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2 / 3)

寫畢,我總還感到缺少點什麼。在第八期專號裏,我們獲得了眾多的新鮮的藝術感受,但是時代的典型情緒、意誌要求和願望,這迅速變更著的生活畫麵、節奏、音響呢?是不是微弱了些?也許,你們將更為雄渾、壯麗的樂章,安排在第九、十一期專號裏奏鳴吧。我傾候著。

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是目前我國唯一的一座專門培訓作家的、有權威性的學校,祈祝這裏長起參天大樹,結成茂林嘉卉。——作為講習所學員朋友的同齡人,祈祝著。

1984年8月18日急就於西安市鍾樓飯店,23日訂正於酒泉市酒泉賓館

(此文是作者應《延河》雜誌編輯部之約而寫)[3]文學評論·讚美大海,別忘了涓流讚美大海,別忘了涓流

他就是他自己

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在文學的道路上跋涉,寫詩寫散文寫小說,而首先幫助他贏得聲譽的卻是報告文學;

“體育熱”把他推擁進報告文學創作的天地,“體育熱”又使他感到這條創作道路的擁擠,終於,他將目光移向了由普通人組成的世界;

他並不膩厭體育、文藝明星,而是在眾多人都作著同一追求的時候,他必須開辟自己的路,否則就可能被淹沒;

他從普通的人民中間生長起來,他的藝術氣質、個性和才華,似乎隻有在這塊土壤上,才奇跡般地升華了。

——這就是肖複興及其報告文學創作最單純的軌跡。

在肖複興的報告文學篇章裏,沒有震撼全社會的曆史性事件的回聲,沒有氣勢磅礴的改革者的樂章,沒有犀利嚴峻地解剖罪惡靈魂時發出的顫音。他就是他自己。在新時期眾多的報告文學作家中,還沒有誰能像他那樣,將自己的觀察力、思力和才力,集中於探究和表現最普通的那些人們的生活和靈魂,立誌於“為普通人立傳”。然而,我們的文學評論界,對於肖複興創作上的追求,並未予以注意。隻是在最近,才看到一篇關於他這方麵創作的簡約評論。前此,他這方麵題材的代表作《海河邊的一間小屋》榮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1981—1982)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是對他所作的追求的一種肯定。但這並不就等於文學評論的褒揚(在此期間,肖複興還發表了近五十萬字的四十幾個中短篇小說,亦不見有專文評論)。《萌芽》開辟《青年作家研究》欄目,將肖複興列入第一批評論對象,這是有見地的。

是的,人們在讚美大海的時候,有時會忘記涓流的存在。但是,一個隻有大海,而沒有涓流……的世界是不完整的。

去年,我有感於“現世文學”與“來世文學”兩種文學主張之爭,深情地寫下了這段話:“為文學的當代性作出貢獻的作家,曆史會記住他們的名字。”我們的文學評論,對於那些直接抒寫曆史新時期民族和人民命運的作家和作品,給予特別的關注,這是題中之意。但是,文學評論是以整個創作作為自己評判的客體的,它就不能隻注意一種文學現象,而應考察(比較地考察)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否則,文學的世界也會因單一而黯然失色。在歌頌大海的時候,是不應該忘記涓流的。因為涓流不隻是會傳導,有時還會爆發與大海同樣澎湃雄渾的濤聲。

感情的積澱和理智的審視

駕馭重大題材,需要作家的魄力、膽識和技藝,展現普通人的生活,亦非舉足之勞。這裏,作家首先麵臨著因處理的不適度,而可能帶來的三個方麵的問題:素材流於瑣屑,色調易於黯淡,情緒失之偏頗。肖複興這類題材的報告文學,在這樣一些主要方麵的把握上,是成功的,成熟的。他不僅以正確的審美觀,對素材進行嚴格的過濾,準確掌握描寫的分寸感,而且能賦予作品深厚的社會內涵和時代的色澤感。瑣屑的材料,在他的筆下,卻包容著特殊的意蘊;黯淡的畫麵,在人物美好靈魂的映照下,升起了一抹亮光;敏感的社會問題,在感性的積澱和理智的審視下,既不失去鋒芒,又給人以堅實的希望。肖複興最優秀的三個作品:《海河邊的一間小屋》、《老人和海》、《柴達木傳說》,其中前兩個作品,都是寫住房問題的。住房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矚目的問題。作家完全可以把它處理得聳人聽聞一些。然而,肖複興既不從住房問題上表現出來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如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取材,也沒有恣意去撩撥那些極易引起人們創痛的傷感情緒。《海河邊的一間小屋》提供人物活動的空間僅十三平方米,在這間擁擠不堪,甚至有點窒息的小屋裏,內中居住的人口所獲得的自然界的新鮮空氣,要比正常的需求少得多。活動其間的人物,無論是相互之間的互尊、互讓、諒解,還是煩擾、摩擦、爭執,因為都是發生於這一局狹的環境裏,不免有一種沉抑感。當我們讀到這樣的細節:四伯、四嬸新婚燕爾,卻因讓房,咫尺之間,分居兩處,怎麼不為人世間這道無情的“天河”的出現,而心中充滿苦澀味?但是,隨著作品故事主幹的伸展——女主人公孫淑雲的兩次“讓房”的真切、細致的描寫,我們發現,作家更致力於表現人物麵對現實的矛盾所采取的正確態度,以及貫注於其中的那種通情達理、厚道、友善的“心氣”。小小的生存空間,正是在孫淑雲這樣一些人物的高尚精神照耀下,擴大了,延長了,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光彩。這樣,作家就為一個迫切的而又隻能逐步加以解決的全社會性問題,從感情上和認識上提供了一個正確的前提。讀肖複興的報告文學,你總是會被人物的一種精神氣質所感染,所折服,它不屬於那種披荊斬棘的開拓者的強者氣質,也不屬於那種曆經坎坷而百折不撓的強者氣質,而是正視和合理解決社會結構中無數細小矛盾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質樸的氣質。尤其是較之那些以權謀私、市儈式的汙濁靈魂,他們的這種氣質簡直就至尊至貴了。他們的生命是一束暖融融的光。《柴達木傳說》是一則真正的悲劇故事,如訴如泣,如詩如畫。女主人公龔德尊,在命運的猝然打擊下,生活的理想,事業的追求,知識者的氣質,被磨損殆盡,她甚至忘記了她青春年華時的名字,心是一片荒丘禿嶺。男主人公黃治中麵對不公正的命運安排,在作了有限的反抗之後,也像一顆彗星一閃而過,倏然消失了。但是,就是這樣兩個萎弱的靈魂,在新時期的召喚下,像燃燒的一輪太陽,勃然爆發出一股生命的熱力。死去的柴達木迅即在他們的心中複活起來,他們要重新去尋回他們曾失落的青春、理想、事業、愛情的夢。男女主人公在這一刹那間所作出的抉擇,一掃長長曆史畫幅中的晦暗之氣,升騰起一彎耀眼的、迷人的七彩虹。作家筆下的這類人物,都有著我們民族精神中固有的素質:堅忍、通達、執著。