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關於九尾野狐。
按照《封神演義》的說法,妲己是千年狐狸精附體,受女媧娘娘之命來禍亂殷商。據考證,有蘇氏部落是以九尾狐為自己的圖騰加以崇拜的,因此才會有《封神演義》裏的這種狐狸精說法。
其實,九尾狐象征子孫繁盛,上古聖人大禹就娶塗山氏之女為妻,塗山氏之女即號為九尾白狐。後代人卻反其意義,以食人的九尾狐為妖。到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已經說妲己是九尾狐了。《封神演義》是在《千字文》上的發揮,酈道元《山海經?南山經》說:“青丘之山有獸焉,其壯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漢趙曄《吳越春秋》說:“禹三十未娶,恐時之莫,失其製度,乃辭雲:‘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尨尨。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後世卻均以九尾狐為妖,如宋人趙令疇《侯鯖錄》說:“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
當然,妲己不可能是妖怪,更不會是九尾野狐所化,隻是她的美色突出,她的性格和氣質與眾不同而已,隻是因為帝辛專寵她造成了誤國而亡而已。可正因為如此,後代便都把殷商滅亡的罪過加到了妲己身上,他們不說是因為帝辛沒有處理好“江山”和“美人”的關係而亡國,卻說是因為妲己迷惑帝辛禍害了殷商。於是許多稗官野史都說妲己是一個蛇蠍美人,是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妲己的妖孽和狠毒形象也因此不斷升級。《尚書》裏討伐紂王時隻有一句“聽信婦言”,《國語》說:“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呂氏春秋》講:“商王大亂,耽於酒色,妲己為政,賞罰無方。”可到了後來,隨著想象力的不段升級,寫出來的殷商曆史就越生動,妲己也就成了千古罪人和九尾野狐。
這裏還有一首詞是描述妲己的:
情絲截,不願回憶傷心切,傷心切,心如蛇蠍,心似碎屑。
夢魘打出同心結,心中自淚不停瀉,不停瀉,酒池之外,枯風殘月。
第三,關於妲己的罪惡。
《封神演義》和其他野史對妲己的罪惡進行了羅列,具體說來主要是以下4條:
1.紂王因討歡妲己,派臣下四處搜羅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到鹿台、鹿苑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2.妲己慫恿紂王殘殺忠臣,甚至剖腹挖出比幹之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有七竅玲瓏之心”的說法,十分荒誕殘忍;
3.嚴寒之際,妲己見有老、少二人赤腳在冰麵上行走,認為其生理構造有差別,故老者不怕冷、少者畏寒,從而讓紂王將二人雙腳砍下,以研討他們有差別的原因是因為骨髓多少的區別;
4.妲己想顯示自己的本領,讓紂王剖開三位大腹便便的孕婦的肚子,以驗證自己的預測。
從確切的曆史記錄來看,帝辛晚年沉迷於聲色之娛和酒食之樂是客觀事實,而且虐殺丞相比幹也是曆史事實。但說到砍掉赤腳在冰上行走的老少二人的腳以及剖開孕婦的肚子察看胎兒形狀卻有些牽強附會,讓人難以置信了。妲己雖然豪放粗獷,帶有男性性格,但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要帝辛去殺人。即便是再凶殘暴戾的人,也不會有如此癖好的,除非那些被殺之人與自己有著某種深仇大恨。因此毫無疑問,第3條和第4條罪狀是後人的演繹和想象。
其實,關於真實的妲己,我們可以客觀而冷靜地分析一下,透過當時的條件、環境、現實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首先,關於“聽信婦言”。一般的事情還是可能聽了妲己的,但重大事情是不可能全聽妲己的。因為商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是要通過卜卦問神來決定吉凶和行動的,這在甲骨文中有許多明確的記載。所以妲己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其次,關於妲己幹政。帝辛是個勇武之人,性情剛毅,好獨斷專行,不喜歡聽人擺布,很有自己的主見。妲己隻是帝辛晚年的生活伴侶之一,帝辛不會對她言聽計從。妲己也不可能幹涉殷商的政治軍事等活動,否則如果妲己在被帝辛寵愛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的話,為何有蘇氏部落卻始終未能得勢而興盛起來呢?
最後,關於妲己的罪惡。妲己是個青春美貌的少婦,自然對愛和情都十分看重,希望帝辛能每天陪她尋歡作樂。她的主觀意願就是這樣的,可客觀上卻造成了帝辛沉醉酒色、荒於朝政的結果。這才是妲己的罪過。或者說,妲己入宮之後,因為爭寵或因為受帝辛專寵而與其他的嬪妃產生了紛爭,那些失寵的嬪妃各有其氏族背景,於是便加深了帝辛與各諸侯之間的矛盾。這也是合乎情理的推斷。
所以,妲己是“蛇蠍美人”的惡名應該是西周人宣傳的結果。因為正像鞭撻帝辛,指責他是“紂王”一樣,醜化妲己同樣是一種消滅殷商的政治手段。司馬遷的《史記》說紂王是自焚而亡,妲己為周武王所殺。可《世說新語》中卻引三國時期孔融的話說,周師進入朝歌之後,妲己為周公所得,後來還成為了周公的侍妾!這可以從周師進入朝歌之後再沒有貶抑妲己的話語這一點得到一些側麵的證明。當然《世說新語》中也有很多繆誤,我們已經無法肯定地說孔融說的話就是真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硬要說妲己是亡國的“禍水”的話,那也未免太高估了她的能力;如果硬要把殷商亡國的過失推到妲己的身上,就客觀實際和普通常識來看,是無論如何都不敢讓人苟同的。
紅顏禍水誰之罪?
