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一切都有了順理成章的結果:薑子牙的三年“垂釣”其實就是在等待西周最高統治者的邀請!就是在等周文王!這是多麼駭人聽聞的預見啊!難道薑子牙在三年前就預料到了嗎?如此說來,薑子牙的確不是平常人,不能過平常人的生活,他應該屬於自然,屬於西周!
韜略鼻祖千古武聖
薑子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方麵都有卓越的貢獻。自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出“周西伯昌之脫羑裏,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之後,就一舉確立了薑子牙是中華民族韜略鼻祖的地位。而中國古代的兵法、兵書、戰略、戰術等一整套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係、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薑太公的《六韜》。所以說薑子牙是兵家宗師、中國武聖。可以說,沒有薑子牙的各種理論和他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就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源遠流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今天,人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治國方略、用兵之道時,無不重視薑太公的傑出貢獻。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穀子、諸葛亮等都學習並汲取了《六韜》的精華。薑太公的文韜武略已經被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管理等各個領域所借鑒。
那麼,薑子牙究竟有哪些創見和功勳呢?
薑子牙的功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輔佐周文王消滅了殷商,促進了曆史的進步,使中華文明前進了一大步。二是創立了齊國和齊魯文化。太公被封於齊後,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確立了齊文化的曆史地位,使齊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主流。
薑子牙的創見主要體現在他的《六韜》、《陰符經》、《太公金匱》等著作之中。但這些著作保存得並不完整。這些著作對文韜武略都有全麵、創建性的記述,十分深刻,對曆代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薑子牙的主要思想集中體現在《六韜》(《太公兵法》)之中。《六韜》即《文韜》(論治國用人)、《武韜》(論用兵)、《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武器及布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它重視文韜也不輕視武略,把經國與治軍作為整體進行論述。曆史上一般把它列為“武經”,從先秦到現代,不斷有人注釋、講解和校勘它,挖掘其思想精華,是十分寶貴的曆史遺產。
《六韜》的主要思想有:
1.兼利天下。孔子曾將薑子牙與古代高士許由相比較,說:“許由,獨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即以拯救百姓、兼利天下為己任。薑子牙在《六韜?文韜》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這也是他輔助西周滅商的理論根據之一。他的這一思想在《六韜》中有多處出現,並反複論述。薑子牙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德而趨利、惡死而樂生的,給予人們以“生”和“利”就是道義。而能夠實行道德仁義的,則能使天下人歸服。因此。國君應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生為務。隻有與天下人共患難、同苦樂,才能籠絡民心,使萬民歸心。國君要惠及天下百姓,視天下為天下人的天下,切不可暴民、虐民、貪一己之私利。這是其他軍事謀略家所沒有的。孔子的“君為輕,民為貴”、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可覆舟”的理論和思想便是薑子牙這一思想的發揮。
2.愛民順民。薑子牙說:“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合,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無疑,天下和服。”薑子牙還說,要使民“利而無害,成而無敗,生而無殺,與而不奪,反而無苦,喜而無怒”。他認為天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民眾也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最好的政治就是因民俗、順民心進行治理,其次是宣傳教化,感化民眾,使民眾服從政令。薑子牙的愛民、順民思想,追求的就是“無為而治”。
3.重視賢才。薑子牙說:“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才者,兵弱國亡。”他在《六韜》中專設《上賢》、《舉賢》兩篇,論述人才的重要性。薑子牙認為,國君必須尊崇德才兼備的賢人,抑製無才無德的庸人,任用忠實誠信的人,遠離奸詐虛偽的人。
4.六守三寶。薑子牙說:“人君有六守三寶。”六守就是仁、義、忠、信、勇、謀。三寶就是農、工、商。“農其鄉則穀足,工其鄉則器足,富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群昌,三寶完則國安。”在薑子牙建立齊國後,。三寶就是其治國方針之一。即“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農工商同時發展,重點是發展工商業,因此齊國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民富國強的大國,為齊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奠定了基礎。薑子牙的這一方針是富民強國之道,是永恒的治國興邦之策。
