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奸臣費仲、尤渾(二)(1 / 3)

機會來得很快,紂王還惦記著女媧娘娘的花容玉貌呢,費仲進諫大選美女,但被老臣商容阻了。那個時候的紂王,還沒有妲己來助興,隻能按捺下淫心。但他畢竟心癢難耐,偷偷地找費仲商量,繞著商容,直接讓四鎮諸侯把美女送來。這個時候的費仲,第一個反應,便是乘著這個機會將不給自己送禮的蘇護推上前台。問題的關鍵,並不是蘇護恰好生了這麼一個“豔色天姿,幽閑貞靜”的漂亮女兒,就算他家沒有女兒,費仲也會想辦法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推給蘇護,更何況還有這樣的絕好借口。

以蘇護的性格,果然如費仲所願,與紂王起了衝突,蘇護不願意紂王沉溺於女色,更不願意自己的女兒成為引誘紂王失德的導火索。但費仲之所以能夠成為獨擅朝政的奸臣,卻是他對問題的考慮,不是僅僅處理掉一個蘇護而已。當紂王還聽從商容能臣子的勸諫,無論是願意還是不願意,至少是在表麵上馬上接受了臣子的意見,停止選美。此時的紂王,最多隻是有昏君的潛質,而非真正的事實上的昏君。既然大權尚未旁落,而紂王能聽人勸阻,此時的費仲最多也就是紂王的寵臣而已。給紂王出出餿子點、拿拿壞主意,沒啥問題,但真正要操持國柄,執生殺大權則還遠得很。

因此,費仲的當務之急,並不是簡單地殺掉一個蘇護,他的主要目標還在紂王身上。對於這一點,蘇護倒還真是心知肚明,畢竟能作到一鎮諸侯,他也不全是一勇之夫,而是有一定政治頭腦的官員了。他與手下明言,“此必是費仲、尤渾以酒色迷惑君心,欲專朝政”。但是費仲取得紂王的讚同,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為臣子,他也無可奈何。最激烈的反抗,是他造反,但他卻受到了所有同僚的反對,包括《封神演義》中一直深受讚揚的西伯姬昌。

當北伯侯崇侯虎及弟弟曹州侯崇黑虎征討冀州失敗之後,作為紂王欽點的另一路討伐翼州的主帥,姬昌也不能違抗命令。隻不過可以稱道的是,與崇侯虎以力相逼不同,姬昌可以稱得上是“以德服人”了。他勸蘇護將愛女奉上,他說,蘇護如果這樣作,可以有三利:一是蘇護成了皇親,可以永保富貴;二是冀州也得到了保全;三是百姓無刀兵之苦,軍兵免廝殺之勞。當然嘍,如果蘇護不同意的話呢,這三件好處都會走向反麵,成為蘇護的三大災難。

從蘇護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大兵壓境的現實來看,姬昌所言,自然無可厚非。所以蘇護也馬上照辦,“進女朝商贖罪”。開始是蘇護怕獻女會引誘紂王昏亂,擾了成湯政權,但是,在性命之憂麵前,他還是最終趨吉避凶,盡了臣子的本份。這個倒有點兒象《興唐傳》裏的伍雲昭,滿門被斬,他反了南陽關,並派人去請族弟伍天錫。後來韓擒虎領兵前來征討,暗中照顧,讓他遠投他方,他卻顧忌到伍天錫到來之後,會碰上什麼不測而死守南陽,不能逃走。不僅送了自己妻子的性命,而且還連累起一場刀兵。

不過,同曆史上以斂財著稱的那些奸臣不同,費仲等人斂財的惡行,好象也不是《封神演義》的重點,似乎除了收禮之外,費仲的貪汙惡行在書中並非彰顯。就收禮來說,先是蘇護未送禮而遭陷害,後來又是收了西伯侯姬昌手散宜生的禮物而在紂王麵前活動。象這種手段,在《水滸傳》裏是那些小吏們的尋常手段,更遑論那些官員了。費仲貪財,若是比起號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和珅家富可敵國的家私相比,費仲在《封神演義》中斂財的惡行也不算突出。