按照《封神演義》的說法,妲己既是紅顏又是禍水,是妖孽,是魔鬼,更是殷商的災難。
事實上,在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中,幾乎每個朝代都發生過“紅顏禍水誤國”的悲劇。
夏朝有妺喜。妺喜是夏朝最後一位天子——桀的妃子。桀出兵討伐小國有施氏,獲得美女妺喜而歸。在得到妺喜之後,桀縱情聲色,恣意享受,用瓊作室,用象牙作廊,用瑤作台,用玉作床,懸肉為林,傾酒為池。據傳說,妺喜愛聽“裂帛”之聲,桀便命令各地每天進貢絲綢一百匠,令人輪流撕開來給妺喜聽,以博得美人一笑,即所謂的“千金買笑”。因為夏桀“殘賊海內,賦斂無度”,許多老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又因桀專寵妺喜,不理朝政,夏朝很快就被商湯給滅掉了。
周朝有褒姒。褒姒很美,而她的笑容更美,可就是輕易不笑。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笑容,竟令人點燃了當時用做報警求援的烽燧台,各諸侯見了,匆忙奔來,四處黃塵驟起,諸侯援兵奔湧而至,使得褒姒大笑不止,令周幽王得到了極大的精神滿足,可也喪失了烽燧的報警作用。當犬戎殺奔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而來時,周幽王的點火求援沒能召來各諸侯國的援兵,西周因此滅亡。(也有人說,“裂帛”之聲是指褒姒而非妺喜。)
春秋有西施。西施有“沉魚”之美,是中國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她是吳國國王夫差的妃子。當吳國要進兵滅亡越國之時,越王句踐便向吳國國王夫差進獻了兩名美女,西施是其中之一。西施的主要任務是要吳國不滅掉越國,不殺了句踐。於是,在枕頭風的作用下,夫差放過了句踐。句踐臥薪嚐膽,終於東山再起,最後滅掉了吳國。如此看來,西施倒有點像是越王句踐的間諜,但對吳國來說,西施則是典型的禍水了。
三國有貂禪。貂禪有“閉月”之美,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從小被王允收留。當時董卓把持朝政,董卓有勇武超群的呂布作為義子,因而為所欲為。為除掉董卓,王允利用貂禪一人周旋於兩個男人——呂布和董卓之間,引起了兩個男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最後呂布殺死了董卓,呂布自己也在戰亂中被曹操捉住殺死。
晉朝有賈南風。據曆史記載,賈南風貴為皇後,卻個子很矮,臉色青黑,眉間還有一粒痣,可以說是長得十分的醜,應該算不上紅顏,但卻是絕對的禍水。因為她奇妒無比。史載,有一次她聽說某妃子懷了孕,竟然用長戟把她給捅死了。而且,賈南風好淫,寵愛美男子,弄得朝廷後宮烏煙瘴氣。最主要的是她政治權謀了得,她總是利用各派係之間的矛盾又打又拉,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唐代有楊玉環。楊貴妃的美麗也是男人難以抗拒的。唐玄宗正是因為她的美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僅如此,而且“後宮佳麗三千人,萬千寵愛在一身”。於是,唐玄宗在經曆了短暫的繁榮之後,便沉迷於酒色,放任國家大事不管了。最後,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亂”的爆發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貴妃是有相當過失的。
明朝有客氏。客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娘。她本是河北鄉下的農婦,因有些姿色,18歲被選進宮給小皇子做奶娘。後來,客氏就憑著小皇子對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掌握了後宮權力。客氏與奸臣魏忠賢相互勾結、密切配合,緊緊地控製住了皇帝,把整個國家弄得亂七八糟、內外交困,朱明王朝的統治麵臨全麵崩潰的局麵,客氏應該負有相當的責任。
清朝有慈禧。慈禧的上台,與鹹豐皇帝的好色密不可分。那拉氏本來隻是個小宮女,可她唱的南方小調很有魅力,鹹豐皇帝為之傾倒,並且不顧自己身體孱弱,盡情享樂,結果隻當了10年皇帝就死在床上,給了慈禧“垂簾聽政”的機會,那拉氏從此掌權,從1860年到1908年,幾近50年。由於慈禧的無知和自私,清朝喪失了許多拉近與西方文明、與現代文明距離的機會,如“百日維新”,如“洋務運動”等等,都不幸夭折。八國聯軍侵華、日本侵略中國,中國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造成了中國的衰弱和落後。慈禧是中國曆史上為害最為嚴重的紅顏禍水了。
其實“紅顏禍水”是個不雅的、貶義的稱呼,它專指女性,特別是漂亮的女人。這似乎有些不公平。因為女人長得美並不是罪過,相反,美麗對大千世界來說是一道風景。之所以要把“紅顏”與“禍水”拉到一起,主要是因為這種美對男人來說是一種誘惑,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如果沒有男人的欣賞和寵愛,“紅顏”們又何以能輕易地就成為“禍水”呢?所以,我們仔細分析“紅顏禍水”誤國的原因,就不難發現其中深藏著的奧妙。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有相互依存或相互對立的兩麵性的。“紅顏禍水”之所以會誤國,也是有著兩方麵的關係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