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奸臣費仲、尤渾(二)(2 / 3)

中國人都熟悉的楊家將為例,普通的中國民眾都知道,楊家將是一個難得的忠良家族。從老令公楊業起,到下一代楊家七子,再到下一代的楊宗保,直到第四代楊文廣,楊家四代男性都馳聘疆場,為國家舍生忘死,甚至在男性為國捐軀盡淨後,以佘太君為首的十二寡婦仍然義無反顧地拿起武器,參加保家衛國的鬥爭。

但是,楊家將盡管武藝高強、深曉兵法,在政治上卻仍然被奸臣潘仁美等打得一敗塗地(當然,這裏的潘仁美是指楊家將故事中那個奸臣文學形象):楊令公兵敗,被敗撞死在李陵碑;八個兒子有的被殺死,有的被俘虜,有的被迫出家,武藝最為高強的楊七郎,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地逃回來之後,甚至又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沒有死在敵人手中,卻被自己人用如此的方式弄死,真是冤枉!後來,唯一守衛在三關的楊六郎仍然受潘仁美的迫害。應該說,楊家將並非孤立戰鬥,在他們背後,還是有很多忠良支持的,如高級武將呼延讚、天官寇準、八賢王趙德芳(尤其是這位八賢王,有一條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但是,事情並不簡單,隻有在楊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又在寇準、趙德芳及其他許許多多人的幫助下,奸臣潘仁美才最終得以繩之國法:奸臣的能量可謂大矣。

能量大,在未敗亡之前,奸佞們自然生活得風風光光的。且不說在潘、楊家的鬥爭中,楊家男性個個戰死疆場,潘家風光無限,即使是在其它的角度看,奸臣的生活在普通人眼裏也是令人羨慕的。從我們前文稍微提及的一些奸佞看,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以用擅權結黨、驕奢淫靡等詞來形容。

略舉幾個例子,像北宋的蔡京,有一次,他請很多人吃飯,叫廚師作蟹黃饅頭,稍微算了一算,一個蟹黃饅頭就要花費很多錢。他家還有一種餅,居然是用黃雀胃作的,這可真象《紅樓夢》裏薛姨媽的感慨,這種吃法虧得人想出來!嚴嵩也是如此,他家的府第都是畫柱雕梁,格局裝飾不減朝廷,他兒子嚴世蕃就曾誇口:“朝廷不如我富”!這話是有根據的,因為抄家的時候,抄出的黃金三萬餘兩,白銀二百多萬兩,其它珍珠寶玩價值數百萬兩,就連他家的仆人,甚至財產也有數萬兩!這樣的家私,再加上擅權,他們的生活可想而知,因此,嚴世蕃曾自鳴得意地說:“朝廷不如我樂!”

反觀那些忠臣呢?忠臣一般說來,個人道德也都是十分高尚的,家無餘財,生活自律。嶽飛感慨,假如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那麼天下就會太平了。但是愛財、怕死都是人之常情,隻有那些道德修養非常高的人才會如此地克製自己的私欲。比如海瑞,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忠臣,但是他的生活卻是非常貧困的。據說,他曾經買過二斤肉,而海瑞一下子買了二斤肉,這是很罕見的,大家覺得非常奇怪,一打聽,才知道是他為母親作生日。這件事傳出去,曾為上司胡宗憲所恥笑。卸任回家後,海瑞沒俸祿了,家裏也沒啥積蓄,生活非常難,所以他隻好經常替人寫寫應酬文章,換一點錢來補生活不足。死的時候,清理海瑞家的全部家產,隻餘白銀十餘兩,真的是非常貧困了!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官俸不高,而絕大部分的政府官員生活得都非常優裕。為什麼呢?這其中的私情誰都清楚。憑心而論,誰都不想生活在貧困之中,但是官俸太低,確實不是個辦法,所以大家都撈外快。即使不是忠臣,而僅僅隻是遵紀守法,官員的生活都會陷於困境。手握大權,卻心甘情願地過著窮苦的日子,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很高的要求。榮華富貴的追求,是人之常情,相比之下,作忠良對於普通人而言,確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既然奸佞有這麼大的能耐,在朝中能呼風喚雨,那些所謂的忠良幾乎都不能奈他何,再加上奸佞的生活如此優渥,難怪作奸佞就如此具有吸引力了!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貪圖權勢、貪圖享樂,是人之常情,而克製自己私欲,單憑道德上的優越感就說服自己除去物質上的享受,這是極難的事,更何況處於貧困之中卻對富貴有道德上的優越感,這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很難的,想來大概隻有孔子第子中最優秀的顏回、原憲才能作得到吧。

