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君文武王(2 / 3)

可問題偏偏就出在了伯邑考自己身上,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伯邑考長得太美了!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這麼一個美男子居然就救不了他父親?原來是狐狸妖精王後妲己看上了他!妲己想要年輕美貌的男子,以供她吸陽,以供她歡娛,以供她早日成精!妲己已經嫌棄商紂王了,畢竟商紂王酒色過度,陽氣漸衰,已經無法滿足妲己作為妖精的過度需求了。於是,妲己便把伯邑考留了下來,她要等到伯邑考伺候她好了、舒服了,才把他們父子倆放回去。妲己以要求伯邑考教琴為名,屢屢撩撥伯邑考,可以說是極盡挑逗之能事。可是,伯邑考救父心切,也不想再惹出什麼新的麻煩,更是不敢和王後發生什麼風流韻事,怕日後滿門問斬,自然是萬萬不敢與妲己風流的。

關於這一過程,《封神演義》寫得很是精彩。最後,因為伯邑考的琴聲實在是太過神妙,居然使妲己聽得如癡如醉、神蕩意迷,把自己的原形都露了出來。那猿猴就把妲己的臉給抓傷了。伯邑考因此被送入蠆盆,既而被做成肉餅,送給周文王吃。真可謂大損失,白白丟了伯邑考的性命,最後還是通過奸臣費仲和尤渾這條外交路線,才把關了多年的周文王救回西岐。

第二,關於《周易》和文王的年壽。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文王拘羑裏而演《周易》”。因此後人普遍認為《周易》是周文王所創。

我們知道,《周易》是一本很深奧的上古哲學著作,它流傳了幾千年,早已經形成了著名的“易學”。所謂“周”,當指周代;“易”,當是“變易”。中國的卜卦活動形成得很早,也很普遍。當人們不知道某件事情做得做不得、其吉凶會如何的時候,當人們無法解釋某些自然現象的時候,當人們需要某種超自然的力量的時候,往往就會選擇卜卦,以做出最後和最好或者是順其自然的無奈選擇。特別是在遙遠的上古時代,因為科學的落後和其他心理原因,卜卦十分盛行。

周文王自然也是這個方麵的高手,他的母親也很會占卜。當周文王接到商紂王的宣召時,他和他母親竟然同時算到了有7年之災!《封神演義》之中有許許多多的地方寫到周文王“善演先天之數”,頗精於此道,而且沒有失手過!自然這就說明周文王在這一方麵的驚人成就。到了周文王被拘羑裏之後,周文王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如何打發如此漫長的牢獄時光,於是隻好再精研此道,終於把所有的成果都吸納進來,加以係統化、邏輯化,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周易》。關於這一點,《封神演義》就是這麼描寫的,是忠於曆史事實的。

但在關於周文王的年壽上,《封神演義》說周文王逝世時已經是97歲高齡,他把一切都布置妥當之後才撒手而去的。97歲是沒有的。《古本竹書紀年》說文丁(商紂王的祖父)十一年“王殺季曆(周文王的父親)”,那麼,周文王就是在這一年繼位的,這一年據曆史年表是公元前1102年。公元前1101年,帝乙(商紂王的父親)繼位,周文王也繼位。《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根據資料,周文王生於公元前1112年,在位50年,應是卒於公元前1050年。如此算來,周文王享年應該隻有62年。

第三,關於“人心歸周”和周文王本人。

周文王聰明好學,敬老愛幼,善於外交和管理,對農業生活頗有心得。他性格溫和平穩,謀定而後動,認為能夠和平解決的問題絕對不要動用武力。他有一些文人的味道,可能這也與他多年研究《周易》有關,這也與他晚年自號“文王”很是相稱,他一定很喜歡也很得意於自己的這個封號。因為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定數,不能強力而為之。雖然他也知道商朝就會滅在商紂王這一君王手上,但他還是不願意自己去“犯上”,他實際上是已經決定了要滅商的,他知道這是天意使然。他這樣做實際上是為了不背上“犯上作亂”的名聲,是為了更好地滅商。因此,《封神演義》在周文王托孤之時寫道:

“我死之後,吾兒年幼,恐妄聽他人之言,肆行征伐。縱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臣弑君之名……商雖無道,吾乃臣子,必當恪守其職,毋得僭越,遺譏後世……”

話雖然說得極其好聽,但曆史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周文王從羑裏脫身回到西岐之後,就已經下定決心要滅了商紂王!這是基於政治發展和私人恩怨的必然結果,這從他的一係列行動中可以得到證明:

一,周文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後,為了麻痹紂王,表麵上極力做出荒淫的樣子,“為玉門,築靈台,列侍女,撞鍾擊鼓”。似乎與商紂王沒有什麼兩樣,這樣便可讓商紂王對他認同,以為周文王也是同道中人。既然大家都是一路貨色,無論是紂王還是商朝的大臣們自然也就不去注意西周,不做準備,大可放心西岐不會反亂,不會對商不利。

