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暴虐商紂王(2 / 3)

妲己進入帝辛的生活領域,也正是商朝國力如日中天的時候,那時,新的商朝都城正在風光明媚、氣候宜人的朝歌興建起來,四方的工匠和才智之士紛紛向朝歌集中,形成了朝歌的空前熱鬧和繁榮景象。一時間,離宮別院次第興建,狗馬奇物充盈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絲竹弦管漫天樂音,奇獸異鳥遍植園中。從此,戎馬一生的商王帝辛,終於在妲己這個嬌媚的小婦人的引導之下寄情於聲色之中去了。

據傳說,帝辛因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妲己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就令樂師創作出靡靡之音和下流的舞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豔動人。於是帝辛荒理朝政,日夜宴遊。並設“酒池”、懸肉於樹為“肉林”,每次宴飲者多達三千人,並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可謂不堪入目。又傳說當時的九侯(封地河北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非常美麗,應詔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蕩而被殺,九侯也遭“醢刑”。並傳說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抹油,在底下架起火炭炙燒,然後命“有罪者行其上”,沒走幾步就會掉落到火紅的炭火中被活活燒死。妲己聽到慘叫聲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大聲歡笑。這些就是“酒池”、“肉林”、“炮烙”的由來。不管這些傳說是真是假,總之,正是妲己使帝辛成為了真正的昏君,在曆史上留下了千古罵名。直到牧野之戰商軍慘敗,朝歌被陷,帝辛隻好悲憤長歎,赴鹿台舉火自焚而死。

《封神演義》作為一部神話小說,在沒有史家要真實於曆史的顧慮的前提下,更是對帝辛的種種暴行大肆宣揚,它糅合了曆代文人提供的諸多素材,並大力加以發揮和升華,讓商王帝辛從此永遠成了商紂王,成了暴君的代名詞。

江山易得美人難求

商紂王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毫無爭端地成為帝王的。在他看來,自己當上國王是十分自然的事,因此在他心目中,認為江山的得來十分容易,他不可能有那種坐江山十分不易的感覺。因此,對於從祖上傳來的江山他覺得就是自然遺留下來的祖傳寶貝一樣,自己可以隨意支配,可以贈予他人,也可以肆意妄為,不會有心疼的感覺。這一點在後來的中國曆史上有著十分的相似之處,大凡輕易得到的江山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秦二世胡亥,在除掉兄長扶蘇和大將軍蒙恬後繼承了王位,以為無人敢與爭鋒,天下太平,於是胡作非為,嚴酷鎮壓、剝奪百姓,一係列的苛政和暴行,終於葬送了自己的統治。又如劉備的兒子劉禪,繼承王位以後,不思進取,一切事情都委托給了諸葛亮,自己隻貪玩樂。當諸葛亮病逝後,蜀也就被魏消滅了。當問及他在魏是否還想念舊地時,他竟然說出“樂不思蜀”來,完全不把自己的王位當回事,亡國就讓他亡國吧----碰上這種人,恐怕有兩個諸葛亮也不頂用!再如南唐後主李煜,自然地繼承了王位,但醉心風月,隻顧玩樂,早早就投靠了北宋。但最後還是被北宋滅了國。等到他失去王權後才幡然醒悟,致有“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反思和哀歎。

