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薑子牙和諸葛亮所處的曆史環境有較大差別。薑子牙時代是商眼見就要被西周消滅,是遲早的事,也是鐵定的事;而諸葛亮時代的形勢非常複雜,三國鼎立之勢還不很明朗,劉備還是一個逃亡之人。要實現三國鼎立可比西周消滅殷商艱苦多了。如此看來,我們似乎覺得諸葛亮比薑子牙要稍許高明一點,而其困難程度要高許多。
三,周文王和劉備去探訪時,重要人士都是三個。
周文王身邊有大夫散宜生和大將軍南宮適;劉備身邊則是關羽和張飛。南宮適和張飛有些相似,都比較鹵莽,想那隱居客不一定有本事,隻怕是虛張聲勢,要求自己去請來和主公一見就是,不必要那麼麻煩地請了又請。而散宜生又和關羽有些相同,都是比較尊重隱居客的,比較冷靜地認為他們應該不是浪得虛名,應該對主公的事業有極大的幫助。
四,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周文王也是兩次才得到薑子牙。
也許是事不湊巧天意如此,也許是隱居客有意考查探訪者的決心,還有可能是隱居者還要再思考思考,反正他們第一次都讓尋訪者撲了空。但薑子牙和諸葛亮兩個人都住在“世外桃源”這是肯定的。那裏適合於修心養性。做學問、觀察時局、安全無憂、悠閑過日子等等,都是很愜意的地方。也正是這樣的地方,才能造就冷靜、穩重、大度、高雅的軍師。
但是,一把《封神演義》和《三國演義》的這一情節進行分析比較,總覺得《封神演義》有步《三國演義》後塵之感。不是嗎?《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是明代嘉慶、萬曆年間人。難道《封神演義》不可以參考《三國演義》嗎?
滅商的艱難在《封神演義》中的體現
西周滅商是艱難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它的艱難體現在很多方麵,既有軍事上的艱苦,也有思想上的痛苦;既有外交上的艱苦努力,也有心理方麵的不斷鬥爭。
根據曆史的記載,西周滅商的關鍵戰役是牧野之戰。西周軍隊由周武王姬發指揮,軍隊則是各諸侯國的兵士組成;商朝的軍隊則由太師聞仲統帥,據說,商朝的軍隊主力此時正在東方打仗,聞仲帶領的多半是臨時被解放、武裝起來的奴隸,戰鬥力可想而知了。雙方軍隊在牧野進行了無比慘烈的戰爭。最後,在西周強大的軍事進攻和心理宣傳雙重作用下,商的部分軍隊倒戈轉而攻擊商軍,終於使西周消滅了商的主力軍隊,攻占了商都朝歌。商紂王連夜出逃,投火自焚於美麗的鹿台。
之所以說滅商是艱難的,是因為西周進行了長期的準備。從周文王到周武王,經曆了兩代人幾十年的努力。
首先是思想上的鬥爭。當時,西周是商的屬國,受商的領導,並且每年都要向商進貢。在商的長期統治下,西周人也有了一定的惰性。以至於《封神演義》在寫到周文王死去之時,仍然要囑咐下臣特別是武王和薑子牙不要犯上作亂,隻要把自己的諸侯國治理好了就可以了。當然,曆史並不完全像《封神演義》寫的那樣,周文王肯定是要滅商的,因為:一,文王的父親季曆是殷商殺死的,文王自己也差點死在商紂王手裏,文王的大兒子伯邑考也是商紂王殺害了的,並且做成了肉餅讓自己吃了。這些都是深仇大恨。在上古,家庭觀念是很強烈的,父仇子報是天經地義的。三代人的恩仇是沒有理由不去了結的。二,周文王的愛民思想是很突出的,他真正做到了“君為輕,民為貴”,凡事為民著想。眼看商紂王的害民暴政危害很大,他是不可能袖手旁觀的,他肯定要管一管。可在向商紂王提出奏折反被關押之後,文王肯定想到了隻有滅了商才能讓百姓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可是,思想上的鬥爭也是不容置疑的。作為屬臣,要犯上肯定是不那麼容易被天下人接受的,而且這樣的事情出現的次數在曆史上還隻有一次,那就是商湯滅夏。因此,不要說是周文王,西周所有的人,包括老百姓都會犯嘀咕。但當商紂王的劣跡被全天下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以後,天下人又開始希望和支持西周滅商了,周文王也因此下定了決心。
其次,是心理上的障礙。從內心說來,文王是討厭戰爭的,這與他的性格、修養有關。當文王滅了崇侯虎以後,《封神演義》說他老是心神不寧。做事、睡覺都老是夢到崇侯虎,以至於因此得了疾病,然後一病不起。這就是心理問題。的確,戰爭是可怕的,它會帶來很多負麵的後果,特別是對文明、對生活的損害是巨大的,有時候還是災難性的。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歡戰爭,尤其是老百姓。因為受傷害的最後都是普通老百姓。隻有當老百姓都希望用戰爭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戰爭才是必要的手段,才能成為“人民戰爭”,才可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軍隊要紮根於人民之中。毛澤東就是這方麵的天才和典範。
再者,是外交上的艱辛努力。任何政治和軍事都離不開外交,周文王深知這一點,他的手下也知道這一點。為了滅商,周文王和他的手下四處奔走,既為網羅人才,也為進行外交。通過各種手段,使當時許多臣屬於商的諸侯國紛紛聽命於周,從而分化、瓦解了商的力量,使商紂王變成了孤家寡人。
最後,是軍事上的進攻。軍事上的攻擊也是一步一步進行的。周文王采取的是典型的蠶食戰略。他消滅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國,又迫使不少諸侯國臣服,最後是周武王在牧野給了商紂王沉重一擊。在商周時代,因為科學技術不發達,是沒有什麼先進的武器的,最多就是“金戈鐵馬”和長矛弓箭,因此其攻防是相當慘烈的。想要攻下一座堅固的城市尤其是都城談何容易!那是用人的屍體堆上去的!