這樣說來,費仲作為與眾多忠良的對立麵,實際上是很不突出的,真正與忠良們作對的,是紂王與妲己。殺太師杜元銑、炮烙梅伯、迫三朝元老商容致仕、膠鬲死、害楊任、剖比幹之心,乃至下定決心要害正宮薑娘娘、逼死黃飛虎妻賈氏與西宮黃娘娘、逼反黃飛虎的,其元凶都是紂王與妲己,而費仲的作用,隻不過是紂王與妲己一個用得比較得心應手的工具而已。當然,在某些時候,費仲也會主動出一些壞主意,推波助瀾,如他鼓動紂王選美、獻計殺掉四鎮諸侯之類。

《封神演義》中,費仲倒是將書中正麵人物姬昌給陷害了。本來費仲想殺掉四鎮諸侯,但他自己救了崇侯虎,眾臣救了姬昌,這使他對姬昌很不滿意。於是他在紂王麵前提到了姬昌,並自告奮勇提出前去尋姬昌的錯處。

果然,在姬昌臨別送行時,費仲與尤渾也前來送行,其餘的文武百官一看到二人到來,很是厭惡,紛紛回避了。費、尤二人倒也不在意,先拿大杯子灌了姬昌,然後以姬昌善演天數為名,別有用心地詢問商朝的氣數。國家運數及君王壽夭,這在封建社會可是臣子絕對不能碰的話題,誰要是問了,必定是謀反大罪,即使是皇帝自己的兒子,亦是如此。可此時姬昌以神數自許,又在酒酣之際,滿腹心事,故而對二人直言相告,於是費仲與尤渾也就圓滿地完成了此行的任務。

鑒於此,聞太師為了重整朝綱,曾向紂王提了十條要求,都是開倉放糧、訪賢任能等當務之急,但這十條當中,竟然就有殺費仲、尤渾等,與妲己一樣相提並論,而且占到第六條這樣的重要位置。當然,無論妲己也好,費仲也好,根子都在紂王,這一點,紂王知道,聞太師也知道,滿朝文武更是明鏡兒似的清楚。但君主就是君主,怎麼作都不能過於指責。就象蘇護不送女兒,是為紂王好,但西伯就責備他;黃飛虎妻子與妹妹被紂王害死,自己隻能反出朝歌,家破人亡是夠慘的,但無論是作為正麵人物的聞太師,還是其他人等,還都怪黃飛虎,說他居然為女人而與君王作對,你說這冤往哪兒喊?

被聞太師列為奸臣的,是尤渾。尤渾能與費仲齊名,應該也幹過不少壞事兒,但《封神演義》裏費仲的壞事兒都沒下力氣寫,那尤渾幹的壞事兒更不顯了--簡直就沒有他單獨幹的壞事兒。不過這也難怪,費仲是實有其人,但尤渾卻是後出的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當然,在殷代的壞人也不止費仲一個,《史記》裏也記載了,“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看來,這個人應該比費仲更可惡。因為費仲喜歡拍馬屁,又愛財,好象沒有害人的惡績,而這個惡來最拿手的卻是陷害別人,難怪商的附屬與臣子都不喜歡紂王了--你想,朝中老有人在皇上麵前說你的壞話,那讓人多硌硬啊。

與費仲、尤渾結盟的,是四鎮諸侯之一的北伯侯崇侯虎。崇侯虎在《封神演義》裏被提升到了四鎮諸侯之一,而在商代,他卻沒有這樣高的級別。正如我們前麵提到薑皇後的原型--九侯之女的時候講到,商代時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這裏麵並沒有提到他們並列的還有崇侯虎。但是崇侯虎確實不是什麼正人君子,他喜歡打小報告,陷害好人。

崇侯虎是陷害西伯姬昌的告發者,當紂王因為九侯之女而殺害九侯、鄂侯的時候,西伯姬昌聽說了這件事,盡管沒有上書勸止(大概他也知道紂王已經油鹽不進了,自己即使上書勸告,隻會搭進自家性命),不過,公道自在人心,這事兒怎麼說來都是紂王不對,姬昌私下裏很不平。不過姬昌私下的不平(史書裏說的“竊歎”),其實並不是很隱密,至少崇侯虎知道。

崇侯虎為啥會知道?是他和姬昌關係很好?這個可能性倒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崇侯虎與姬昌素日裏便是道不同不相與謀了,不對勁兒,所以就非常留心姬昌,老想抓他的小辮兒。這次打聽清楚了--其實不清楚也沒關係,反正有了個借口,他馬上如獲至寶,立即跟紂王打小報告兒。紂王也知道自己的事兒不對,老羞成怒,一聽說姬昌指責自己,馬上便把他抓來,關在羑裏。