二,大力發展生產,修明政治。實行“耕者九一(即隻收九分之一的租稅),仕者世祿,關市稽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極力增強國力。

三,四處探訪人才。西周一批批輔弼之士都是周文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網羅的。特別是在渭水之濱訪得呂尚,周文王更是大喜。周文王說:我父親在世的時候曾經說過,日後會有一位聖人來我們國家,我們西周將因此順勢興盛。想必這位聖人就是您了!您正是我盼望已久的人。周文王稱呂尚為聖人,可謂期望極高,並尊呂尚為太公、為師尚父,人稱“薑太公”。呂尚輔佐西岐,各個方麵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民心大定,各諸侯國紛紛歸附。正是在探得薑子牙以後,姬昌才自號“周文王”。

四,利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不斷擴大西周地盤。周文王和薑子牙多兵權奇計,很是狡猾,對諸侯國都是又打又拉。西周先後征服了犬戎、密須、邗等親附商紂王的諸侯,並進兵消滅了位於殷商腹地的黎國,於是,商的都城朝歌就沒有屏障了!

關於“人心歸周”,有這樣兩個曆史史實:

其一,西周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讓各諸侯國羨慕不已,附近的諸侯王都很信任周文王,也樂意找他排憂解難。虞、芮兩國因為邊界問題發生爭執,兩國國王便約好去找周文王評理。兩人一進入西周的國境,就看到耕田的互相讓田界、過路的互相讓先後。兩人深感慚愧,就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人所恥的。我等小人,不配登君子之庭呀。並互相推讓,把所爭之地空了下來,成為“閑原”。這一事情傳開之後,各諸侯國紛紛歸附西周,前後約有三四十國。

其二,紂王命西周攻擊崇侯虎,周文王在消滅了崇侯虎之後,將都城遷到了豐邑(今陝西山陽),史稱“大作豐邑”。在“大作豐邑”的時候,挖出了許多死人骨頭。周文王命官吏好好安葬,官吏認為是無主枯骨,可以不安葬。周文王就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國者,一國之主。寡人固其主矣。”此事迅速傳開了,人們都說:西伯德及枯骨,更何況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呢?聞風而歸附的諸侯國又不下三十餘國。

於是,“人心歸周”,商的天下已經被西周占去了三分之二有多。西周已經完全有能力消滅殷商了!

正當周文王躊躇滿誌要滅亡商朝之時,自己卻因病而亡。於是,滅商的任務就交給了姬發(周武王)。姬昌的苦心經營為姬發的順利滅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封神演義》對訪得薑尚的做作

周文王自從得到薑子牙的輔助之後,如虎添翼,國力迅速強大,可見薑子牙還是有點真才實學的,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封神演義》中的重量級人物就是薑子牙。或者說,《封神演義》就是要請薑子牙來“封神”,就是要歌頌薑子牙的。那麼,作為這麼一種地位,《封神演義》自然要對薑子牙的出山進行大量描寫,要對周文王訪得薑子牙設置眾多條件、多種障礙和各種懸念,即進行種種做作。

做作之一,靈台一夢。靈台本是為了麻痹紂王的,是享樂的場所,是荒淫的表現,就好像紂王的鹿台一樣。可在《封神演義》裏,靈台卻成了美好政治的象征,所謂“上合天心應四時,下合地戶屬無行,中合人意風調雨順……靈台從此立王基,驗照災祥扶帝王”。而且蔚為大觀。薑子牙的“封神”應該就是在此靈台之上進行的。那麼,靈台的規模應該是比較大的。可如此豪華、氣派的建築,西岐百姓卻樂意為之,僅僅花費了旬月工夫就建好了。而紂王的鹿台卻費時7年,這真是不可思議。再說,據推想,靈台一定是在破了崇侯虎、都城遷到了豐邑後,作為豐邑的標誌性建築而建造的。

靈台建好以後,周文王還覺得缺少了一樣東西,那就是池沼。所謂“水火既濟,合配陰陽”。文王看挖池沼累了,就在靈台休息。靈台還真是有靈,竟讓文王做了一個好夢:一隻白額猛虎,肋生雙翼,望帳中撲來。要說做夢是很正常的事,就算是有些怪異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可周文王這個夢卻讓散宜生解析得很有學問,說是“大王之大吉兆,主大王得棟梁之臣、大賢之客”。還是個“不讓風後、伊尹之右”的大才!說虎生雙翼者乃熊也,即飛熊。薑子牙號飛熊,那麼,飛熊就是薑子牙。以夢來牽引出治世大才是小說家常用的手筆,也是小說家進行做作的絕妙方式。《封神演義》也莫能外。

做作之二,顯示薑子牙的才氣。首先是讓薑子牙預言武吉會失手打死人,然後又告訴武吉如何避難,而且這事還可以瞞過“善演先天之數”的周文王!可見薑子牙的法術的確要比別人高出一籌。而當文王來尋賢才之時,《封神演義》又編出了幾段歌詞。歌詞讓文王聽得很是舒爽,並認定絕非一般人可以作得出來,此中必有大賢!且聽:

