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與虛幻緊密結合的典型
那吒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一個躍然於書本中的民間傳說。
據說,那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那吒出生時,因左手掌有個“那”字,右手掌有個“吒”字,故取名那吒。他3歲時下海闖下大禍,踢倒了水晶宮。李靖想殺掉那吒以免他長大以後再惹大禍。那吒十分憤怒,便割肉還母,削骨還父,後來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葉做他的肌肉,使那吒起死回生。那吒年少但法力廣大,可變化成三頭六臂,足蹬風火輪,手使一柄金槍,項戴乾坤圈,還有其他寶貝,先後降服了很多妖魔,是天上人間公認的少年英雄。
《封神演義》對那吒進行了重點描寫,一個人就占用了整整三個回合的篇幅。其描述那吒的大意是:
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懷胎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下一個肉球。肉球忽然金光四射,從中躍出一個男孩來。李靖一家人深感不安,李靖本人也悶悶不樂。第二天,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人前來道賀,為孩兒取名那吒,並請求收為徒弟,還當場贈他兩件寶貝,即乾坤圈和渾天綾。那吒7歲時去東海九灣河洗澡,因將太乙真人所賜的兩樣寶物置於水中玩耍,使東海通紅一片並且東海龍宮搖晃不已。龍王急命巡海夜叉查看,夜叉惹惱了那吒,被那吒打死。後龍王三太子敖丙調集龍兵與那吒大戰,又被那吒打死。龍王上奏玉帝,捉拿那吒及其父母,那吒又在天宮前痛毆龍王。為了表明自己的所做所為與父母無關,那吒便割肉還母,拆骨還父。死後其師父太乙真人將那吒的魂魄借蓮花而複活,並賜給火尖槍和風火輪。後那吒下山助薑子牙興周滅商,建立了顯赫的功績。
《西遊記》裏也有那吒的事跡,說那吒是托塔李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並且神通廣大,曾經參與捉拿齊天大聖孫悟空,但被孫悟空打得大敗而歸。
其實,根據學者們的考證,“那吒”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也就是說他並不產生於中國本土,而是外國舶來的一個神的名字。他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相傳是四大天王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子,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毗沙門有5子,除三太子那吒之外,二太子獨健也神通廣大,其母親是吉祥天女。
在唐朝以前,我國還沒有關於“那吒”的任何記載,因此,“那吒”應該是在唐朝引進的一個神。這也許是因為唐代崇佛風氣興盛,佛經故事中的這位天王的第三子的事跡便廣為傳播了。並且,唐代還有玄奘西行取經的史實,這一史實後來被吳承恩加以充分想象和發揮,寫成了洋洋大觀的《西遊記》,成為膾炙人口的古典名著。唐代僧人大廣智不空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中稱那吒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還有唐代的其他佛經文獻中也出現了關於那吒的記載,如“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那吒捧塔隨天王”之類。此後,唐代筆記小說中就開始用“那吒”作為主角人物了。如唐玄宗時期,《開元傳信記》就記述了宣律和尚路遇那吒的故事,這是除佛經之外唐人筆記小說中記述那吒事跡的最早故事。此後,隨著民間傳說中關於那吒故事的演繹發揮,隨著後來曆代文人墨客的想象和演義,便形成了如今我們所知的那吒形象。那吒是民間傳說與虛幻緊密結合的典型人物。
民間傳說與虛幻緊密結合的典型人物還有很多,可最有名的除那吒外,還有楊戩。
《封神演義》中也描述了楊戩,說他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門人,奉師命下山助薑子牙興周滅商。他使一口三尖兩刃刀,穿一件“淡鵝黃”戰袍,“渾身上下金光照”;他有“三味火眼,現出光華,照耀如同白晝”,還有名為“細腰”的哮天犬,本相“形如白象”。楊戩“曾經煉過九轉元功,七十二變化,無窮妙道,肉身成聖,封清源妙道真君”。