《封神演義》就是一部西周滅商的曆史,在滅商之後再由薑子牙“封神”而已,因此可以說,《封神演義》就是記敘西周滅商的過程。用60萬字來描述滅商的經過,由此可見西周滅商是何等的艱難!《封神演義》全書100回,大都說的是神仙圍繞著西周滅商而開展鬥法。神仙鬥法氣勢非凡,各種陣法層出不窮,機關重重,陷阱多多,叫讀者大飽眼福。作者就是通過翻來覆去的鬥法描寫來體現西周滅商的艱難的!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是將艱難的過程分散到了神仙鬥法的細節之中了!
這讓我們想起了《西遊記》!《西遊記》說唐僧去西天取經曆盡了千辛萬苦,經過了108劫難,最後終成正果,如願取得了真經。唐僧還有3個徒弟,其中的孫猴子是何等角色、何等厲害!可取經還是那麼的艱難。《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也正是知道去西天取經的艱難,他就是要把這種艱難分散到唐僧4人和妖精鬥法的活動中去!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取經的可貴,才能讓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封神演義》也是如此,隻有不斷地和邪惡鬥爭並取得勝利,才能體會到正義的美好和艱難,才能更好地珍惜和平和生活。
武王在位的6年——滅商與分封的是非
周武王姬發終於滅掉了殷商,統一了全國。那麼,我們有必要在這裏來探討一下武王滅商的得失問題。
首先,毫無疑問,消滅一個腐朽而暴戾的王朝是應該的,是進步的表現。
武王滅商統一全國,使人心得到了安定。在西周和商的對峙中,人們的心理狀態是十分複雜的。他們一方麵痛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希望西周或者別的諸侯揭竿而起,推翻商紂王;一方麵又擔心戰爭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使自己流離失所。如果戰爭持續時間很長的話,那麼,災難也就越發深重。現在,西周消滅了殷商,人們又可以過上安寧的生活了。沒有比和平的生活更讓老百姓喜愛的了。
武王統一全國之後,實行了一係列有利於生產、有利於人們生活的政策,讓西周出現了一定的繁榮。前麵說的“耕者九一(即隻收九分之一的租稅),仕者世祿,關市稽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製度仍在執行,而且推行了“井田製”,讓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實惠,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真心擁護西周的統治。武王的統一對商業、文化、技術的發展進步都是大有好處的。
武王統一全國之後,定都鎬京(今陝西鹹陽),並營建洛邑,使黃河流域出現了繁華的大城市,這對後世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接下來的所有王朝都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出現了偉大的都市文化和建築文化,留下了許許多多精彩傳奇和動人故事,為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武王統一全國之後,西周王朝得到了安定。當武王逝世之後,周公製定了周禮和周樂。這在曆史上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有了“禮”,人們就有了規矩、有了道德感、有了法律意識。人才能成為文明人、社會人。“禮治”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對我國後世產生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而深遠的。而有了“樂”,就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快樂,也更有激情。“樂”給了人們精神上極大的安慰和鼓舞,它能使人們忘記塵世的煩勞和痛苦,從而達到一種十分美妙的精神境界。“樂”對後世的影響同樣非常巨大。經過世代的發展,“樂”已經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禮”和“樂”都已經成為現代人文明和品位的象征。
但是,所有的戰爭和改朝換代都有著負麵的影響,武王滅商依然不能例外。武王滅商的戰爭持續了許多年,當然就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這一切都是由老百姓來承擔的。無疑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剝削了他們。這在封建社會也是必然的。但最主要的還不是這些。戰爭是要以許多人的生命為代價的,特別是在古代社會。
殷商之時,戰爭的主要武器就是戈矛弓箭。所以古代戰爭要比現代戰爭花費更多的時間。雖然沒有現代戰爭那樣的破壞力,但血腥的場麵是駭人聽聞的。因為那就是人肉的搏鬥,是近距離的廝殺,是人的自然力量的較量。武王滅商犧牲了許多人的性命,也讓很多人感到悲哀和痛苦。當天下宗周時,殷商故臣伯夷、叔齊就寧死不食周粟。他們逃到了首陽山,靠采野薇過日,並作歌曰:登上西山兮,采食野薇;以暴易暴兮,莫知孰是孰非;神農虞夏一去不複返兮,我與誰歸?