“憶昔成湯掃桀時,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應天人,義一舉民安止。今經六百有餘年,祝網恩波將歇息;懸肉為杯酒為池,鹿台積血高千尺。內荒於色外荒禽,可歎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海客,洗耳不聽亡國音。曰逐洪濤歌浩浩,夜視星鬥垂孤釣;孤釣不知天地寬,白頭俯仰天地老。”

“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世治有隆汙;龍興雲出虎生風,世人漫惜尋賢路。君不見耕莘野夫,心樂堯舜與黎鋤;不遇成湯叁使聘,懷抱經綸學左徒。又不見夫傅子,蕭蕭笠甘寒楚;當年不見高宗夢,霖雨終身藏版土。古來賢達辱而榮,豈特吾人終水滸?且橫牧笛歌清晝,漫叱黎牛耕白雲。王侯富貴斜暉下,仰天一笑俟明君。”

“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魚未遇隱溪;世人不識高賢誌,隻作溪邊老釣磯。”

當文王發現武吉之後,才把事情弄了明白,原來的確有個號“飛熊”的薑子牙隱居在此!他就是自己夢中的“老虎”!歌詞顯示了作者的才華,也提升了薑子牙的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做作之三,齋宿三日。周文王當天的尋訪吃了閉門羹,沒有見到薑子牙本人,隻見到一小童子。回來後,思前想後,認為要有大禮節,畢竟自己是個諸侯王,不可以對大賢太怠慢了。於是齋宿三日,到第四天抬著聘禮,敲鑼打鼓、聲勢浩大地去見薑子牙。弄得整個西岐都知道了文王要去迎接大賢。可這樣做,文王真有把握嗎?他與薑子牙從未見麵,能這麼相信薑子牙的奇才嗎?要是虛有其名,豈不丟了自己的臉麵?文王一定是從他聽到的歌詞中感覺到了薑子牙的蓋世奇才,也從“武吉事件”中得到了正確的答案,不然,以文王的穩重是不會孤注一擲地冒如此風險的。

做作是為了後文的展開,沒有這裏的諸多做作,後麵薑子牙的雄才大略就顯得缺少根據,也缺乏生氣。

《封神演義》的做作令我們想起了《三國演義》中劉備探詢諸葛亮的情節。《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也是好不容易得到了好軍師諸葛亮。如此想來,兩本書的情形還真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一,周文王和劉備都是王侯。

他們都是有一定基業的王霸之才,隻不過周文王已經是諸侯王,而劉備雖然是皇叔,但還沒有固定的地盤,還沒有稱王。可是,他們兩人都處在關鍵時期,都急切需要一個好的軍師輔助,以實現自己的大夢想——統一全國。

二,薑子牙和諸葛亮也有一比。

首先,他們都是冷靜穩重的文人,都是胸懷大誌的聰明人,都是通曉天文地理軍事兵權的智者,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身體條件和過硬的超人本領。其次,都是隱居“世外桃源”的隱居客,都在冷眼觀察世界的微妙變化,都在心高氣傲地坐等王侯將相的光臨,不怕自己被埋沒了,不怕在“世外桃源”終其一生。

再次,他們都有自己“釣魚”的獨特本領和方法。薑子牙的方法是:1.“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也就是要高傲一點,與眾不同一點。要別人來求他,自己不再委屈地過日子。2.多收徒弟,四處宣揚。連武吉這種普通人也收,就是要穩定生活來源,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外麵世界的動靜反饋回來,以決定自己的對策。3.教授歌謠,以聞於世。在歌謠中,薑子牙既能夠宣揚自己的主張,又能夠表達自己的高見,還能夠體現自己的水平。這樣就沒有人不會知道有個薑子牙在某某地方隱居了。

而諸葛亮的方法是:1.躬耕南畝,審時度勢。也就是隨機應變,等待最好的出山時機。2.廣交朋友,宣傳自己。如徐庶、孟公威、馬良、司馬微、黃承彥等等,這些朋友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能很好地宣揚自己。3.教授歌謠,潛心學問。諸葛亮學問淵博,文采飛揚,又年輕瀟灑,自然不會擔心自己沒有用武之地。

最後,薑子牙和諸葛亮都有絕對的主動權。他們可以去,也可以不去。他們能夠仔細觀察和分析以決定自己的行動。感覺不好,就是不去也沒有人可以奈何。我想,這樣兩位高人,在周文王和劉備拜訪之前應該是有人去請過他們的。隻不過他們沒有成算,或者覺得來的人沒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因此或者不見,派人打發了事,或者躲起來說是出遊去了。當看到確定的希望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出山的,即使來的人不那麼恭敬,也在其次了。但薑子牙和諸葛亮年紀相差太大。薑子牙隱居磻溪時已經快70歲了,都可以說是老人了,因此出山的期望更強烈;而諸葛亮隱居隆中時還很年輕,就是出山時也隻有28歲,所以大可以從容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