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妖孽妲己(3 / 3)

第一,帝王的專寵。帝王的寵信是“紅顏”得勢的關鍵原因。中國曆史上每個帝王大都是“後宮佳麗三千”的,其中總有那麼幾位能獲得帝王的寵愛,其他的嬪妃則成了花瓶和擺設。這些能取得寵愛的妃子,不僅僅是因為長得美,因為美麗是不會長久的,她們必定還有其他的東西能打動帝王,比如魅力,比如氣質,比如個性,比如感情等等。她們憑著這些牢牢地抓住了帝王,獲得了專寵。帝王從此疏理朝政專心享樂。如此一來,則造成了兩種可以預見的後果:一是皇權部分喪失或完全失去。皇帝不理朝政,當然就需要有人來替他打理,否則龐大的國家機器如何運轉?這些代理的人可能就會是寵妃的親戚或朋友。二是國內矛盾將會不斷激化。當皇帝不理朝政之後,國家的運轉雖然有人替代辦理,但其政策和措施必定會出現改變。而且,辦理者往往並非忠臣。如此則會造成相當的後果,比如奸臣當道,比如政治昏暗,比如百姓、官吏的怨聲載道等等。矛盾激化的結果自然是相當可怕的,不是造成起義,就是造成帝王更換,最嚴重的當然就是朝代的覆滅了。

第二,紅顏的無知、自私和亂政。紅顏利用自己的魅力、身材、氣質等等,通過種種匪夷所思的手段,以獲得帝王的專寵。一旦獲得專寵之後,她們一則導致帝王沉湎於酒色享受,一則導致帝王不理朝政。漸漸地,她們的話語權、參政權就變得突出起來。當然,大多數受帝王專寵的紅顏隻是不想被湮滅在三千後宮佳麗之中,隻想自己能享受到皇帝的雨露恩寵,她們的目的並不是直奔話語權或參政權而去的。因為她們正當青春妙齡,想要享受愛情和幸福生活的美妙滋味。隻有少部分紅顏是處心積慮要通過帝王的專寵謀取話語權和參政權的。這些紅顏一般都十分自私並且無知。她們在得到實權之後,要麼亂政,要麼扶植自家勢力和大批親信,把國家搞得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從而激化國內矛盾,使朝廷和百姓之間的關係勢成水火,難以調和,從而為外族入侵或農民起義埋下了根源和種子。

紅顏誤國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帝王的原因、紅顏本身的原因,當然也有客觀條件和客觀環境等原因。但仔細推敲“紅顏禍水誤國”這一說法,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想法,那就是“紅顏”本身無罪,“紅顏”並不是“禍水”。“紅顏”就像美麗動人的花朵,那些懂得如何利用、欣賞、澆灌和保養鮮花的人,才能成為花朵的知己和守護者。隻有兩種人不能成為護花使者:一是對花不知所措的人。他們沒有關於鮮花的感覺、知識和經驗,當然談不上利用、欣賞、澆灌和保養鮮花了。在鮮花麵前,他們措手無策,不知道該如何做,因此要麼遺棄了鮮花,要麼扼殺了鮮花。二是對花十分敏感的人。他們是“花粉症”患者,對花有相當的敏感。他們被鮮花弄得暈頭轉向,最終迷失了自己。這些就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好色帝王們。

“紅顏”是無罪的,罪在那些不懂得處理“紅顏”(“美女”)與“江山”關係的帝王!罪在那些不懂得欣賞鮮花的男人!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是帝王們寵愛和胡塗,讓“紅顏”們欲望膨脹、虛榮心高漲,從而導致了“誤國”,這才是“紅顏禍水誤國”的根本原因。

具體到殷商的妲己,中國曆史已經將她定為“禍水”,定為“誤國”的典範,這對妲己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妲己隻是個妙齡女子,隻想得到帝辛寵愛,隻想獲得愛情和情感的滋潤,她對殷商政治的影響力是十分有限的。是帝辛的沉迷於酒色造成了政治的混亂、賢臣的離散、百姓的怨恨和殷商的衰亡。所以,殷商的滅亡之罪不在於妲己,而在於帝辛。這才是客觀的、公正的評判。

手段和魅力是女人的法寶

女人擁有優美的身材和漂亮的臉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帝王擁有“三千佳麗”。如果不是美麗的外表就能引人注目,帝王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光擁有這樣的外表還是不夠的,因為外在的東西是表象,而表象是不能持久的,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甚至心情和飲食等條件的改變而發生改變。隻有在擁有迷人的外表的基礎上,結合氣質、魅力和手段,才能徹底地贏得地位,贏得帝王的寵愛。因此,魅力和手段是女人至關重要的致勝法寶。

《封神演義》中的妲己無疑是有氣質也有魅力的。她出身於遊牧民族,那種帶有野性的、豪放不羈的性格十分突出,也十分與眾不同。如此鮮明的個性和氣質自然使她能夠如鶴立雞群般突出,從而贏得帝辛的專寵。妲己也是有手段和計謀的,按照《封神演義》的敘述,妲己設計陷害薑皇後就充分顯示了她的才智和細膩心計。

