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人生的伴侶——讀書(2 / 3)

這是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一個鞋匠,母親是一個洗衣工。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曾替富人家的兒子當兵,去和拿破侖的軍隊打仗。由於過度勞累和緊張,身患重病的父親歸來時,兒子幾乎認不出他了。瘦骨嶙峋的父親連錘子也拿不穩,做一會兒活就疲乏得厲害。母親也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活。一天到晚,她都躬著身子趴在小河邊一塊平坦的大石頭上洗衣服,等著她去洗的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盡管生活貧困,男孩的童年仍然有一段幸福的時光。父親雖然是個鞋匠,卻喜歡文學。在他簡陋的工作台上,掛著一個書架,上麵擺著《一千零一夜》和丹麥作家霍爾伯格的喜劇劇本等文學作品。當兒子出生後沒幾天,他就開始為兒子大聲朗讀文學作品,並給他講一個又一個故事,使他從小養成了愛聽故事和讀書的習慣。為了兒子的快樂,許多星期天,父親都放下工作,為兒子製作望遠鏡、玩具舞台和可以變換的圖畫。他常常說:“一個人有吃有穿還不夠啊,人的心靈也有自己的要求呢!”

由於家庭貧困,男孩很早就失學了,但因為從小接觸文學作品,他對讀書充滿了興趣。大約從16歲開始,他結識了一位大學圖書館的官員,並獲準自由進入書庫。就像一頭饑餓的牛闖進了菜園,大量的閱讀開闊了失學少年的視野,尤其是莎士比亞和司各特的作品,讓他深深地為之折服。從此,他開始嚐試文學創作。

這個男孩後來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童話作家,他的作品《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為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和成人所喜愛。

他就是安徒生!安徒生一生創作了168部作品,這無疑得益於童年時期父親對他的讀書啟蒙。

作者建言:讀書是人成長的發動機。讓讀書成為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鑿壁偷光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隻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一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後捧著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頭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螢囊映雪

講的是東晉時期車胤的故事。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正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孫康映雪夜讀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後輩,永世垂範。他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書籍是最好的禮物

1000年前,橫掃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軍隊進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攻守對峙之下,拜占庭皇帝提出進貢求安。阿拉伯的哈裏索取了一份奇特的貢品:要求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將所有的希臘著作抽出一本送到巴格達。這樣的貢品對於日薄西山的拜占庭來說,簡直太便宜了,而對當時求知若渴的阿拉伯人來說,卻是無價之寶。

【行動指南】

1.培養讀書的興趣。“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如果自己能夠發現並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讀書就是一件快樂的事了。

就拿語文來說,語文的美即文字的美。我們學語文,先追求文字的美,所以我們閱讀。課本上的語文大都是佳作名篇,初讀之時美即在遠方徘徊,再讀之時美已在身邊繚繞,40分鍾後美即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