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徐光啟起得很早。他精神抖擻地了幾回劍,就到曆局去了。
曆局的草坪上已來了幾個學生。大夥看到徐大人又熬紅了眼圈,關切地問:“徐大人,你又熬夜了?”捺光啟說:“生命有限,不趕班不行啦!我已是年近70的人了,更應該珍惜光陰啊!所以昨晚給你們講課回家後,又抓緊時間修改了近日來同西洋傳教士一起翻譯的曆法,熬了一會兒夜。”
徐光啟把學生都叫到日晷石座周圍,說:“昨天晚上我們已講解了日晷裝置和它的原理,現在你們來看看,這時是什麼時間?”
學生們探著頭看那晷盤向地的一麵,異口同聲說:“辰正一刻四分!”
“對,你們都會使用日晷了。”徐光啟十分滿意“那麼我們就抓緊時間到觀測室看看望遠鏡的實際操作吧!”
學生們聽徐光啟這麼一說,都向觀測室走去。等到學生都走進觀測室後,徐光啟把門一關,一片漆黑,隻有朝南的牆上高高地斜開著一個比望遠鏡銅管稍大點的圓洞,光線從洞口射進來,形成一個光柱。望遠鏡斜放在一個架子上,銅管正對著牆上的圓洞。
徐光啟將望遠鏡的高度和方向調整好後,掛在北麵牆上的那塊一尺見方的白色絹布上麵,立刻出現一個非常明亮的白色圓盤。
“太陽!”學生們歡叫起來。
“不錯,這是太陽的視圓麵影像,通過望遠鏡投射在這屏幕上的。”徐光啟對學生們說,“3000多年來,我們的祖先觀測日食常用肉眼直接觀測,這樣很容易傷眼睛,也看不準確。用水盆的辦法,也怕水麵蕩搖波動。現在這個太陽影像又大又穩定,觀測時不傷眼,還可以仔細地研究分析。”十月初一的日食,你們要協助曆官認真觀測。對你們年輕人來說,正是學本領長見識的時期。我們曆局編製的曆書,其中講了不少科學道理,推算了許多天文數據,你們都相信嗎?你們親眼看到日食時刻與預測的相符,自然就會相信我們所編製的曆書的正確性,如果出現誤差,可以研究研究,找出原因,訂正我們的曆書,使曆法得到完善。”接著,徐光啟再三叮囑大家。“距離十月初一日食沒有幾天時間了,那時。我還想邀請欽天監一部分台官到曆局來觀測。我們必須作更充分的準備。你們還得抓緊時間再將儀器校驗一下,有關觀測數據也要背熟,到時才能運用自如,萬無一失。”
學生們聽了老師親切的教誨,紛紛表示:“老師的指點我們一定銘刻在心,觀測日食的準備工作也一定盡職進行。”
十月初一,徐光啟帶著曆局全體人員欽天監部分官員一起在曆局觀察日食。由於他在觀測儀器和觀測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進,觀測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這次觀測的結果同原來預報的相差很小,比上兩次對月食的觀測又大大前進一步。這次日食食分不到二分,比原預測二分一十二秒,少半分以下。日食的初虧和複圓比原預報也分別隻相差半刻和一刻鍾以內。
徐光啟廣泛地利用資料,用統計方法來探索規律。他把我國明代以前曆史上所載596次日食做了一個分析,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國曆代欽天監所計算的日食時間與實際日食時間相差之數,從漢到唐以日計,從唐到宋以時計,宋元以來則便以刻計。這表明了曆史上對於預測日食曆代精密程度的規律。這顯然比以前是進了一步。他同大家一起分析了產生誤差的原因,打算在計算方法上作一些改進。
徐光啟在編曆過程中,就是這樣一邊編曆,一邊通過觀測日、月食進行驗證。
崇禎六年(1633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江蘇太倉的張溥來拜訪徐光啟。在老仆人引導下,張溥來到徐光啟書房兼臥室的門口。在昏黃的油燈下,徐光啟正爬在桌子上聚精會神揮毫不停。
朱由檢即位後,對徐光啟十分器重。崇禎五年0632年)崇禎皇帝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政務。這位年輕的皇帝想幹些事業,徐光啟對他的做法有些好感。徐光啟每天人閣,忙於政務。由於政務纏身,白天便顧不上編曆工作了,曆官們送來的書稿隻能晚上審閱。現在他正在審訂後麵的60卷。
當張溥走進書房後,徐光啟埋頭審訂書稿,竟沒有發覺。張溥也不想打斷徐光啟的思路,便在牆角邊的一張椅子上坐下來。張溥坐定以後,掃視了十來平方米的陋室,發現除了一張大書桌、一隻書櫃、三四張椅子以外,還貼牆角放了一張床,床上沒有掛帳子。“這哪兒像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臥室?”張溥心中非常欽佩。
徐光啟一向勤儉,張溥早已有所聞。徐光啟出身在貧寒的家庭中,從小知道愛惜物力並參加一些田間勞動生產。後來在朝廷做了大官,仍然過著非常樸素的生活,他在太子官邸中當官的時候,有一次奉皇帝命冊立慶王,慶王按照慣例贈送他一筆厚禮,他全部退還了。明朝晚年的官場風氣敗壞到了極點,大多數官吏貪汙奢侈,徐光啟潔身自好,不同他們同流合汙想到這裏,張溥長歎一聲:“嗨!在朝的官員中一生如此廉潔節儉能有多少人?”這下驚動了徐光啟,他放下手中的毛筆,站立起來問道:“這位是”徐光啟的問話還未說完,便被.張溥打斷:“學生張溥叩見徐大人!”張溥立即從“子上站起來跪下。徐光啟趕忙說:“免禮!免禮!快起來!”然後請張溥就坐,吩咐仆人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