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1 / 3)

在肖複興這類題材的報告文學中,《陳愛武背後》一篇,也頗值得注意。“小人物”陳愛武,向“大人物”的不正之風宣戰的“事件”全國矚目。這篇報告文學,極真實極生動極細致地寫出了一種良心——正直之心,一種民氣——正義之氣。一個民族,隻有全體人民(或大多數人民)學會了獨立思考,善於鑒別真偽,敢於向種種邪惡勢力和陳規陋習作鬥爭的時候,這就是在走向成熟。肖複興銳敏地感到並傳達了這種信息。

肖複興一二十篇寫這類題材的報告文學,在選材上,明顯地不是以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嚴峻的主題直接作為自己創作的題旨的,即使有所觸及,也不正麵展開,而是采取回旋的辦法,更多地著眼於已經充分裸露出來了的更為具體、細微的現實矛盾,讓人物在這樣一種特定的環境中活動起來,完成自己靈魂的雕塑。而正是在這一連串的普通人的心靈畫幅上,我們看到了處在曆史變革時期的我國人民的精神素質的提高。毫無疑義地,肖複興這類題材的報告文學,在新時期的文學中,是應該有自己的位置的。要認識和了解一個民族,不僅要知道站在時代潮流前麵的偉人、名人(各條戰線、各個領域的優秀分子),還必須知道最廣大的普通群眾,他們是怎樣生活、勞動、思考、追求的。這樣,才能獲得較為完整較為公允的認識。文學創作及其批評亦然。

文學性的銳意追求

肖複興的報告文學的成功,選材的獨辟蹊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如果同時沒有文學性的追求,那就很難達到現在這樣的水準。關於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文學性及其相互關係,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可惜沒有認真展開討論。概括起來,似乎有這樣幾種意見:一、認為報告文學成功的條件,主要取決於選材(人物和事件)的新聞價值,以此貶抑文學性的作用;二、新聞的真實性即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否定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是新聞(材料)的真實性和文學意義上的藝術真實性的整體真實;二、文學性就是一切,排斥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所謂“小說化”的傾向來代替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性(關於報告小說這種形式,尚未見討論)。肖複興的報告文學,從總的發展趨勢看,在解決真實性和文學性的結合上,是較為理想的。作家自己在這方麵的努力,目標也是明確的。肖複興的報告文學,不以或氣勢磅礴,或嚴厲冷峻,或憤激辛辣,或娟秀明麗取勝。他的藝術個性和風格,除了質樸的一麵外,也許還不十分鮮明。但已經表現出來的某些特點,卻又是那樣突出。從文學性的要求來看,他十分講究整體構思和角度的選擇。對此,把握的難度也很大。人物、故事、場景、細節不加集中、剪裁,會造成瑣屑、平板;如像虛構作品那樣,不加限製,過於集中、剪裁,又易失真。這裏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從原始素材中找到它的生活邏輯真實,並通過文學性更充分地顯示出來。報告文學的力量是真實,但這種真實是新聞的真實與文學的真實相融會的整體的真實。

肖複興的報告文學在結構上,一般不取縱的寫法,寫“全過程”,而是多取“近景”、“特寫鏡頭”,抓住人物在一個短暫時空所爆裂的亮點,然後將有關的人物、故事、場景、細節加以集束,使之奪目生輝。這樣可以避免冗長,麵麵俱到,呆滯。而這個亮點的發現和捕捉,正是作品角度的確立,整體構思的框架。作家在這個亮點燃耀所規定的有限的時空裏,將人物生命曆程中最精彩的章節寫得充分、厚實些,從一個斷麵映照出整個靈魂世界。《陳愛武背後》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陳愛武“事件”訴諸新聞報道後,正麵描寫陳愛武與不正之風作鬥爭的報告文學也有了,如果還要寫陳愛武,非重新選擇角度不可。作家將立意的重點放在陳愛武“事件”的“背後”兩個字上,這樣,作品構思的完整性也就在這一獨特的角度中顯示出來了。作品雖也有時空交錯,人物更迭,故事轉換,但是,這些都不能脫離陳愛武參加迎春猜謎晚會這一規定場景,不能脫離人物與人民血肉聯係這一情緒線索。這個角度的選擇,將陳愛武“事件”出現的曆史、社會、時代的動因,向廣度和深度作了形象有力的推進和揭示,加深了作品的社會容量。肖複興這類題材的作品,有一些雖沒有明顯的角度,即作家沒有過於從文學性的要求上來取材,但是,由於將人物與事件的特點寫出來了,也收到了同樣的效果。如《一個年輕勞模的苦惱和歡欣》,突出了人物勞動創造、貢獻的“歡欣”,也寫了人物在世俗壓力下出現的“苦惱”;《美好而苦澀的心》突出了人物“救死扶傷”的“美好”心靈,也寫了人物因出名而帶來無休止的沉重負荷,以至產生某些性格的“變態”,心的“苦澀”。作家將人物兩種完全對立的心緒狀態融合在一起,這較之單純地寫“歡欣”、“美好”,或單純地寫“苦惱”、“苦澀”,所給予讀者感情上的震動會強烈得多(當然,這兩個作品放在一起,又可看出人物氣質的雕塑以及角度選擇上的某種雷同)。再如《二十一歲的時候》,突出了人物在這個年齡上,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上正在經曆著痛苦而緩慢的轉變,加之將一些尚待檢驗的是非、真理觀也夾雜在人物的現實行動中,更會在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當中產生強力衝擊波。而這類題材的有的作品,如《愛就是火》,無論從取材到表現,因為沒有選擇好角度,抓住特點,就與許多類似題材的新聞報道沒有多大區別,感染力是微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