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元月15日於廣州南方日報社六號樓
注:《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海河邊的小屋》,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生當做人傑》,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3]文學評論·真實的,更是文學的真實的,更是文學的
近些年,我在繁雜的編務之餘,常寫些文學評論文章,但涉及報告文學論題,這還是第一次。一種熱辣辣的新鮮感油然升起。更由於,自己亦曾耕耘過幾回報告文學,對與此連及的問題時有所思,這樣,原來散落的思維的點點光斑,倏然聚集起來,輝映成一片光彩。故此,在談及本文正題前,我願用簡潔的語言,忠實地記下翩翩思緒的斷片——
若問:新時期文學中最有成績的是哪些部門?答曰: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它們是構成新時期文學瑰麗大廈的兩塊基石。報告文學的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曆史時期。
報告文學和小說一樣,誕生於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的曆史搖籃,誕生於億萬人民的思想感情由禁錮走向解放的洶湧大河之中。將來的文學史家會驚歎:它們何以摻和著人世間如此之複雜、之美妙的感情?!
人們在向現代迷信告別的同時,也抹去了自己心靈上的愚昧的沉垢,開始懂得承認和尊重包括自身在內的人的個性、價值和創造。新時期的報告文學作家,正是以熱灼的眼光,投向人,投向人的命運,再現了整整一個曆史時代的情緒、心理和內涵,從而獲得了聲譽。人——在報告文學作家心靈的世界和思維的空間,占據著特殊的位置。
新時期報告文學的收獲,可以說首先是生產力的收獲,既創造了一批足以載入文學史冊的人物形象,也創造了足以載入文學史冊的作家自己。這些人物形象是:王守信、鄭本重、周耀華、秦官屬、欒菊傑、桂清、袁運生、張蘭英、華羅庚、王運豐、程淵如、陳景潤、貝漢廷、韓美林、王習三、李四光、宮本言、容誌行、張誌新、遇羅克、範熊熊……這些作家是:黃宗英、理由、陳祖芬、徐遲、柯岩、李玲修。新的奮進者日臻成熟,突出的有:羅達成、楊匡滿、郭寶臣、肖複興、韓少華、魯光、謝大光、韓靜霆、王宗仁、馬繼紅、張鍥、程樹榛、喬邁、楊旭、李延國……
報告文學的欠缺,似乎主要在三個方麵:從一個較為廣闊的曆史和現實的背景,去概括某種特定的社會現象的力作甚缺;現實生活中正在發生著的,具有強烈新聞性和廣泛社會性的重大事件及獨特人物,較少進入報告文學創作領域;真正稱得上為悲劇性題材的報告作品(如《一個人和他的影子》),堪稱具有悲劇意義的佳篇更為稀有。如果再加一條,那就是關於國際重要人物(我主要是指與我國有交往者)的報告尚是一個空白。
真實地、文學地記錄和反映一場巨大的政治變革、社會變革、經濟變革……的篇章,它作為信史資料所具有的價值和生命力,也許更為久遠。外國的《震撼世界的十天》、《西行漫記》,當今中國的《命運》、《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都已經證明和正在證明這一點。倘若消融了新聞性(報告性)、社會性,那麼就首先取消了報告文學本身。僅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們的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報告性)仍是稚弱的。例如:中國二十世紀的偉大試驗——經濟特區的設置,迄今仍未見到一篇反映它的有深刻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的力作。
評論家對新時期文學的貢獻是有曆史地位的。但是,評論在某些方麵,仍落後於創作。小說評論家數量可觀,詩歌評論家僅有甚少的幾位,而報告文學評論家的桂冠似乎現時還不能奉送給誰。但願有誌者盡快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