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賢相薑子牙(3 / 3)

段想二:隱居是為了生存和理想。

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人人都好生而惡死。隱居者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想到去隱居度日的,他們也有父母兄弟、親朋好友,他們也是難以舍棄現實和社會的。他們之所以隱居是有著多方麵的原因的,但歸結起來說,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遠大的理想。當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坐標、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自己最基本的願望、當他們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最起碼的生存空間都找不到的時候,他們便隻有放棄現實生活而選擇隱居。上麵所說的種種原因,既有現實客觀的的原因,也有心理和思想上的原因。可不管是因為什麼,他們都是為了生存。

在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前提下,就更談不上理想和抱負了。理想和抱負的實現可比最起碼的生存要困難多了。人要生存還是比較容易的,隻要勤奮、有些許本領、能做事就可以了,可理想和抱負是高層次的,它需要它們的主人有一定的才華、氣質和技巧。隱居客們大都有較大的理想和抱負,他們會通過種種方法和信息透露給現實社會,以期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如薑子牙的收徒、教授歌謠、釣魚作秀等等都是在向世人顯示自己的非凡抱負。諸葛亮則自比管仲、樂毅並廣交朋友,讓很多人都知道南陽有個了不起的“臥龍先生”。所謂身居山林之中,心係廟堂之上,說的就是這些了不起的隱士。

斷想三:隱居客往往有大智慧。

分析曆史,我們發現許多的隱居者往往具有大智慧。他們脫離現實,一是為了顯示自己與平凡人的不同之處,展現自己獨特的個性。二是為了避免塵世的汙染,以顯出自己的清高,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他們怕紅塵俗世損害了自己的形象,讓自己不知不覺磨滅了理想和個性,從而漫漫融入社會而蛻變為真正的平凡之人。三是顯然不容於現實。這或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不足,無法與平常人一樣能很好地謀生從而自給自足,或許是因為社會拋棄他們,認為他們與眾不同,不能與平凡人同苦樂。猶如鶴立雞群,終究是要被嫉妒、被迫害、被擠兌走的。四是因為他們對社會、對生活心不在焉。想想薑子牙的平常人生活,是那麼的尷尬難堪,是那麼的懦弱無助,又是那麼的虛弱無力,那完全是因為他心不在焉。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隱居客的興趣則在乎山水之間,在乎能夠在“世外桃源”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理想。陶淵明之所以要描述迷人的“世外桃源”,恐怕是羨慕這些特立獨行的隱居客,希望能無憂無慮地逃脫現實的紛爭吧。

以上種種原因的分析,都可以證明隱居客們要比平凡人高明和聰慧。他們不是瘋子,而是有才。有才者自傲,這是一般的規律;自傲者難容於現實社會,這也是一般的規律。在中國古代,這些自傲者便往往選擇了隱居。他們靜觀時勢、修身養性、著書立說,等到時機成熟,一般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去,隱居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以便能夠更好地回到現實中,以期能夠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以期能為國家、社會和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所說的薑子牙、諸葛亮是如此,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也是如此。

稽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鹹7人,他們“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稽康因公開表明與司馬氏政權的不合作態度而被殺。他們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稱“竹林七賢”。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主張清淨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放歌。可就是這班人,也先後出仕於朝廷,並沒有徹底隱居起來,因為他們還是要把他們的才智奉獻給社會。如山濤、王戎先後投靠了司馬氏,曆任高官,進入司馬政權的核心。

斷想四:隱居是個寬泛的概念。

隱居既可以理解為終生隱居,也可以理解成短暫的避世;既可以理解為脫離現實生活,也可以理解為個人的單獨行動。因此,隱居實際上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我們不應狹窄地去理解。隻有這樣,才能使隱居概念豐滿立體,顯出完美和妙趣來。

比如說,某人為了做詩作畫,一年或若幹天閉門不出,是否也可以理解為隱居呢?比如,武林人士為了修煉武功秘籍閉關靜休,是否也是所謂的隱居呢?比如,李白、陸遊暢遊天下,飽覽祖國大好河山,詩情迸發,終成唐代著名詩家,這是否也稱得上隱居呢?比如,徐霞客喜愛旅遊,一生遊遍大江南北、覽盡天下風光,寫就許多膾炙人口的旅遊佳作,終集為《徐霞客遊記》,那麼,徐霞客的多年遊曆對熟識他的人來說,徐霞客是不是也已經“隱居”起來了呢?更有那達摩祖師麵壁十年,終有大成就,這是否也是“隱居”的成果呢?

我們做以上的趣想,並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因為,隱居的確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不然,為什麼薑子牙隻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呆了3年就可以稱為“隱居”呢?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也隻呆了7年還是可以稱為“隱居”?難道“麵壁十年”、“遊曆山水數十載”、“暢遊天下”就不能叫做“隱居”?我想那是無論如何說不通的。可見“隱居”也是有兩麵性的,它一方麵是指在一個獨特(或偏僻、或清幽、或景色秀美、或與世無爭)的地方呆著、生活著,另一方麵則是一種“運動”的概念。即是說,它可以指由呆著、生活著的地方走出去,也可以指由熟悉的地方走向不熟悉的地方。所以上述的種種行為都可以稱之為“隱居”!因為他們都具有“隱居”的屬性!而且,隱居還有心隱和身隱之分,那就是所謂“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

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薑子牙是個全能型的軍師。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他輔助西周滅除了殷商,創下了令人稱羨的宏偉功績。而在此之前,中國曆史上是沒有這樣一位完美能人的,更別說是足智多謀的軍師形象了。所以,薑子牙幾乎成了“中國軍師”的代名詞,就連後來三國時期極負盛名的諸葛亮也十分稱頌薑子牙,從薑子牙的《太公兵法》(《六韜》)中吸收了不少的營養。

很顯然,薑子牙對後世產生了十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那麼薑子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麵呢?

