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暴虐商紂王(3 / 3)

其三,與他們的稱號一樣,他們的性格也十分怪僻、乖張,可謂獨有。

一般地,作為帝王,應該含而不露,既有威儀,又有思想,在很多方麵都成為臣民的表率。可中國曆史上許多帝王,他們的性格和作風都十分怪異,或好色、或貪玩、或殘暴成性,可謂獨有。

三國時東吳末帝孫皓凶惡殘忍、多忌好殺,他最恨別人抬眼看他,說是“橫眉逆視“,不少人因此被挖去眼珠子。他的根據就是《禮記?曲禮》:“天子視不上與祫,不下與帶。”就是說臣屬看天子上不能高過衣領,下不能低於衣帶,否則均是不敬。以此施刑,孫皓是古今第一人。孫皓殺人有很多古怪獨特的理由。湘東太守張詠,因湘東貧困請求緩繳“算緡”被殺;會稽太守車浚因當地大旱請求賑貸被殺;孫皓愛姬派宦官搶奪民物被中郎將陳聲依法處理,孫皓用燒紅的鐵鋸鋸斷了陳聲的頭;中書令賀邵中風不能說話,孫皓懷疑有詐數千次拷問,並將其鋸死。孫皓為了殺人方便,引水入宮,稍有不如己意者就殺後拋入水中任其漂流。

前秦厲王苻生也十分凶殘。苻生召見大臣時,往往弓箭在手,白刃利劍、錘鉗鋸鑿隨身放置,想殺誰就殺誰。有次他在鹹陽故城擺酒,遲到的統統被殺。他的舅舅強平向他進諫,要他關心百姓,愛禮公卿,致敬宗社,他以“妖言”之名鑿開了強平的頭顱,把母親強氏活活氣死。他嗜酒如命,不分白天黑夜地喝,可以醉得多日不醒。說好話也殺,說壞話的也殺。因他眼睛有毛病,凡“不足、不具、少、無、缺、傷、殘、毀、偏”等詞話一概避諱,因此而死者不可勝數。王族宗室、功勳宿將、忠臣良吏差不多全被他殺光了。

中國曆史上的暴君十分之多,至於好色、貪玩的皇帝更是不可勝數了,中國曆代帝王,哪個不是“三宮六院,嬪妃三千”呢?他們的好色、貪玩與他們的殘暴一樣,是絕無僅有的,任何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帝辛也是一個帝王,按照中國曆史上的稱呼,叫做“商紂王”,也成了殘暴的代表人物,似乎以上帝王都是步帝辛之後塵者。《封神演義》中說商紂王自稱為“朕”,周文王自稱為“孤”。周文王自稱“孤”是沒有錯的,可商紂王自稱“朕”卻有所不妥。因為在當時還沒有“朕”這一稱號。就算是在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沒有“朕”這一稱呼的。“朕”是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給自己定下的皇帝特有稱號。“朕”是秦皇首創,秦始皇以後的帝王便紛紛沿用,秦始皇之前的帝王是不會這樣稱呼的,他們都自稱為“孤”或“寡人”。《封神演義》之所以說紂王自稱為“朕”,是因為《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生活在明朝,明朝皇帝自稱為“朕”,故在他的小說中便將商紂王定為自稱為“朕”了。

從商紂王的一生來看,晚年的他除了擁有美女妲己之外,真的可以說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其實,當時的殷商不但國力強盛,而且朝中不乏人才。且不說薑皇後溫柔賢惠,後宮相處甚歡,就是文武百官也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在眾多大臣中,武有太師聞仲、虎將黃飛虎之類,不僅武勇超群,而且兵法戰陣嫻熟且足智多謀。殷商多年的征戰和輝煌的戰果就有他們的汗馬功勞。文有商容、微子、箕子、比幹之類,他們殫精竭慮,對帝辛忠貞不二,為殷商出謀劃策。殷商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都與他們的艱苦努力分不開。