《西遊記》也描述了楊戩形象。說二郎神楊戩是玉帝“令甥”,“楊君之子”。成書於《西遊記》之前的明嘉靖年間的《清源妙道顯聖真君——丁真人護國佑民忠孝二郎寶卷》(以下簡稱《二郎寶卷》)對二郎神楊戩有如下描寫:二郎神的父親楊天佑是上天“金童臨凡”。母親雲華仙女戀舊情下凡與楊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違犯天條,被花果山孫行者所困,被壓於太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天上鬥牛宮西王母的指點,“擔山趕太陽”,劈山救出母親雲華仙女,並反而用太山壓住了孫行者。《二郎寶卷》還詳細描繪了二郎神的形象。但《西遊記》中二郎神的形象與《二郎寶卷》中的形象十分相似。因此《二郎寶卷》中唐僧取經的故事對《西遊記》的創作有極大的啟迪作用。
再看《封神演義》中楊戩的形象與本領,與元雜劇及小說《西遊記》中的二郎神竟也是那麼相似,連封號也一字不差。《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都是在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後由文人加工創作而成,加之二者成書時間差不多,因此出現了兩書相互之間在某些民間傳說故事及細節方麵有所關聯甚至抄襲的現象,這也是不足為怪的。
關於二郎神的傳說,應該起源於四川的灌縣(今都江堰市)一帶,與傳說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關聯。李冰治水,聞名於世,計劃周密,成效顯著,絕非一人之功,一是有襄助之人。據《灌縣文集》中《李公父子治水記》的記載:“公治水非一處、襄之者亦非一人,若南安、榮經等處,皆嚐及之。故離堆之事偽傳,而同時若竹氏、毛郎亦替厥勳,二郎尤其著也。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學,而年正英韶,猶喜馳獵之事。奉父命而斬蛟,其友七人實助之,世傳梅山七聖,謂其有功於民,故稱聖人。”《蜀中名勝記》引《古今集記》說:“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其江、五石犀以壓水怪,鑿離堆山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十數州縣稻田。自禹治水之後,冰能因其舊跡而疏廣之。今縣西三十三鍵尾堰索橋有李冰祠。”“離堆上有伏龍觀,下有深潭,傳聞二郎鎖孽龍於其中,霜降水落,或時見其鎖。”李冰父子治水有功於蜀,蜀人十分懷念他們,於是修祠立廟常年祭祀,李冰被尊為“川主”,其子被尊為“二郎神”。
而關於二郎神的傳說的書麵記載則出現在宋代。經文人演繹和想象後,二郎神的傳說在元明戲曲中有著十分豐富的表現。今天所能見到的涉及二郎神傳說的元明雜劇,有《西遊記雜劇》(楊東菜批評本)、《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灌口二郎斬健蛟》四種。《西遊記雜劇》第一本第八出寫觀音菩薩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奏過玉帝,差十萬保官”暗中護送,其中第四個保官即是“灌口二郎”。第四本第十六出寫灌口二郎奉觀音菩薩法旨去救唐僧,與豬八戒大戰,並放出“細犬”才擒住豬八戒。而《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灌口二郎斬健蛟》、《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等劇中,二郎神的形象有了更具體的描繪,說他“神通廣大,變化多般”、“青臉紅髯”、“馬跨龍駒,箭插金壺,袍錦模糊,簇簇的如驟雨,支楞楞發金鏃”。說他的“三尖兩刃,刀過處利如風”,牽著“細犬衝圍破陣,金彈打散妖兵”。可見,二郎神的傳說和形象,在元明戲曲及話本小說中已經有了較為固定的敘述。
在明代,二郎神的傳說流傳很廣。《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曾見過《二郎搜山圖》,並寫有《二郎搜山圖歌並序》,吳承恩當時正是盛年(36歲),對“少年都美”的“清源公”指揮神兵、掄大刀長劍、放鷹縱犬、擒妖驅魔的英雄形象十分傾慕,並在該詩結尾處發出“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的感慨。因此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以歌讚的筆調描繪了二郎神的豐姿和神勇。
楊戩在《西遊記》的描述中極為神勇,也極為典型,而那吒則在《封神演義》中得到了充分描寫和表現,他們都產生於民間傳說,都經過了文人的充分演繹、想象和發揮,都是驅妖降魔的英雄人物,也都有一股凜然正氣。他們的人物形象是民間傳說與虛幻緊密結合的典型,必將繼續為廣大民眾津津樂道與代代相傳。也許,這也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之一吧。
亂世出奇將
治國離不開文臣,保國離不開武將。一般來說,太平盛世需要謀士和文臣,所謂“文能治國”。而戰亂時期則需要勇士和奇將,正所謂“武能安邦”。