窮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安貧樂道,故而孔子都稱讚顏回,“賢哉回也”。連孔夫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中,也就顏回能這樣,那我輩凡夫俗子就更不用說。若是身處高位,能夠獨攬朝綱,享受榮花富貴,而且活得比人長,活得比別人滋潤,誰不願意呢?因此,盡管儒家天天喊著應該修身養性,應該為國盡忠,但人們似乎更樂意於隨波逐流,而不是去折磨自己,當然,更等而下之的,便是放棄原則,不顧良心而去作奸佞。

當然,可能我們更多地看到了奸佞的風光一麵了。實際上,奸臣佞臣無限風光的根源在於皇帝,因此,在皇帝麵前,他們必須俯首貼耳,如果能討得皇帝的歡心,便有了一切,反之,則失去了一切。

問題是,即使是忠臣,他們從最根本的立場上,仍然是維護皇帝的利益,隻不過他們維護的利益太遙遠,甚至連很多皇帝本人也不是很明白。除了忠臣外,幾乎所有的臣子,都在揣摩皇帝的心思、討皇帝的歡心。那麼,為什麼隻有這些奸佞才能拍準皇帝的馬屁,讓皇帝本人舒舒服服的呢?可見奸佞還是需要才能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某些奸佞是具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先天優勢的。比如說太監,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不高,名譽也極不好,但不管怎麼說,他們與皇帝本人朝夕相處,最為接近,感情自然也不能與別人相比。皇帝自稱天子,是上天之子,應該是至尊吧?可是,東漢的皇帝卻對那位不可捉摸的父親--上天並不十分感冒,相反,由於很多皇帝衝齡即位,對那些從小相伴的太監很有感情,稱太監為“阿父”、“阿母”。

東漢、唐、明是閹禍最烈的朝代。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如魏忠賢,就是一個太監。他與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交好,是名義上的夫妻。等明熹宗即位後,當然對自己的乳母很不錯,將客氏封為“奉聖夫人”,連帶著魏忠賢也威風起來了。盡管他目不識丁,但他兼管東廠,掌握特務機構,宮裏又有客氏為奧援,故而能夠擅權。那些外朝官員,一看到魏忠賢抖起了威風,馬上紛紛奔走在他門下,甚或拜魏忠賢為父、為祖父,自己稱幹兒、義孫,其中最出名者有所謂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的稱呼。

正直的官員,如東林黨人,對此十分憤慨,先後向熹宗控告魏忠賢。但是,對於熹宗而言,那些朝廷外官,在他的心目中隻是朝會時遠遠地對自己恭恭敬敬行禮的木偶人一樣,哪裏有朝夕相處的客氏與魏忠賢親近呢?更何況,熹宗朱由校也不愛上朝,朝官與他沒啥交道,以疏間親,自然拱不倒魏忠賢了。

太監弄權,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先天條件。而太監弄權,實際上非常鮮明地揭示出,既然皇帝是帝國的總頭目,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所有臣子的命運都掌握在他手裏,那麼,毫無疑問地,討好皇帝的必要性是遠遠超出堅持那些國家利益與儒家綱常之類的原則了。

比如說秦檜。一般都說昏君多奸佞,是因為昏君貪圖享受,把自己的快樂看得比國家興亡更為重要,或者說根本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惡名不彰的皇帝手下,也有很多奸佞。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即使是聖君,也有個人的生活,他們也要追求享樂。隻不過所謂的明君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自己享樂的時候,不敢讓老百姓活不下去,稍稍克製自己。