可自從帝辛醉心於妲己之後,偏聽偏信,唯妲己之言是聽,寵奸臣費仲、尤渾之類,荒於朝政,脾氣暴躁,反複無常,性情變得十分暴戾,動不動就拿臣下問罪。眾大臣六神無主,唯恐避之不及,於是,裝瘋的裝瘋,賣傻的賣傻,出逃的出逃,隱退的隱退,投敵的投敵。殷商王朝便大有人才散盡、朝中無人可用之感了。當帝辛殺掉最後的忠臣——丞相比幹之後,帝辛便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殷商的滅亡也就自然而然、指日可待了。

《封神演義》對商紂王最後成為孤家寡人的描寫是十分到位的,開篇即點出了聞仲、黃飛虎、商容、梅伯、趙啟等賢才名錄,並說“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可看罷丞相比幹之死又無不扼腕長歎:至此,殷商已無人矣!殷商滅亡已無可避免!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帝王自稱“孤”、“寡人”是至高無上的自傲,並且當他們真正成為“孤家寡人”的時候,那也就離這個帝王的下台、離這個國家的滅亡之期不遠了!

美麗地死去也能成仙

朝歌被陷,帝辛萬念俱灰,望著自己的宮殿,想起自己的美麗江山,不禁潸然淚下、悔恨重重,帝辛明白,自己除了死,已別無他途。

《封神演義》對商紂王的死描寫得較為詳細。《封神演義》寫道:

話說紂王方行至摘星樓,隻見一陣怪風,就地滾來,蠆盆內咽咽哽哽,悲悲泣泣,無限蓬頭披發,赤身裸體之鬼,血腥臭惡,穢不可聞,齊上前來,扯住紂王大呼曰:“還吾命來!”又見趙啟、梅伯,赤身大叫:“昏君!你也有今日一般敗亡之時?”紂王忽的把二目一睜,陽氣衝出,將陰魂撲散;那些屈魂冤鬼,隱然而退。紂王把袍袖一抖,上了頭一層樓,又見薑娘娘一把扯住紂王大罵曰:“無道昏君!誅妻殺子,絕滅彝倫;今日你將社稷送斷,將何麵目見先王於泉下也?”薑娘娘正扯住紂王不放,又見黃娘娘一身血汙,腥氣逼人,也上前扯住大呼曰:“昏君摔我下樓,跌吾粉骨碎身,此心何忍?真殘忍刻薄之徒。今日罪盈惡滿,天地必誅。”紂王被兩個冤魂,纏得如癡似醉一般;又見賈夫人上前大罵曰:“昏君無道,你君欺臣妻,吾為守貞立節,墜樓而死,含冤莫白。今日方能泄我恨也!”照紂王一掌,劈麵打來;紂王忽然一點真靈驚醒,把二目一睜,衝出陽神,那陰魂如何敢近,隱隱散了。紂王上了摘星樓,行至九曲欄邊,默默無語,神思不寧,扶欄而問:“封宮官何在?”封宮官朱升聞紂王呼喚,慌忙上摘星樓來,俯伏欄枰,口稱:“陛下!奴婢聽旨。”紂王曰:“朕王不聽群臣之言,誤被讒臣所惑;今兵連禍結,莫可解救,噬臍何及?朕思身為天子之尊,萬一城破,為群小所獲,辱莫甚焉!欲尋自盡,此身倘遺人間,猶為他人指念;不若自焚,反為幹淨,毋得令兒女子存留也。你可取柴薪堆積,朕當與此樓同焚,你當如朕命。”

《封神演義》又說:

且說紂王見朱升下樓,自服袞冕,手執碧圭,佩滿身珠玉,端坐樓中。

話說紂王在三層樓上,看樓下火起,烈焰衝天,不覺撫胸長歎曰:“悔不聽忠諫之言,今日自焚死,固不足惜,有何麵目見先帝於地下也?”

帝辛之死十分悲壯而從容,也非常坦然而美麗。穿著王服,手拿碧圭,而且滿身珠寶。與其說是死去,還不如說是去赴黃泉美麗的約會!

