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章(3 / 3)

藝術表現形式上時有出新

當今我國的作家,能同時在生活的豐厚、思想的深邃、知識的廣博、藝術表現的多樣、藝術形式的獨創這五個方麵,並駕齊驅者,還為數不多。尤其是藝術表現形式,一直是被我們的許多作家所忽略的一個問題。刻板單一,是常見的通病。而恰恰在這方麵,肖複興卻時有出新。從1979年10月至1983年,肖複興共發表了近五十萬字的四十幾個報告文學,多數篇章在形式、結構,乃至人稱的運用、敘述方法上都變換手法。當然,作家不是為形式而形式,正如他重視作品的整體構思和角度的選擇一樣,目的仍在於更好地體現主題,刻畫人物。《海河邊的一間小屋》用第一人稱敘述,在結構上,采取舞台的方法,特定的場景作為人物、故事的框架,這樣,不僅增加了可讀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人物的質感。《老人和海》利用懸念,將對同一事件表明態度的人物“序列化”,由此展開環環相扣的人物心靈畫麵,加劇讀者對人物命運的關注。《柴達木傳說》中男女主人公生活的兩個場景、畫麵,或排比,或重疊,故事的發展線索既平行又交叉,人物的最後歸宿緊緊揪住了我們的心。全文語言行雲流水,具有書卷氣質。《陳愛武背後》采取獨幕劇的寫法,人物在一個活動空間穿插(或間以追敘),各個表明自己的心跡。《一年間》利用春夏秋冬四個節令,將人物與自然節令(外界環境)有關係的幾個故事串連起來,以點帶麵,展示一個企業創建和發展的曆程。《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從環境、時空、場景上將人物經曆中最主要的事件,切割成五幕劇的形式,以此作為故事情節的基礎,實現形象的立體再現。《李富榮和別爾切克》順著寫,但用戲劇衝突集中的方法,以人物關係的四次轉換,來推動性格及故事的發展。《宋世雄,要給他一枚金牌》、《二十一歲的時候》,作家則自己直接走進采訪對象中間,把采訪過程和盤端出,不加雕飾,在樸素中顯出人物內在世界及性格的奇特。

在謀篇布局上,肖複興還十分重視開頭與結尾的藝術處理。每一篇的第一刀切在哪裏?這是肖複興所反複思慮的。他的作品開頭,一般都懸念強,直接進入矛盾,一下子抓住讀者的興味。《宋世雄,要給他一枚金牌》開篇第一句話是:“終於,我叩響了宋世雄的房門”;《老人與海》從不吉祥的三瓶安眠藥寫起;《國際大師和他的妻子》從十四路公共汽車站男主人公懷揣一封向女主人公表白愛情的信寫起……這樣開篇,並非小說的虛構,而是從生活的素材出發,在角度選擇確定之後,而決定把第一刀切在這裏的。這樣,使得整個作品的氣勢有一種緊迫感,也易於寫得精短些。肖複興的報告文學的結尾處理,一般都采用散文的筆法,寫得有餘味,蘊含,將整部作品的思想情緒升華到一種意境。尤其是一些出人意外的結局安排,更撼人心扉。無數的人讚美過偶然,也詛咒過偶然。《柴達木傳說》中的女主人公,在剛剛品嚐到被剝奪了做人的最起碼的權利得到恢複的歡欣時,卻不幸煤氣中毒身亡。生活中提供的這個偶然現象,倘若聯係著人物寫下的人生大書,去回味,去追思,一定可以從中悟到更深一層的東西。而且,每個讀者根據自己各自不同的經曆,這種聯想會更廣闊、高遠。肖複興報告文學的結尾處理,有時又由於過多地采取象征、寓意、引申的寫法,也帶來凝滯,缺少變化的弱點。此外,肖複興的報告文學注重細節,描寫較少修飾性,也增強了作品的文學色彩。《深藍色海綿的球拍》中的張德英,像“刻在天上的星”,“刻在地上的河”一樣追求乒乓事業的倔強個性,之所以那樣耀眼閃光,這在很大程度上依據於作家采用了大量豐富且極富典型意義的細節。

“為普通人立傳。”肖複興在這個領域馳騁和開拓,還大有可為。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靈魂,也是一個浩渺神奇的世界。我們期待著作家筆下更多種多樣,更具曆史感和時代感的“小人物”的形象的出現。

肖複興是在北大荒插隊期間的1972年開始走上文壇的。他和當年一起開墾過北大荒的夥伴們,繼北京作家群、湖南作家群、陝西作家群之後,又逐步建立起了“北大荒作家群”這樣一個有創造性、有潛力的實體。我們祝願他們為開墾“北大荒文學”這塊土地,作出更自覺的追求和拓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