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塔相傳建於三國時代,唐朝末年倒塌了,宋朝時(977年)又重新建造。這是一座有七層的八角形木塔,高約40多米,分東南西北四道門人內,裏麵有台階直達塔頂。到了明代,雖然經過五六百年的風雨侵蝕,但它仍完好地屹立著。
徐光啟來到塔下。一口氣爬到塔頂。站在塔頂,放眼望去,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遼闊的沃野上,黃澄澄麥浪起伏;村莊像是黃色海洋中的小島,那遠處青翠欲滴的佘山,則是海岸線。奔騰不息的黃浦江就在腳下奔流不息,波光閃閃。
徐光啟雖然曾到過六七十公裏外的金山衛趕考,算是出過遠門的人。但是今天爬龍華塔,俯視家鄉秀麗的風光,這還是第一次。直到太陽快要落下去了,他和姐姐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龍華回家了。
這一階段,徐光啟一邊教學,一邊也關心著家裏的農業生產,有時也到田裏幹些活兒。這一時期,徐家的農業和手工業雖然搞得不壞,但並沒有根本扭轉徐家的貧困的生活狀況。明朝末年的封建政權已經十分腐朽,藩王的莊田動輒有幾萬頃,大官僚地主的莊田多的也有一千多頃,少的也有幾百頃,而大宦官的家產往往有上百萬。政府田賦不足,就多加攤派,因此農民、商人、小手工業者受到種種殘酷剝削十分嚴重。他們全家的勞動所得,大部分都要應付徭役和各種苛捐雜稅。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萬曆十年0582年)徐光啟夫婦生育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徐驥。萬曆十三年(1585年),徐光啟的祖母尹氏離開了人世。這時徐光啟的父母又都年過半百了,漸漸不能參加很多的勞動了,這就使徐家的經濟又走下坡路了,一天不如一天。在此後的幾年中,甚至到了幾乎破產的境地。但是,徐家終於沒有破產,反而又好轉起來了,這是因為徐光啟在教書、耕讀的同時,沿著科舉的道路又上升了一步。他考中了舉人,於是,徐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就隨著上升了。萬曆十五年(1587年)風調雨順,莊稼長勢喜人。金黃色的稻穀、雪白的棉花,一派豐收景象。人們都眉開眼笑,徐光啟一家也是歡歡喜喜的。
徐光啟的父親從田裏回來,心裏特別高興。兒子現在成了秀才,當了教書先生。現在又將得到一個好收成。臉上露出了笑容,總算熬出頭來了!回到家裏,一家人圍著飯桌,你一言我一語,議論著往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誰知道,天不作美。老天象發了狂似的,一連幾天大雨傾盆而下,沒完沒了。河湖水一下子上漲了,衝出岸來,淹沒了快要豐收的田野,淹沒了村莊。雨停了之後,成熟的稻子、棉花在水裏淹得已經不成樣子了。人們眼看著稻穀黴爛,棉桃或者爛了、或者凋謝了成了僵瓣棉。
第二年春,徐光啟家鄉一帶,人們沒有吃的,隻好背井離鄉逃亡他鄉,乞討為生。徐光啟家也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常常到幾個比較富裕的親戚家借糧,徐光啟的學生都散了,學館隻好關了門。徐光啟在家有時看看書,有時到田裏幫父親幹些農活。
看到兒子經常下田幹活,徐光啟的父親心裏也不是滋味。他想,兒子怎麼也是個秀才,老下田幹活,不成體統,自己也不光彩。於是,他和老伴商量了一下,決不能讓徐光啟再幹農活。他們要兒子認真複習,去參加鄉試考舉人,這樣才有前途。
這次鄉試地點是在太平府(即今安徽省當塗縣鄉試每3年一次,由省府主辦。參加考試的是秀才,考上的稱為舉人。考上舉人,便可以和官府裏的官員往來,成為有地位的紳士。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做官。
太平府離上海有四五百公裏,來回得20多天,需要一筆不小的盤纏。為了籌措盤纏,徐光啟的母親把織的布賣了,又將自己所用的金釵、金耳環、戒指和手鐲等首飾變賣。父親去向親戚借錢,東拚西湊,終於籌集了幾兩銀子和幾吊銅錢。看見家裏這樣困難,徐光啟真有些不忍心,但父親再三勸解,堅決要他去準備考試。
快到考期了。母親向鄰舍借來幾升米,粉蒸成團,給兒子路上吃。一天,天剛蒙蒙亮,徐光啟接過盤纏和幹糧,兩眼含著淚水告別了父母和姐姐,登船上路。和徐光啟同行的還有董其昌、張鼐、陳繼儒等幾個老鄉。他們的家境都不太好,大家也合得來。
他挑著行李,沿著江邊,走了100多裏的羊腸小路。那小路上鋪滿卵石,當時又下著大雨,一不留心,就會滑倒。
小船沿吳淞江(蘇州河)逆水而上,經蘇州、無錫到丹陽。因遇到暴風雨,行船受阻,一天隻能行幾公裏路。徐光啟想,這樣下去很難準時赴考,和同伴商量了一下,決定上岸改走陸路。
他們沒有錢租轎子,也沒有錢雇腳夫,隻得各自挑著隨身的行李步行。為了趕時伺,他們就走小道。由於盡走小路,往往遇不上客店,吃住都成了問題。走了二三天,家裏帶來的那點幹糧吃完了,常常挨餓。
好不容易趕到太平府,緊緊張張地參加考試,不想一出榜竟又無名。徐光啟平時就不喜歡讀八股文,而近幾年來又多留心於有實際用處的農事學問,而當時的科舉,考八股文,他怎麼會不落榜呢。
鄉試落榜以後,徐光啟也不再回上海了,由同去應試的同鄉人介紹,到廣東那裏當家庭教師。行前,徐光啟寫了一封信托同伴帶回家告訴父母雙親。
這次南行,先是乘坐長江船逆水南下。
幾天後,船到了九江。徐光啟在九江沒有停留,又轉船經鄱陽湖,沿贛江逆流而上,到達贛州。他上了岸,翻過那峰巒疊嶂的大嶺,來到廣東韶州(今韶關),在趙家做家庭教師。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徐光啟已經33歲了。有一天,徐光啟正在給主人的孩子講課。一個仆人急急忙忙跑進家,讓徐光啟到主人那兒去。徐光啟馬上放下書本,讓孩子自己先練字,便來到前廳拜見主人。
“剛才收到本地教會牧師送來的一封信,約我今天下午到他那兒敘談天主教有關事宜。你準備準備,馬上該走了。”主人一看見徐光啟,就對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