中國曆史經曆了數度王朝更替,既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太平盛世,也有“群雄割據”、“諸侯並起”的戰亂時代。而一次次的戰亂,則造就了一批批的奇將。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們都是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他們造就了曆史的精彩,也讓曆史記載了他們的輝煌。
如秦末農民起義造就了項羽、英布、韓信等奇將。
項羽,號“西楚霸王”,秦末農民起義湧現出來的猛將,騎踏雪烏騅馬,持天龍破城戟,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威震四方。但在與劉邦的四年楚漢之戰中,優柔寡斷,最後四麵楚歌,自刎烏江。英布是項羽手下武功高強的悍將,但不是能統帥千軍萬馬的優秀將領,破陣殺敵有絕招,但頭腦簡單,缺乏謀略,在項羽軍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則是一位擅長謀略的優秀將領,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韓信先在項羽軍中,可不能得到重用,於是轉投劉邦,終得為大將,幫助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最大的、最有名的亂世當屬三國時期和隋唐時期,這兩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奇將。
三國時期有呂布、關羽、張飛、馬超等等。
呂布由於作戰威猛,弓馬嫻熟,被人譽為“飛將”。《三國演義》將呂布視為三國時期的第一員勇將,並留下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詞。這句脫口而出的俗諺,已經成為曆代人們傳誦的經典名言。《三國演義》中安排的“三英戰呂布”和“美女連環計”既突出了呂布的絕世武勇,也凸顯了呂布的有勇無謀。可惜,在三國時期那種風雲變幻、陰險狡詐的環境中,呂布的武勇反而成了他自己的致命傷。因為在當時,他既不能成為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也不安心於人下做一位衝鋒陷陣的將領,而是反複地被人利用。當利用完後又紛紛將他視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因此呂布在死守下邳被曹操活捉後,逃脫不了被處死的厄運。
關羽是劉備集團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也是一位既勇猛威武、又頗有道德情感的軍事統帥。關於他的勇猛威武,《三國演義》進行了大量描寫,如“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醜”、“過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等等,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關於他的道德情感,《三國演義》中的兩個故事就已經將之演繹得淋漓盡致。一是“土山三約”。下邳失守,關羽被困在土山之上,劉備妻小困於曹操手中。關羽欲進不能,欲棄不忍。張遼奉曹操之命勸降關羽,關羽提出三約:如知皇叔信,便往相訪;降漢不降曹;二嫂處給皇叔俸祿養贍。體現了關羽光明磊落、注重義氣、對劉備忠心耿耿的赤膽忠誠。二是“華容道義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得落荒而逃的曹操,慌不擇路經過華容道,正巧碰上奉軍師諸葛亮之命守在此處的關羽。按理說,疲乏不堪的曹操是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的,可關羽“義”字當先,所以當曹操哭求關羽並說起關羽“土山之圍”和自己的待他不薄的種種往事之時,關羽心中頓生愧疚之心。趁此良機,曹操得以逃回許昌。關羽的謀略也是不錯的,這主要體現在關羽北伐的整個進程之中。關羽東防孫吳,北伐曹魏,圍曹仁於樊城,淹七軍於漢水,擒於禁,斬龐德,鋒芒直指曹魏心腹。盡管最後因孫吳的叛盟而導致北伐失敗,關羽父子也殉國,但北伐充分顯示了關羽的計謀和威風。關羽還是有著非凡意誌和毅力的豪傑。最有名的故事是“刮骨療毒”。《三國演義》對此進行了細致描寫。說必須割開肌肉,將骨頭上的毒全部刮掉,並當場動手,鮮血淋漓。可關羽不用麻藥,且喝酒、吃肉、弈棋,談笑自如,令名醫華佗讚曰:“某為醫一生,未嚐見此。君侯真天神也!”正因為如此,後世許多將領對關羽大為崇拜,並有不少將領還以關張自許,把關羽當做“武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