而君王們對那些奮力爭取、舍命拚奪、殘酷殺戮得到的帝王寶座卻倍加珍惜了。尤其是在朝代初建之時更是如此。如秦始皇親政以後,就表演了“車裂”假父(即嫪毐)、囊撲二弟”的好戲,隨後又吞並了其他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長久以來的割據局麵。秦始皇采取了一係列鞏固統治的辦法,如統一製度和法令、統一貨幣和文字、統一度量衡等等。為了從思想上控製全國,秦始皇還進行了“焚書坑儒”。秦始皇甚至還大修了長城。這些都體現了江山難得的心態。又如西漢太祖劉邦,平民出身,曆盡艱難,滅了秦朝,殺了項羽,終於做了皇帝,因此他十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天下,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社會生產和減輕人們負擔的政策,為西漢王朝以後的空前繁榮並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如唐太宗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建成、元吉而登上皇位,因而十分看重他的這份家業,不但“從諫如流”,而且悟出“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深刻道理,致力清明政治,發展經濟、科技、文化、外交,在各方麵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造就了“貞觀之治”,也造就了中國曆史上的又一個輝煌朝代。再如宋太祖趙匡胤,經艱苦努力,“黃袍加身”搖身一變成為皇帝,自覺珍貴異常,於是奮力而為,開創了北宋王朝的統一局麵,史稱“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趙匡胤比較豁達、也頗能納諫,雖出身戎行,卻頗知文治的重要性,他開創的北宋王朝在曆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做這樣的對比,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其一,這是中國曆史的固有現象,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研究,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獲和領悟的。其二,是想說明帝辛對帝位的態度。而帝辛的為所欲為和剛愎自用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也印證了我們的上述推想。

相對於江山來說,美人卻是十分難求的,這是帝辛心中的想法,特別是在征伐有蘇部落得到絕世佳人妲己之後,帝辛也就慢慢地變成了商紂王。

首先,帝辛變得不理朝政,一心沉醉於酒色歡娛之中了。

帝辛是個孔武有力的男人,即便是年近60才得到美女妲己,心中的衝動也是難以自抑的。曆史上有很多帝王都是好色的,都沉迷於風月情色之中無法自拔。就算不是帝王,也有“英雄難過美人關”的說法。可見美女對於男人來說,還是相當有市場的、有吸引力的。帝辛則絕對算得上是“英雄”,再加上豐沛的國力和過剩的精力,那麼他醉心美色之中是自然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沉迷情色歸沉迷情色,總不能因此不問國事、不理朝政了吧?這可不是美女妲己的錯,這是帝辛自己的問題。

應該說,帝辛是個重視感情、或者說是感情比較豐富的男人,一旦喜歡上了妲己(當然也可以是別的女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因此,傳說帝辛有了佳人妲己之後,設“酒池”、“肉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弄清楚其中的真相了,但自從帝辛得到妲己之後,就不理朝政,一心沉醉於酒色歡娛之中,這絕對是真實可靠的。不然,以帝辛的威武和才能,是不會看不到西周的強大和陰謀的,也不會看不到各諸侯國的分崩離析、看不到殷商大勢將去、國家危矣的明顯局麵的。正是妲己的出現,使帝辛迷失了自己、麻醉了自己、放縱了自己,丟下了讓自己勞神費力的朝政。妲己使帝辛找到了久違的激情和快樂,找到了幸福的感覺,而有了“幸福”,帝辛還會去奢求其他嗎?

其次,帝辛變得偏聽偏信,開始十分寵愛妲己和奸臣費仲、尤渾了。

帝辛對妲己的寵愛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幾乎發展到唯妲己之言是聽的境地。為此他廢掉薑皇後,立妲己為後,他殺了九侯之女,還殺了九侯。帝辛變得暴戾起來,隻要是妲己厭惡的人和事,他都會想法設法去驅逐或使其消失,甚至連丞相比幹也未能幸免。當比幹看到“炮烙”之刑實在過於嚴酷而變態時,終於忍不住向帝辛進諫,比幹說:“不修先生之典法,而用婦言,禍至無日。”這話則正好戳到紂王的痛處,哪個帝王能忍受別人說自己聽信婦人之言呢?哪個帝王能忍受別人說就要遭殃呢?帝辛非常生氣,認為比幹是在“妖言惑眾”,給他難堪,當妲己在一旁添油加醋並吐出一句嬌滴滴、血淋淋的“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的話來之時,帝辛便不再猶豫,殺了比幹,所謂“剖心而觀之”。