當然,不管怎樣,武王滅商都是進步的表現,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是符合曆史大勢的,是得民心的。我國的古代曆史正是在這種新王朝取代舊王朝的不知疲憊的戰爭中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國的經濟、文化、科技也正是在這種替代中不斷走向成熟和進步的。而且,在戰爭中,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好漢和傳奇故事,它們同樣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武王滅商以後,舉國歡慶,群情激奮。為表彰有功之臣,武王開始大封諸侯。據曆史記載,主要封國有齊(薑子牙)、魯(周公旦)、燕(召公奭)、魏(畢公高)、曹(姬叔振)等,共封有姬姓之國40個,封管叔、蔡叔等兄弟之國15個。真所謂“周之子孫不狂惑者皆為諸侯”。而且,當武王死後,周成王繼位,因為年幼由周公旦輔政。殷商遺族武庚趁機勾結管叔、蔡叔與東夷各族發動叛亂。周公東征,3年後平定叛亂,又大封諸侯,主要又有衛、唐、楚等國。如此算來,西周所封諸侯國當多達70餘國。而《封神演義》中記敘的封國有:魯、齊、燕、魏、管、蔡、曹、郕、霍、衛、滕、晉、吳、虞、虢、楚、許、秦、莒、紀、邾、薛、宋、杞、陳、焦、薊、高麗。並說其親王、功臣、帝王後裔共封72國。因此我們有必要反省和分析一下武王和周公大封諸侯的目的和後果。
周武王大封諸侯國的目的主要就是兩條:
一,施恩。我國古代常用“皇恩浩蕩”一詞,想必武王正是這個意思。他想要讓他的臣屬和所有老百姓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自私的皇帝,自己不會把一切都據為己有。國家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大家的國家,我隻是上天派來暫時管理這個國家的人。你們要安心為國家服務,要心存感恩,要為國家出力。武王的這種想法在後來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在當時,因為堯、舜、禹精神尚在,武王這麼想是不足為怪的,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二,屏障。也就是將這些分封的諸侯國作為西周王朝的保衛者。因為,西周定都鎬京,正好在各諸侯國的中間。周王朝是中間的大格子,各諸侯國是環繞周圍的小格子,他們把西周王朝緊緊圍住,可以讓西周王朝免受周圍的少數民族侵害,也便於西周王朝好好看管各個諸侯國。這才是西周王朝大封諸侯國的最大目的。這就頗有點水果拚盤的味道,也有點像眾多的綠葉圍繞著鮮花一樣,或者可以說西周王朝就是中間的大火鍋,而各個諸侯國就是那些擺在周圍的菜肴!
可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有有利的一麵就必定會有不利的一麵。西周大封諸侯國也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後果,這恐怕是周武王和周公旦始料未及的吧。
後果一,分散了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實力,讓西周王朝有些力不從心之感。要是有哪方諸侯造反,西周王朝就忙於應付了。如果是多方諸侯共同反周,那麼西周王朝是絕對沒有能力獨自鎮壓的。它必須請求忠於它的一些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去征服叛亂者。如此一來,就必定造就幾個十分強大的諸侯國,而那些較小較弱的諸侯國則會聽命於這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從而使它們的力量會超過西周王朝本身,它們若想取周王朝而代之也是十分容易的事。因此,西周王朝的大肆分封無異於是將肥美的鹿肉分給了臣子,自己則隻剩下瘦骨嶙峋的軀幹和架子了。
後果二,直接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並起、群雄爭霸造成了社會的動蕩和經濟的遲滯。這與西周大封諸侯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春秋時期的“首霸”齊桓公,就是因為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在當時的諸侯國中首屈一指才得以稱霸的。而齊國的開國祖師就是薑子牙。薑子牙的開明政治、優秀才華和精明策略讓齊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脫穎而出。而其他的“四霸”也或多或少與西周分封有著相當的聯係。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經過兼並,僅僅剩下齊、楚、燕、趙、韓、魏、秦,即曆史上所謂的“戰國七雄”。而“七雄”幾乎都是西周時期的分封諸侯國。他們經過多年的艱苦戰爭,最後由秦統一了全國,創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國。由此可見,西周的大封諸侯對曆史是有著巨大的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