妲己的手段更多的是通過美色、魅力和氣質迷住帝辛,從而達到受帝辛專寵、讓自己地位永固的目的。妲己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因此毀滅殷商,雖然《封神演義》是那樣說的,可曆史的真實並非如此。妲己隻想盡情享樂,享受愛情的美妙,享受榮華富貴。她有著相當的虛榮心和占有欲,她想要這一切永遠不再離自己而去。試想,如果妲己很快地就把殷商給弄滅亡了,那對她有什麼好處呢?她的愛情、她的榮華富貴不就煙消雲散了嗎?這是她絕對不願意的。所以從這個層麵上來講,把殷商的滅亡歸罪於妲己也是沒有根據的。

然而,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有魅力又有手段的女人,她們有些幫助帝王成就了千秋功業,也有些則利用帝王擾亂了朝政和國家,還有些則實現了自己心中的願望和理想。

如西漢的呂雉。當劉邦還是亭長時,呂雉的父親精於相人之術,看出劉邦有龍顏之相,當機立斷就把愛女嫁給了他。秦末天下大亂,劉邦率眾入沛縣被擁為沛公,到劉邦攻入鹹陽時,又被項羽封為漢王。然而,4年的楚漢相爭中,呂雉成為項羽的俘虜,受盡了淩辱和折磨,她的精神和心理都受到了重大的創傷,造成了以後的多疑和恐懼感,變得心胸狹窄、精神緊張、陰狠毒辣和凡事先下手為強的性格。到楚漢罷兵時呂雉被放回。此後劉邦背約、滅了項羽,呂雉成為皇後。當劉邦要廢掉呂後之子劉盈而改立寵妃戚姬之子劉如意時,呂後求計於張良,終於保住了劉盈太子之位。呂後的主要功勞一是幫助劉邦奪得了江山,二是在獨掌政權十幾年中減輕了百姓負擔,廢除了“三族罪”和“妖言會”等繁苛法令。《史記》和《漢書》都稱讚說:“高後女主,製政不出閨閣,而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嫁穡,衣食滋殖。”呂雉陰狠毒辣主要體現在兩件事上:一是用布兜起、用竹簽刺死了韓信,以踐行劉邦與韓信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的誓約;二是將戚姬挖眼燒耳、砍去手足,做成“人彘”,慘不忍睹。但她終究功大於過,因為她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盛世的基礎。

如唐朝的長孫皇後。長孫皇後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正統教育,正直善良、賢淑溫柔、知書達禮。她13歲就嫁給了李世民,從此相夫教子,輔佐李世民當上了唐太宗。正因為長孫皇後的賢良恭儉、寬容和順,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事情,這在曆朝曆代都是極為罕見的。後宮中的樸實節儉風尚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樣。長孫皇後對唐太宗說過要“居安思危,任賢納諫”,唐太宗大加讚賞並極力推行,因而開創了良好的政治局麵和社會風氣,也直接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麵,使唐朝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大高峰。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格和無私的行為,以她的超凡魅力贏得了唐太宗和天下人的敬仰,也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母的典範。

如唐朝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期間,吐蕃(今西藏)一直與唐朝有所摩擦。鬆讚幹布在敗給唐軍之後,對大唐的強盛稱讚不已,特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於是在宮中選了一位通曉詩書禮儀的宗室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了鬆讚幹布。陪嫁的有大量書籍、樂器、絹帛、糧食種子,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文成公主在吐蕃不僅廢除了一些陋習舊規,還整理了吐蕃有關文獻,使吐蕃政治上走向了正規化。文成公主還傳授漢族文化、教授唐朝音樂、種植優質糧種、傳播先進文明,使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取得了飛躍發展,因而稱霸西域,成為大唐西方的有力屏障。文成公主的魅力,讓所有的吐蕃民眾都視她為神明。

如明朝的萬貴妃。萬貴妃名叫萬貞兒,是明憲宗的愛妃。萬氏4歲便入宮,此後出落得如花似玉。當時,憲宗是皇太子,與萬氏遊玩戲謔,日益親近,15歲時便把萬氏要做了貼身侍女。盡管萬貞兒已年過30,但仍是處子,看上去不過20左右。她終於使出了種種狐媚手段,勾住了皇太子。因她大憲宗19歲,所以憲宗即位後,隻得與吳皇後成婚,隻封萬氏為妃子。可萬氏使出種種手段,讓憲宗廢了吳皇後,從此專寵於她。萬氏還不許其他嬪妃懷胎,這樣過了好些年,憲宗一直沒有子嗣。萬氏還內連宦官、外結權臣,太監梁芳、鄭忠、汪直等俱諂事萬貴妃。萬貞兒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舉奪寵,做了二十多年無名有實的皇後,其手段可謂高明至極。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國曆史上具有魅力與手段的女人不勝枚舉。正是因為存在這些有魅力和手段的女人,才造就了中國曆史的豐富多彩。我們應該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來正確看待和準確把握她們的所做所為。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她們,才能更好地解讀曆史人物。

其實,男人同樣需要魅力和手段。中國曆史上同樣有許多男人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手段,隻是具有非凡魅力和手段的女人更加引人注目、更加令人刮目相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