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始的小說,筆調清麗抒情,浸潤著濃厚的地方風情,還十分重視開掘作品的新意和深度。他觀察生活敏銳,注意選取獨特的事件,塑造獨特的形象,表明自己對生活的某種獨到的見解。
《黑三點》的篇首,有作者自己一則深含哲理意味的手記:“成見和誤解倒還不怎麼可怕,因為事實比它們更有力;可怕的是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抽象為幾條幹巴巴的概念。”在這裏,作者提出的如何去認識和理解人的心靈這一命題,通過蔡老幹這個人物的塑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印證。蔡老幹剛剛露麵的時候,他留給人的印象是猥瑣的。他貪財:捏著別人來請他當風箏頭的“袁大頭”(銀元),“滿臉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他吝嗇:款待救命恩人,也用的是陳年發黴的包蜜仁;他氣量小、好強、愛麵子:每年賽風箏,贏了人家沒什麼,可隻輸給偏頭四一回,也要記仇一年。他頑固的好勝心,後來幾乎誤了革命的大事。可是,就是這個蔡老幹,為了完成用風箏給遊擊隊送給養的任務,終於忍辱丟掉了自己的麵子,好不容易克服了自己的缺陷,還偷偷地將做風箏頭掙來的全部銀元和新鮮包蜜仁藏在風箏竹筒裏,送給山後的遊擊隊,最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盡管用放風箏來輸送大量補給品的情節有人為編造的痕跡,顯得不真實,但蔡老幹的形象,卻是獨特的,表現了自己的喜怒、嗜好、經曆和個性。
與《黑三點》提出如何去認識一個人的靈魂的看法不同,《戈迪烏斯繩結》卻闡發了作者對人的價值的獨特看法。作品中的主人公、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司徒昆,曾選育出我國第一個人工雜交矮稈稻良種,轟動過世界。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有著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僅僅因為處級的待遇報上去尚未批下來,即使是去為聯合國委托我國舉辦的國際水稻培訓班的各國學員講課——這樣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享受坐小車的待遇。他不得不在風雨之晨,拄著拐杖,踏著泥濘去擠公共汽車。作者截取的表現科學家生活的事件是獨特的,為塑造人物而設置的故事情節也是獨特的。小說前半部分,通過主人公在車上擁擠的窘境所引發的思緒,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方秘書、辦公室主任等人隻問資曆、級別,不問工作、貢獻,來判斷一個人的價值的腐朽的思想作風;小說後半部分,人物活動的空間由車上移到風雨淒淒的路上,主人公與培訓班的特邀教師、美籍專家貝拉蒂偶遇。在貝拉蒂的眼裏,當然無法理解我國科學家的處境和心理。她還以為司徒昆是“喜歡跑步運動”而步行的呢!他們之間關於“跑步的好處”的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生動地表現了司徒昆的美好心靈。作者通過研究所正直的老所長的感慨,從心靈深處發出呼喊:“是的,我們的科學家,用生命和智慧鑄成利劍,在科學領域裏擊斷了一個又一個戈迪烏斯繩結(意即困難、阻力——筆者注)。然而……生活中仍存在著各式無形的繩結,對科學的藐視,對權勢的崇拜,對等級的維護……嗬,太多了!擊斷它們,需要更大的努力、更長的時間、更多人的共同奮鬥!”作者抒發的這一犀利的見解和閃光的思想,大大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伊始的小說,在人物的塑造上注意采用多副筆墨,技法日趨圓熟。作者能夠把握主人公的複雜性格,將其展示得淋漓盡致,並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使人物閃射出性格之光。老海賊和蔡老幹這兩個人物,較之他初期創造的形象,如《映山紅》中的盤石阿爺、《山鳴穀應》中的黃開全、盤桑等,無論在個性的鮮明性,以及對生活的概括深度等方麵,都要鮮明、豐滿得多。
作者刻畫人物,善於寫好具有個性,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善於運用簡潔的、能體現性格特征的典型動作。這方麵,《捕捉龍蝦的季節》寫得最為生色。這篇基本上全靠對話來刻畫人物的小說,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不多。小說除了簡略交待事件背景外,主要是寫老海賊與縣委書記在瓜棚的對話。作者寫張書記來到瓜棚,看見公路上一輛輛牛車拉著戲箱往這漁港奔,問為什麼遠遠近近都來湊熱鬧時,老海賊回答:“這還不懂?龍蝦出水了嘛!”一句話,就將這個對眼前景象不滿的正直漢子的心跡抖露出來。接下去,當張書記關切地問:“來人這麼多,那隊裏的幹部……”“老海賊眉毛一豎,立即打斷了對方的話:‘隊幹部有啥法子好想,芝麻粒大的官,放到熱鍋上一爆,冒個泡都見不著。你再跳,還能頂開鍋蓋?這年頭,基層幹部難當呀!’”跟著,當他談起對那些搞不正之風的上級領導的反感時,說:“同誌哥,莫看我老殼頭沒念過書,可‘官’字怎麼寫,我還是知道的。寶蓋頭下麵兩個口,對啵?一個口喝三吆四,一個口吃香喝辣。……共產黨的教導,叫他們丟到腦殼後頭去啦!”此後揭發翁局長的不正之風老海賊的話都是大段大段的(最長的達六百多字),但由於這些對話寫得有形有影,繪聲繪色,簡明通曉,符合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性格和心理,因而讀來仍具有感染力。一個敢於維護集體利益,眼裏容不得半點不正之風塵沙的老漁民形象,也突顯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