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1 / 3)

為南方文化的發展與強壯,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

四十幾年來,廣東在文藝思潮、文藝運動中,曾兩次扮演過引領潮流的角色。這與廣東處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較為特殊的位置與氛圍有很大關係。

六十年代初期,當我國的文藝方針政策再度發生嚴重傾斜時,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選擇廣州,於1962年3月召開了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周總理對前往廣州的在京話劇、歌劇、兒童劇作家講了一次話,陳老總在座談會上也講了一次話。這兩次講話和這個座談會,中心題旨是在檢討正反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重申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文藝、文化政策,糾正“左”的偏向,是創作和理論上的一次勇敢的撥亂反正,在全國產生了相當強烈的震動和積極的影響。當時之所以會選擇廣州作為基地,不能說是偶然的。從客觀條件來說,陶鑄同誌主持中南局的工作,提供了思想文化領域相對開放、穩定的政策環境。由此,廣州作為全國三大文化中心(北京、上海、廣州)的地位得以名副其實的奠立。有了與文化中心地位相對等相適應的社會化政策化的實踐,引起了全國文藝、文化界的注目。

打倒“四人幫”初期,全國的首要任務是政治上、組織上的撥亂反正,對建國後十七年的文藝如何評價尚未有結論,沒有完全解凍。而廣東,同時在文學上的撥亂反正先走了一步,不僅否定了“文藝黑線專政”論,還在全國第一個徹底否定了“文藝黑線”論,對文化大革命中有影響的、政治傾向嚴重不良的兩部作品“發難”,被全國譽為發射了兩顆“中程導彈”。正是在這種背景和氣氛下,當時尚未正式平反和複出的文藝、文化界的幾位巨頭——周揚、夏衍、林默涵、張光年等紛紛南下,雲集廣州。廣東文藝界當時以自己政治上的敏銳、思想解放者的勇氣,而矚目全國。

建國後,廣東幾任主持宣傳文化工作的省委領導,都實行一種清明、開放的思想文化政策,頗有政績和口碑。文藝、文化界一直相對穩定,沒有出現大波大折的現象。

陶鑄同誌長期身任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南局的主要領導,雖然不直接分管文藝、文化工作,但始終十分關注文化建設,關心知識分子命運,與許多文化人交了朋友,休戚相關。他本也是一位政論式的散文作家,崇尚曆史、人格與道德力量。

吳南生同誌與文化界、文化人的關係也很密切。打倒“四人幫”之後,廣東引領文藝潮流的行動,如果沒有吳南生同誌的膽識與氣魄,沒有他的直接領導和參與,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這種情勢下,廣東才迅速地恢複了創作的生機,迅速組織起了專業文學創作隊伍,建立了“魯迅文藝獎”基金。

任仲夷同誌作為當時省委的主要領導,主要精力集中在抓政治和經濟的建設上,但又十分注意文化問題,而且將二者放在同樣世界新格局和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從根本上尋找改革開放的時機與出路。廣東處於兩種文化、兩種製度的臨界點上,一方麵要實行思想文化開放政策,另一方麵又要有某種選擇和控製,據此,任仲夷提出了“排汙不排外”,也就是“有所引進,有所控製”的總體方針,這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經濟意義上的。這樣,對外來文化、港台文化以及商品經濟衝擊帶來的正負麵影響,就有了一個正確、客觀的尺度。既扶持、弘揚民族文化的精華,又積極借鑒、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時在現代文化中找到進取與開拓的人文新質。

楊應彬同誌在任期間,提出了抓“拳頭”產品的思想,對於推動和提高廣東文學創作的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黃浩同誌主持思想宣傳文化工作,正值國內外的政治氣候處於一個相當複雜的時期,他堅守辯證法思想,清醒地把握局勢,分析情況,尋找對策,這樣,保持了思想文化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並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較為完整的思路。這即是`一個根本任務:發展藝術生產力、繁榮文藝,是社會主義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三個為主: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以社會主義為內容、民族形式為主體,以“兩為”方向為主流;三個規律:藝術規律,文藝創作規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發展規律;三個抓:抓根本性建設,抓宏觀決策,抓思想引導;兩個關係:繁榮文藝與整頓的關係,繁榮文藝與深化改革的關係。強調文藝的社會主義方向,強調主旋律的原則,但更強調在整頓中建設,在深化改革中著眼於創作與繁榮。並將這個整體思路付諸實踐,以抓點與樹立典型的方法,帶動全局創作。1986年3月,協助省委主要領導,召開了“廣東中青年作家創作研討會”,對推動廣東的文學創作,發揮了可觀的作用,形成了創作的一個高潮,出了一些好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有了新的建樹。之後,又親自抓了慶祝建國四十周年重點作品的創作,收獲頗豐。建黨七十周年,又出點子,抓反映廣東改革開放背景生活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創作。

新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誌,1986年3月,親自主持了“廣東中青年作家創作研討會”。在硬件建設方麵,抓了廣東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廣東星海音樂廳三項主體工程。1992年2月,又親自批示提議在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之際,召開一個以“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服務人民”為主題的文藝創作經驗交流會,並發表了《改革開放時代需要更多文藝作品》的重要文章。

南方文化正從創作群體、創作實踐與

理論批評各個方麵體現出來經過四十幾年來的風風雨雨,廣東文藝隊伍沒有出現明顯的斷層現象,後繼有人。許多在國際、全國、本省和外省獲獎的作品,大都出自他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