至於在明君與昏君之間的普通皇帝,他們不是窮奢極欲,但也不至於十分小心翼翼。更何況在某些特定的形勢下,皇帝還有些自己的小心思,難言之隱,卻不方便與別人說,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去體會,主動幫皇帝去作。這樣的奸佞倒也符合主動為君父分憂的儒家教導,隻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太光明,難免為後人所詬病。秦檜之於宋高宗即是此例。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靖康之變,二帝蒙塵,隻留下趙構跑到江南,留著半壁江山與金兵對峙。趙構當然不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中興之主,但在那種情況下,好歹保住了半壁江山,怎麼說也不能算是無道昏君了,但他就偏偏非常信任秦檜,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秦檜在最初的時候,也並不見得就是奸臣,金兵南侵的時候,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還堅決要求不能如金人所願,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而隻能割讓燕山一路,其實這時候的燕山路並不在宋的統治之下,金兵也不可能再退還給宋了。同時,秦檜還提出要加強防守,金人太狡詐,不可相信,隻有自己有備才能無患,他同是還要求召集文武百官共商國是,同心同德,為國家排憂解難。因為這些意見,秦檜被政府派去與金人談判,談判中秦檜還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被升了官。但是金人堅持要求割地,朝中百官在討論時,三分之二的大臣同意割地,隻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同意,秦檜屬於少數。徽、欽二帝被俘以後,女真貴族要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秦檜也堅決表示不同意。因為這個,他與妻子王氏被虜走。

後來,秦檜成為撻懶的親信,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下,秦氏夫婦隨行。在撻懶進攻山陽(今江蘇淮安)時,秦檜乘金兵攻陷城池之際,乘船來到附近的漣水,來到臨時首都--行在臨安。當然,秦檜不可能實話相告,說是金兵放他們回來的,他聲稱自己是殺死監視自己的金兵,奪取他們的船隻才得以逃回來。不過,這話聽起來太難以置信,大臣們紛紛質疑他,比如:同時被抓走的可不隻秦檜一個人,為啥秦檜就混得這麼好,能夠撞上這樣的大運逃回來呢?秦檜從北方回來,穿越大半個中國,兩三千裏路程,殺死敵兵逃回來,怎麼就這麼順利呢?再說了,金朝怎麼偏偏對秦檜這麼好,不留他家眷作人質,居然就讓夫妻倆全都安全回來了?

但不管怎麼樣,秦檜就是投宋高宗趙構的緣兒,趙構得到秦檜,高興得連覺都睡不著了,連連說“又得一佳士也”,於是秦檜馬上爬上宰相高位。從些,秦檜與高宗一拍即合,全心全意地開始議和。即使是在第一個和約簽訂不到一年,兀術撕毀和約,領兵南下之際,趙構與秦檜仍然是堅持議和。要知道,當時南宋將領嶽飛、劉琦正在連連得勝,嶽飛還對後下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公痛飲耳!”躊躇滿誌地準備打到金國老巢去。

就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趙構與秦檜卻加緊迫害嶽飛的步驟,生怕自己的投降活動趕不上嶽飛勝利的步伐。秦檜知道嶽飛收複山河的決心不可動搖,就先把張俊、楊沂中的軍隊都撤走,使嶽飛的軍隊成了孤軍深入,兩翼都暴露在金軍兵鋒之下。爾後,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嚴令嶽飛撤軍。他不僅令嶽飛撤軍,而且還把韓世忠、張俊、嶽飛都調入朝中,明升暗降,削其兵權。為了順承金朝的意思,秦檜又誣陷嶽飛謀反,將嶽飛、嶽雲、張憲害死。

其實,趙構也知道嶽飛收複河山是為了有利於自己的統治,盡管嶽飛在政治上也有些失誤之處,但罪尚不至死。他對金兵難道沒有恐懼與怨恨嗎?自己的家族全部被金軍抓走,而即位之後,他曾被金兵追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隻能君臣數人坐著船隻到海上去漂泊。嶽飛收複失地,難道不是在自己的統治之下嗎?但趙構不完全考慮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