引起了人的自我認識的革命。除智力成就外,猶太人的自立自強也與猶太民族重視教育和讀書有關。

相傳,典型的猶太人家庭有個風俗,就是在孩子識字時,把蜂蜜滴在《聖經》上,讓他們嚐到知識的“甜蜜”。後來,這成為猶太小學生的入學第一課。孩子上學的第一天,穿戴整齊,被父母或有學問的人領到教室。在那裏,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塊幹淨的石塊,石塊上有用蜂蜜寫成的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字,孩子們一邊朗讀,一邊舔掉石塊上的蜂蜜。隨後,拉比們會分給孩子們蜜糕,蘋果和核桃──讓孩子們一開始就感受到學習的神聖和知識的“甜蜜”。

世界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裏,猶太人的財富在自己的腦袋裏。

俄羅斯更是世界上公認的“讀書民族”。在俄羅斯的地鐵車廂裏,大部分乘客都捧著書。車廂簡直就是一個閱覽室。而且,俄羅斯大多數人都喜歡和重視閱讀文學名著。據介紹,《普希金文集》的發行量在俄羅斯已超過1000萬套,這意味著每5個家庭就有一套《普希金文集》。巴爾紮克的作品的發行量也在1000萬冊以上。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可能有人沒有讀過普希金的全部作品,但沒有人沒讀過《葉甫蓋尼奧涅金》;可能有人沒有讀過托爾斯泰的全部作品,但沒有人沒讀過《戰爭與和平》。

北歐小國丹麥人愛讀書是出了名的。丹麥的公共圖書館奪得不計其數,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社區都有,年平均借出圖書1億冊,這意味著連新生嬰兒算上,平均每人每年借閱近20冊。

作者建言: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喜愛書籍,愛好閱讀,應該是“學會學習”最主要的內容。

讀書,是心靈的需求

200多年前的一個春日,在丹麥小城奧登賽一間簡陋的小屋裏,誕生了一個男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