薑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才和超凡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直以來都受到曆代統治階級的崇尚,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者,都在詩詞文論和兵書戰策中稱頌他、歌詠他。
《詩經》寫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今朝清明。”《封神演義》的作者許仲琳對薑子牙的評價很高:“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運籌帷幄欺風後。理陰陽壓老彭。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並泰山隆。”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息,政局動亂,百廢待興。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標,就自稱是薑太公的化身,在薑太公的隱居之地——磻溪建了一座太公廟。唐太宗是想告訴人們,他要像周文王那樣訪賢並重用賢臣良將。果然,唐太宗馬上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最有名的如魏徵、馬周、劉洎等,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推崇薑太公,他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詔令天下各州各建一所太公廟。每當發兵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時,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諡薑太公為“武成王”,使薑子牙成為中華的“武”聖人。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為抵禦外寇入侵,神宗下令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至於將薑子牙神化,則首推《太平禦覽》一書。《太平禦覽》就說他曾在昆侖山學道40年,後奉師命下山助周滅商,滅商之後又奉師命發榜封神。其實,人們崇拜薑子牙,不單是懷念他的豐功偉績,欣賞他的超世才華,而是更加欽佩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奮鬥的精神,懷念他對正義和理想的孜孜追求。對困難,他不退縮;對饑寒,他不理會;對沉淪,他從不屈服;對年高,他不服老。他是有誌不嫌年高、大器晚成、“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典範。因此,許多年來,人們就以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編造出了有關薑子牙的許多神話故事,用以歌頌他、宣揚他。到了明代中期,文人許仲琳更是集民間神話傳說之大成,寫成了歌頌薑子牙的洋洋大著——《封神演義》。許仲琳已經把薑子牙寫成了神,寫成了管理天下所有神的神。
對隱居客的幾點斷想
研究中國曆史,我們往往會發現一些獨特的東西。在風雲變幻之中,總是能找到一些幽靜而溫暖的處所,那裏風光獨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凸顯出與現實截然不同的風景。那裏便是高人俠士隱居的地方。他們心高氣傲、個性張揚、離群索居、自得其樂,讓現實之中的人們不禁心生羨慕之情。我們研究這些“遠離”現實和社會的“隱居客”,一般會有一番收獲和驚喜。在這裏,不妨對隱居客們的隱居生活進行一番思考和猜想。
斷想一:隱居是為了快樂。
人有追求快樂的本能和權利。快樂,是人賴以生存的強大精神支柱。當現實中的人們覺得生活在現實世界很快樂時,隱居客們則恰恰相反,他們的快樂肯定不在現實世界,而是在隱居之地。他們之所以離開現實世界,正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隱居客離開現實世界有多種原因:
一,厭世悲觀。如伯夷、叔齊。當西周滅商、天下宗周之時,他們不食周粟,逃進首陽山,寧願采野薇為生。他們認為臣事西周是很痛苦的事,違背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會扼殺他們的快樂。因此寧做野人也不做奴仆。他們能自得其樂地生存下去。即便是周武王焚火燒山,他們也不願活命逃出,而寧願被燒成一堆枯骨。這樣的死,對他們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快樂吧。
二,與社會格格不入。這是薑子牙式的隱居客們。薑子牙在現實社會中痛苦地為求生存而奔波、掙紮,他做過許多勞神費力之事,可沒有一件事做得成功、完滿的,幾乎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連自己的老婆子都覺得他無法在現實社會中生存下去,毅然決然地離他而去。盡管薑子牙說覆水難收,將來我富貴了你別再來找我。可老婆子硬是寧願做那覆水,也不願意再跟著在現實世界中毫無建樹的薑子牙。對她來說,幸福地生活在現實中就是最大的快樂。可薑子牙是個現實生活中的棄兒,始終踏不準社會生活的節奏,對生活無所適從。那麼,他唯一的辦法便是逃離這個讓他丟盡臉麵、碰得他頭青臉腫的現實世界,去一個嶄新的地方尋找自己的那份快樂。
三,待價而沽。才華橫溢,精神富有,可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沒有走進社會、沒有融入社會,不得不像雲遮霧鎖一般與現實保持一段距離。就像那繡樓純女一般,雖秀色迷人,可還要待人發掘。諸葛亮的隱居隆中、躬耕南畝就像是這種情形。諸葛亮9歲喪母,12歲喪父,14歲便與其兄諸葛謹同赴江東。15歲隨叔父諸葛玄赴豫章(今南昌),17歲諸葛玄病死,諸葛亮移居南陽,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隱居過日。諸葛亮才智超群,可由於家庭變故、社會動蕩、戰亂不休的原因,沒有與社會緊密接觸,於是便幹脆在隆中逍遙,待價而沽。最後終於趕上了劉備的馬車,為劉備能入蜀並三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諸葛亮的隱居對他自己來說也是快樂的,他的快樂就在於明知自己能比管仲、樂毅,可就是不出山,就是要擺架子,要劉備三顧茅廬才肯相助。就好比是美酒,要懂酒的人、會喝酒的人、能喝酒的人和肯出大價錢的人才能喝到。又好像大家閨秀一般,膚色白皙、容貌嬌豔、知書達禮,若是那花花公子是絕難得到她的芳心的,隻有品貌雙全、文武俱備的翩翩公子才是那既睹芳容又得芳心的人。我想,美酒、大家閨秀是快樂的,諸葛亮也是快樂的,就是那種看別人驚喜而自己興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