姬昌被關進羑裏之後,他手下人趕緊想法兒去救他。手下人倒挺能幹,也知道對症下藥,曉得紂王喜歡的是奇貨寶馬美女,便搜羅這些東西,直接獻給紂王--在《封神演義》裏,散宜生是將禮物進獻給費仲、尤渾的,當然,後來西伯手下也給紂王送了禮,這便是伯邑考帶了寶物去走紂王、妲己的門路,可惜門路沒走成,卻枉送了性命。

崇侯虎在《封神演義》中混得確實比較差勁兒,地位相等的四鎮諸侯一起進京,性格贛直的鄂崇禹便在酒席上直接指著崇侯虎罵開了,等崇侯虎要發作,西伯侯姬昌勸住了他;接著鄂崇禹拿著一個酒壺打在崇侯虎的臉上,崇侯虎又想與他廝打,被四鎮之首的薑桓楚給喝住,趕去睡覺了。等崇侯虎走後,另外三個人接著喝酒。看來,盡管薑桓楚與姬昌雖然沒有指著崇侯虎罵,但他們暗中偏袒鄂崇禹,爾後又三人飲酒作樂的情況來看,崇侯虎讓三人排斥的情形,曆曆可見。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崇侯虎與另外三人合不來,因此,當紂王想將四鎮一起殺掉時,費仲便立馬上前替崇侯虎討饒。從前麵三位諸侯不待見崇侯虎,而崇侯虎仍然聯名上書為薑桓楚喊冤的情況來看,崇侯虎即便真如費仲所說的那樣,“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但也可以從中看出,他尚不失為一個比較耿直的武夫。縱過於愚直忠君,又為自己利益打算,比起那些落井下石之輩來看,崇侯虎的本性應該還是有可取之處。

不過《封神演義》裏對崇侯虎的描寫可就嚴厲得多了。蘇護不願意貢獻自己的女兒,紂王下令由西伯侯姬昌與北伯侯崇侯虎一起出兵征討。崇侯虎積極進兵,卻被殺得大敗虧輸。他的弟弟曹州侯崇黑虛前來相助,最後卻反臉相向,大罵自己的哥哥。崇侯虎之所以受人唾罵,主要還是他的愚忠。紂王要討蘇護,蘇護情有可原,他卻不肯稍加通融,馬上執行紂王命令,五萬大兵立即開撥;在費仲為崇侯虎求情時,費仲列舉功勞時,提到了“造摘星樓,瀝膽披肝,起壽仙宮,夙夜盡瘁”;後來紂王聽信妲己的讒言,起造鹿台,又是崇侯虎監工,說他“陷虐萬民,貪圖賄賂,不惜民力”。

姬昌回國之後,便起兵伐崇。曆史上,崇是商的與國,亦即是商的盟國或屬國,阻擋了周的發展之路,是周國的一顆釘子。周伐崇,是周發展的必經之路,倒不象《封神演義》裏這麼義正辭嚴,完全是為了吊民伐罪,占據了道德上的優勢。當然,書中在崇侯虎滅亡之際,卻派了崇黑虎前來相幫,固然是為了表明崇侯虎是多麼地眾叛親離,周朝是如此地得到多助,但這一節怎麼看都有點《水滸傳》中孫立臥底祝家莊的味道,也可以看出《封神演義》對軍國大事的描寫,有時候是很幼稚的。

奸佞的生存法則

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戲曲裏,忠良含冤、奸佞得意,這都是讓受眾氣憤萬分的事。可能人們都搞不懂,明明奸忠滿腔熱血、忠君受民,而奸佞個個都心懷叵測、禍國殃民,可為什麼每每都是忠良鬥不過奸佞呢?即使到最後忠良血海冤仇得報,但那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往往是一家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甚或是幾代人前赴後繼,才能達到目的。再說,那種大團圓的結局,不過是中國小說、戲曲的俗套,在現實中誰敢保證一定就是這個還算美好的結局呢?

如果排除掉這個信不過的大團圓結局,其實奸佞還是滿風光的。同忠良相比,奸佞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是能量大;第二,奸臣遠比忠臣風光,至少在生前是如此;第三,忠臣難得,故而出了忠良後為人所傳誦,而奸臣似乎不存在這種“難產”的問題,好象總是延綿不絕、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