自從寵信妲己之後,帝辛因荒於朝政,又固以為“吾有民,有命”,所以已聽不得忠言、諫言,轉而愛聽媚言,好言。奸臣費仲、尤渾之徒善於揣摩帝辛的心事,因而專挑好聽的話對帝辛講,把帝辛哄得十分開心和舒暢。帝辛便十分喜愛費仲、尤渾,後來便發展到隻想聽費仲、尤渾說話了。在奸臣費仲、尤渾的操控下,殷商朝政自然是一塌糊塗,無法再恢複往日的聲威了。

帝辛之所以如此喜愛妲己,應該跟妲己的長相、年輕、氣質、做派等都有關係。但妲己本身固有的、天然的迷人條件是沒有錯的,她的長相、年齡和氣質本身不是錯,何況她本人也並不想因此令殷商滅亡。盡管《封神演義》說她是女媧娘娘派來迷惑紂王、滅亡殷商的,可那畢竟是神話小說,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鬼魂妖怪的。如此想來,殷商的滅亡、帝辛的墮落完全是帝辛本人的過錯了,是帝辛沒有處理好“江山”和“美人”的關係。我想,這與帝辛腦子裏的“江山易得、美人難求”的想法是密切相關的吧。從這一層麵上來說,帝辛留給後人的思考和教訓實在是非常深刻的了。

帝王就是“孤家”、“寡人”嗎?

“朕”是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實行改製對自己的稱號,“孤”、“寡人”則是秦朝之前的國王、帝王所用的稱號(所以後來說當了皇帝就是稱孤道寡了)。如周文王就自稱為“孤”,春秋戰國時的國君就大多自稱為“寡人”。那麼,帝王為什麼要稱自己是“孤”、“寡人”呢?難道他們真的就是“孤家寡人”嗎?

其實,帝王的這種自稱是煞費苦心的。“孤”、“寡人”這種稱呼是誰也不願意加於自己的,“朕”更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生造字。我一直對中國帝王的這種稱呼難以理解,這不是一種自虐式的稱呼嗎?難道他們真的願意孤獨?直到讀到柳宗元的《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描繪的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借獨釣寒江表達自己不屈而又孤寂的情緒。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孤獨也是有意境的,也是一種風景,它是那樣的遙不可及,又是那樣的居高自傲。轉過頭來想想帝王自稱為“孤”,不也是一種風格,一種自傲嗎?因此我認為“孤”也好,“寡人”也好,“朕”也好,它們都向世人表達了如下的意思。

其一,他們是獨一無二並且是至高無上的。

每一個國王在他的國家都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權威。首先,他要保住自己的王位。他是國家的主宰、臣民的偶像、百姓的希望。而要保住王位就要讓所有人都認為那個寶座是遙不可及的,隻有他才是最適合的人。其次,他要貫徹自己的意誌,他要讓國家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針發展並運轉下去,他不可能允許其他的不和諧做法。他就是領頭的標竿,國家的所有人都要向他看齊、致敬。所以,他自稱為“孤”,也就是唯一、隻此一個的意思!

其二,他們一旦被他人取代,則就會變得徹底的孤寂、沉沒或消亡。

帝王是權威的代表,也是孤獨的化身,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程式化了的,他們也不可能有真心的朋友。因為他們往往不苟言笑,令人生畏。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誰願意與虎為伴、與虎為友呢?

帝王也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帝王被推翻,那個國家也就宣告滅亡了。當一個帝王被趕下台,或是被他國俘獲,他就變成了徹底的孤家寡人了。他的臣下可以變節投靠新的主子、新的國王,還可以繼續升官發財,可帝王則不可能變節,新的國王也不可能毫無芥蒂地接納他,讓他重新做官。因此中國曆史上的亡國之君,要麼是一死了之(無論是被殺還是自殺),要麼是鬱鬱寡歡、憂憤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