這讓我們想起了“梁山伯與祝英台”,想起了“白蛇傳”,也想起了杜十娘。

梁祝是中國曆史上最慘美的愛情故事,它帶著一股凜冽之氣結束,並化了蝶,象征著高尚而美麗的愛情掙脫了封建牢籠,以十分美妙新奇的方式獲得了自由,並雙宿雙飛而去。這個開放式的結尾使整個故事變得十分抒情而唯美,無限地開拓了人們想象的空間。這種美麗地逝去留下了動情的詠歎,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白蛇傳則是另一種形式的慘美。白素貞是蛇妖,可她卻沒有妖的決絕和野蠻,竟有人的癡纏和溫柔。她放棄了修煉成仙,卻變身嫁與許仙並懷有身孕。在許仙的猶豫、驚恐、防範和躲避之下,白素貞被雷峰塔永鎮,喪失了生命。白素貞的死同樣十分美麗而新奇。

杜十娘的死卻是美麗而悲壯的。杜十娘是一個美麗而工於心計的女人,她本是京中名妓,頗識男人,可她卻把終身委托給了老實而怯懦無能的李甲。李甲竟串通人販子要賣掉杜十娘。於是,杜十娘麵對李甲的背叛與殘忍,洞悉了人性的自私與醜陋,她不願再與之抗爭,便選擇了與百寶箱一起怒沉江中,悲憤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些美麗的死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死,對人來說是一種必然。但死,就像生一樣,又是十分神聖而美麗的。就像所有人都十分重視生一樣,沒有人不看重死,帝辛對自己的死也看得很重,於是選擇了美麗地死去。

《封神演義》說:“摘星樓塌倒,如天崩地裂之狀,將紂王埋在火中,一霎時化為灰燼。一靈已入封神台去了。”

古代人是十分講求迷信和崇拜的,認為人死了隻是塵世的皮骨已經死去,但其靈魂還在,其精、氣、神也是留存在世的。那麼,每一個人的死去都是有靈魂存在的,這些靈魂由著一個守護神掌管,有可能升入天堂,也有可能墜入地獄,也有可能就留在人世間。天上的那些星星便是人類靈魂的結晶,大的、閃閃發亮的、占據重要位置的則是著名人物的靈魂,小的、居次要位置或充當配角、默默無聞、不為人所發現的星星則是一般人的靈魂。當然這隻是無稽之談,是人們對死去的親朋好友的一種追思,是人們心理的一種安慰和期望。

帝辛作為殷商的最後一位帝王,是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的。就是在中國曆史上,他也是影響深遠的人物,因為曆朝曆代都把他作為殘暴邪惡的典型進行宣傳和塑造。曆史已經把帝辛當做了殘暴的象征。但即便是這樣一位暴君,其死後可靈魂也同樣存在!而且還不是去地獄!甚至還可以“封神”!

《封神演義》的關鍵詞是“封神”,但主要內容是講述西周滅商的曆史過程,用神話故事糅合曆史史實來塑造一大批曆史人物和虛擬神仙。最後,全書突出表現了薑子牙的“封神”和周武王的大封諸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薑子牙的“封神”活動和周武王的“分封諸侯”是同樣重要的大事件!

周武王分封諸侯是為了表彰有功之臣,薑子牙封神是為了安慰死去的亡靈;周武王封王是為了屏障西周王朝、保衛周王朝,薑子牙的封神是為了收束管理靈魂,不使其為患;周武王封王是威武的,薑子牙封神是悲壯的。分封諸侯和封神雖然方式、方法、形式、內容等等有諸多不同,但它們的結果卻有些相似,那就是它們都是對人(活著的人和已經死去的)的濃重的“封賞”!

《封神演義》中,基本上死去了的人都被薑子牙封了神,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也無論是凡人還是神仙,他們都得到了應有的歸宿。是的,美麗的死去也能成仙,美麗的死去都能成仙!因此商紂王也被薑子牙封為了“天喜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