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十七年中,廣東形成了四支有實力的隊伍:延安時期後又隨軍南下與留在廣東及從香港、東南亞回來的歸僑作家;廣州軍區以詩人為主體的作家;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崛起的一代小說家;在《金沙洲》、《三家巷》討論、爭鳴中造就的一代文學批評新人。
新時期以來,除省直隊伍(省作家協會文學院是一個主體)外,又形成了廣州市、深圳市、廣州軍區四個新的創作群體。他們各自都有獨立的創作力量,有自己的文化特點,有可觀的創作成就。
廣州市的創作體現了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現代大都市的文化意識與特征。注意在經濟、文化的氛圍中將眼光投注於現實世界的變動。市民、市井、世俗的鄉村型的城市文化心態,開始讓位於真正現代城市型的都市文化心態,但又不是純粹西方城市文學主題的演繹。
深圳市出了以劉西鴻為代表的一代文學新人,以及由此引起全國關注的“劉西鴻現象”,表明作為南方文化重要一翼的特區文化形態正在形成。
現在廣州軍區作家的創作主體是“外來戶”,又麵對廣東這塊土地的現實,文化觀念與文化心態都處於“轉型期”過程。“特區軍旅文學”作為中國當代軍事文學的一麵旗幟與當代文學的一個理論口號,正在以自己有力的創作實績,得到認可。
四十幾年來,廣東的文學創作,曾先後出現過三個高潮時期:五十年代中期,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新時期(這十幾年中自然還有發展的不平衡時期)。
新時期十幾年的廣東文學,是建國以來非常活躍、影響很大、成果不少的一個時期。從發展的階段和趨勢看,是穩定的,持續前進的。我們曾經有過在全國領潮流、領銜的文藝作品和文藝批評理論,更重要的是,我們加深了現代南方文化的自主、自立意識,具有這種文化形態、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的創作與理論批評,正在日益茁壯成長與成熟起來。這正是新時期廣東文壇最富成果和最重要的建樹。
這裏,有必要重點論及深圳的特區文化現象。
深圳是目前國內移民最多的城市。移民城市,往往是最聰明的城市。以美國為例,可稱得上是一個人才與智慧的移民“聯合國”。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國家之一。日本、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但由於特別重視吸取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向全球高價購買“腦(袋)智(慧)”,很快又從廢墟上站立了起來,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大國。香港是世界金融、商貿的重要中心之一,也是人才、智慧互通有無的一個地區。
深圳特區文化首要和最基本的一個特征,也是移民性。人口結構,93%以上是外地人,而青年又占了總人口的70%以上;文化結構,本土文化根基並不深厚,雖然有某些素質與特征構成,但終究未能形成一個很穩定、很強勁的中心,這裏成了各種文化湧入的廣闊“市場”;語言結構,廣東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廣州方言為三大語係,普通話為其統一語言,外語(主要是英語,還有日語)作為開放社會所必備的一種重要交際和智力工具,也在擴大自己的接受對象;知識結構,本土知識層基礎十分薄弱,引進內地高級知識分子六萬多人,但絕大多數移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出現斷層;法製結構,被稱為“內地的香港”,按國際慣例實行管理,參與國際商品市場的循環與競爭,順應世界潮流導向,製定文化引進三十多條法規。
深圳特區文化的第二個基本特征,是邊緣性。處在環太平洋的一個特殊位置,是一種窗口式的地域地理環境。對外是“窗口”,對內也是“窗口”,經濟結構是一種網絡式,多種經濟形態、經濟成分並存;三資、合資、獨資、個體企業占了60%以上,又以市場為重要運轉機製,占90%以上,社會結構、社會規範包括政治形態、觀念形態、人倫關係乃至生活的行為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單純的結構,較充分體現了過渡時期的種種特征。
深圳特區文化的第三個基本特征,是交彙性。由於地理、經濟、人口的原因,這裏成了各種哲學思潮、社會思潮、文化思潮的集合點。
深圳特區文化正是在這種移民性、邊緣性、交彙性的差異與認同中,在新型的社會生活形態的孕育與生長中,找到了自己獨特的位置與價值取向,既不完全同於內陸文化,也不完全同於港台文化,而更具有新興的現代文化的開放、創新、容納、多元、大眾的品格,以及為商品經濟相適應、相發展的新型現代人際關係、人倫關係與現代人的特點。民族文化為淵源,現代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為個性,即是特區文化的區域性特點。
特區文化是在本土文化、內陸文化、香港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產生的一種新質文化。要提高特區文化的地位、層次與品位,還必須加大其曆史的容量與現實的涵蓋。1997年後,香港回歸祖國,香港與深圳直接對接,會形成內陸文化、特區文化對香港文化的衝擊與影響,世界華文文化也會在民族精神與人類精神這個更高的層次上有更多的趨同性。
深圳是座年輕的城市,也是年輕人特區人的城市。未來社會必將更加電視化、廣播化、報紙化、電訊電腦化,世界之間的距離日益縮小,深圳應該也可能為中國和人類的經濟、文化建設作出突出的貢獻,增強它的輻射能力與覆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