第一,全才軍師。薑子牙的才能是非凡而全麵的,這主要從他的著作和行動中可以看出來。在輔佐西周文、武王期間,薑子牙在政治上實行開明政治,使西岐百姓真心實意地擁戴西周統治。在經濟上采取了一係列有效利民的政策,使西岐百姓得到了實惠,它不僅使西岐的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老百姓豐衣足食,而且使西岐的工商業得到相當的繁榮。西周的經濟形勢在當時各諸侯國中首屈一指,其經濟實力也已經遠遠超過了殷商王朝。這為西周武王推翻殷商統治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在外交上注意拉攏各諸侯國,孤立殷商王朝。西周的外交策略相當高明,采取又打又拉的方法,使很多的諸侯國投靠了西周。在軍事上重視部隊素質和隊列訓練,重視技戰術訓練,還注意製造堅固而鋒利的軍事武器。部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消滅殷商準備了一支強有力的軍隊。在文化上,薑子牙重視教化,對西岐子弟和普通百姓進行教育,反複宣揚西周的各項統治政策,使西岐人們能自覺擁護統治,樂於接受教化。此外,薑子牙在禮儀、人才政策等方麵都有較大建樹,使周禮在不久後得以創立,也讓西周得到了一大批實用型人才。

中國後世王朝許多的統治者都效仿薑子牙的種種做法,他們從薑子牙那裏得到了很多寶貴經驗,對國家的穩定、繁榮和發展都大有裨益。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繁榮發達的王朝是漢和唐。漢代張良就十分崇拜薑子牙。張良橋下為老翁撿鞋而得到《太公兵法》,我想雖然沒有根據,可能是故事傳說,但張良認真研讀並實踐過《太公兵法》一定是毫無疑義的。西漢開明君主如漢武帝也十分推崇薑子牙,研讀過太公的著作,使西漢王朝達到了曆史的鼎盛時期。唐朝創造了我國曆史的又一個高峰,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科技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為世界所歎服。唐太宗和唐玄宗就將薑子牙神化成了神,並大肆修建太公廟,以期得到像薑子牙這樣的全才,達到統治長久穩定的目的。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都與他們重視人才、推崇薑子牙有直接的關聯。

中國曆史上的全才軍師並不多。細究起來,能與薑子牙一比的就隻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了。諸葛亮也是全才軍師,是智慧的象征。《三國演義》記載了諸葛亮的很多計謀,最著名的就有“舌戰群儒”、“三氣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等,不一而足。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之時,已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得其一”了。在輔佐後主之時,諸葛亮使蜀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提高。這與薑子牙也是有得一比的。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那麼《封神演義》則把薑子牙美化成了神。二者與後世的反複歌頌與美化有關。

第二,超人毅力。薑子牙的意誌力之堅強、忍耐力之牢固超乎常人想象。這些從《封神演義》的描述中已經可以充分看出。《封神演義》列舉了薑子牙在現實社會中的重要經曆和磨難,列舉了薑子牙在渭水之濱的三年耐心等待,這些都反映了他的超常毅力。人無毅力必難做成大事,薑子牙在困難、挫折、生死麵前,不屈服、不回避、不氣餒,而是迎難而上,想盡千方百計,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守得雲開見日出,得到了十分完美的結局。而曆史文獻記載也反映出了薑子牙的堅強意誌。他青少年時就飽受難辛,親曆戰亂之苦、貧困之苦、孤獨之苦,這使薑子牙明白了很多事理,悟出了許多智慧,也造就了他非凡的思想見解。到70多歲時,薑子牙仍不服老,立誌為國家社稷建立功勳。他在渭水的艱苦等待,換來的是千秋偉業。

薑子牙的超人毅力給後人以深刻的啟示,這是不言而喻的,他為後世樹立了絕佳的榜樣。薑子牙的超人毅力令人想起了班超、張騫的出使西域,令人想起了衛青、霍去病的抗擊匈奴,令人想起了嶽飛、文天祥的抵禦外寇;也令人想起長城的修築、令人想起絲綢之路的開通、令人想起大運河的開鑿、令人想起鄭和的七下西洋。上麵的人和事都是堅強意誌的化身,都秉承了薑子牙的傲骨,都是中國曆史上感人至深的不朽詩篇,是人類文明的驚人壯舉。這是薑子牙在精神層麵上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因而受到曆代統治者和人們的敬仰。即使在現代社會,這種超人的毅力仍然是令人推薦的。它教育人們,隻有具有堅強的意誌和恒久的決心才能取得期待的結果和驚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